传统的加工纸是指在手抄原纸(生纸)之后,对纸张进行再次的加工而形成的纸张,加工纸又称纸笺。通过对原纸进行染、砑、捶、刷、揉、施胶、施矾、施粉、施蜡、涂布、洒金、托裱、木刻水印、木版印刷、刻画、手工描绘等手法的再加工,可以使原来本色的纸张更加富有艺术性和观赏性,更加适合书法、绘画或其他领域的使用要求,用上述一系列的加工方法和技术手法,去改变纸张的原来性质,才能达到想要的纸张加工的目标。传统的加工纸的制作过程,涉及历史、绘画、雕刻、色彩、各种性质的颜料、印刷、化学、裱糊、中草药的配合、装潢等诸多领域,它也是对手工造纸进行再创造以使其更完美的过程。我认为加工纸制作不仅仅是单纯对纸的加工,同时也是一专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探索。
我国传统加工纸的品种有很多,如仿古宣、染色宣、虎皮宣、流沙笺、矾宣、煮捶宣、洒金纸、洒银纸、砑花笺、五色洒金纸、砑光玉版宣、泥金、泥银、写经纸、印谱、册页、经折、刻画笺、粉蜡笺、金银花笺、金银印花笺、粉蜡描金纸等,称得起是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美不胜收。
传统的加工纸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对人类历史文明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也使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蔡伦初期造纸的原料为树肤(树皮)、敝布(破布)、麻头(麻绳头)及旧渔网,虽然在制浆工艺中始创了剉(古汉语中称锄碎之意)、捣(以臼舂捣浆)、煮(蒸煮)、抄(把纸浆放入水中,用麻布与茅草制成抄纸帘,把浆绒从水中捞起,形成纸张)之法制造纸张,但由于原料的局限及造纸工艺不完备,制作的纸张表面十分不平整,色泽也不一致,因此初期纸张的书写舒适度远不及当时用来记事的竹木简与缣帛。竹木简取材方便,价格低廉,只要将竹木片稍加改造,将表面刨平就可使用,如果书写错误,只需用刀片将误处刮去便可重写,十分方便。其缺点是体量较大,占地方,携带搬运十分困难。而缣帛为丝织品,书写方便且便于携带,具有轻、薄、软的特点,是理想的书写记事材料,但是它的缺点是造价昂贵,普通人承受不起。
针对雏形的纸张存在的不足,对纸张的改进和进一步加工在这一时期也同时出现。东汉刘熙在《释名》中解释,“潢”为染纸
。东汉炼丹术家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记载:“若檗染为黄兮,似蓝成绿组。”这是关于用黄檗汁染纸的记载
,是最早通过染色对纸进行的加工,就是现在我们所称的染色纸。黄檗又称“黄柏”“檗”“黄波椤”,属芸香科,落叶乔木。此物既可做染料也可入药,用它煮汁后用来染色,可使整张纸呈黄色,不但纸张外观较为一致,而且又具备了防虫蛀的效果(黄檗有辟虫之效)。到东晋桓玄时(403年桓玄篡立,404年兵败被杀)已能染制青笺、碧笺、朱笺、五色笺了。
东汉末年时(汉献帝),纸业界出现了一位有名的人物,名左伯,字子邑,东莱(今山东莱州市)人。他擅长书法,对纸张要求很高,后人又称他“甚能作纸”。他在造纸后,又进一步对纸张进行加工,采用碾压的砑光方法,把纸张压紧、压实,使纸质更加密实而又光滑。经过这种方法加工后的纸张,不但外形美观,而且非常利笔,书写运笔更加舒畅。由于纸张紧实,书写后的墨色不易四处扩散,更显墨色的浓黑。故萧子良答王僧虔书云:“子邑之纸,研妙辉光,仲将之墨,一点如漆。”
左伯做的这种纸就是我国最早的砑光加工纸。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的加工纸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历朝历代不断有新的加工纸出现,纸笺的实用性及艺术性也不断增强,各具特色的名纸名笺争奇斗艳,可谓繁花似锦。可以说,加工纸技术的运用使我国的手工造纸业更加先进和完善,为古代淘汰竹木简、走向更广泛用纸的文明社会,以及造纸技术的成熟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传统的加工纸不仅是我国记事及书画的重要载体,而且广泛应用于佛教领域,在宫廷文化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佛教写经、印经所用的纸张都非常讲究,普通纸张是不能满足要求的,需要更加专业的防虫、防鼠、防腐并能长期保存的纸张来印经、写经,承担传经任务。所以,对此类用纸的造纸原料的选择及制作工艺往往十分古老而又独特。高僧的写经、送经也极为隆重,往往采用专业的写经纸写经。更为讲究的会以真金替代墨色书写经文,以示经书的神圣,这种金书除了陈设于寺庙装点佛堂外,还赠予佛教信仰者供其膜拜和念诵。这种写经纸,往往制作十分精良,不但利于书写,而且颜色厚重,沉而稳,能凸显金色经书的神圣。
古代许多重要的人物事件、国之大事及重要文献,多依靠纸张记录而流传至今,宫廷文化更是如此。为了彰显皇家的高贵,尊显其最高统治地位,宫中所用一切物品都是最为豪华、最为昂贵的。为了满足其用纸需求,还专设机构交专人掌管,并有专用殿堂及纸库存放高端的加工纸张,如南唐时期的“澄心堂”、元朝的“明仁殿”、清朝的“懋勤殿”,都是存储纸张的宫殿。同时,还会集全国的加工纸大师,不惜重金制造高端加工纸,一方面供皇帝自己使用,另一方面做奖励赏赐重臣,有时还挑选部分顶级加工纸做成五色套装,作为国礼赠送外国使节。每年全国各地也有高端加工纸进贡朝廷,满足宫中用纸需求。
我国的造纸及加工纸工艺技术,体现了历代无数匠人的聪明才智、艰苦探索和经验积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日趋完善。可以说,历代造纸及加工纸都有突出的成就,但论其生产规模之大、纸质之精美、品种之丰富、工艺之完备,应当说清乾隆朝前后约一百年是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一方面是经过唐、宋、元、明一千余年制造工艺的摸索与经验积累,在技术上更为成熟,客观上具备了质的飞跃基础。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政治的稳定、文化的繁荣,促进了各地纸坊竞相创新争胜。推动这一时期造纸及加工纸水平不断提高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乾隆皇帝推崇汉文化。乾隆皇帝爱好广博,经常挥毫染翰,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乾隆皇帝对于纸笺务求精良,曾亲自选样命内务府造办处定制各种加工纸笺,并督促倡导仿制历史名笺古纸,如仿南唐“澄心堂纸”、宋“金粟山藏金纸”、元“明仁殿纸”、明“宣德纸”等,都成为一时的精品。这些纸笺在宫内被称为“上用”品,其用途包括御用、赏赐和供宫廷内部的其他用途。
乾隆时期的加工纸无论在质量还是特殊工艺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数量规模也非常可观。宫中“上用”纸张,康、雍、乾时期在懋勤殿专门设有纸库,每年各地的例贡、岁贡、春贡、万寿贡都有大量的纸笺进贡。懋勤殿所储备各地佳纸名笺数以万计。
纸笺,还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从广义上说,凡是用于书写的加工纸,不论大小,一般都可称作笺纸,如诗笺、信笺、蜡笺、洒金笺、玉版笺、云母笺、花笺,等等。从狭义上说,笺纸是指以传统的木刻水印方法,印之以精美、浅淡图案,供文人用毛笔写信或作诗、传抄诗作的小幅纸张,也叫作信笺或诗笺。笺纸的图饰与各个时期的绘画风格血脉相通,常常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具有中国画之艺术韵味。一张纸笺,往往就是一幅微型国画。笺纸向来为文人所喜爱,是文房必备之物,或为案头清玩,或以之抄录和传递诗作,或鱼雁往来,或赠送朋友。其更深一层的含义,是通过笺纸的制作、收藏和使用,显示主人的文化素养和身份。
我国的笺纸历史悠久,南朝陈文学家徐陵在《玉台新咏》“序”中就有“三台妙迹,龙伸蠖屈之书;五色花笺,河北胶东之纸”的记载,“三台妙迹,龙伸蠖屈之书”是指汉代蔡邕的书法。而“五色花笺”则是指《桓玄伪事》一书中所载的桓玄“召令平淮作青、赤、缥(青白色)、绿、桃花纸,使极精”之事。
说明南朝时就把笺纸与书法并提了。
桓玄(369—404),东晋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袭南郡公,曾任义兴太守。桓玄能“召令平淮”作“五色花笺”,应是在他杀司马元显掌握朝政到被刘裕所杀的402至404年之间。据此,我国的笺纸应出现于东晋十六国时期,距今1600余年。在这一时期,社会用纸的激增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自东汉中期至南北朝,社会用纸情况以公元404年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虽然改进了造纸术,但由于纸的产量较少,社会使用简帛的习惯势力很强,以及宫廷有关规定的限制等,纸的应用范围较小,记事材料仍以缣帛、简牍为主,植物纤维纸为辅。这是前期的特点。桓玄掌握朝政大权后,废晋安帝而自立,改国号为楚,即下令以纸取代简牍:“古无纸故用简……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从此,社会用纸进入后期,纸张的用量大增,促进了纸业的发展。纸张替代了简帛,普及到各个领域,成为后期的显著特点。
唐中晚期,笺纸的使用在文人中已蔚然成风。诗人用笺纸抄录和传播诗作是一种时尚,一种文雅之举。宪宗元和(806—820)年间,翰林学士李肇在《国史补》中说:“纸之妙者,则越之剡藤、苔笺,蜀之麻面、屑骨、滑石、金花、长麻、鱼子、十色笺,阳州六和笺。”其中,鱼子笺是一种砑花笺。唐女诗人薛涛创制“深红小笺”写诗,史称“薛涛笺”,因其居四川浣花溪,亦称“浣花笺”。诗人元稹在蜀做官时,薛涛将笺相赠,彼此通过笺纸诗歌唱和。李商隐诗曰:“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这说明浣花笺在当时影响很大。
还有一种“蜀笺”,在各种古籍和诗赋多有提及。唐僧鸾《赠李粲秀才》诗云:“十轴示余三百篇,金碧烂光烧蜀笺。”五代后唐人姚觊子所刻制砑花笺纸,不仅式样多,而且十分精美,如五色笺纸。砑花板乃用沉香木,刻山水、林木、折枝花果、狮凤、鱼虫、寿星、八仙、钟鼎文,幅幅不同,文秀奇细,号砑光小本。宋谢景初创制的“十色蛮笺”,又称“谢公十色笺”等。
明代是笺纸发展的极盛时期。万历年间刊印的《程氏墨苑》和《花史》两部水印版画,尺幅与笺纸不相上下,其绘制和刻印技艺都较前有长足进步,有的画幅套印达五六种颜色。它们的刊印促进了笺纸的发展。
明末天启六年(1626)由江宁人士吴发祥刊印的《萝轩变古笺谱》,天启七年(1627)和崇祯十七年(1644)由安徽休宁人士胡正言刊印的《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图1.1,图1.2),在制作过程中把“拱花”和“饾版”(即彩色套印)两项技艺发展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并运用到极致,穷工极巧,旷古无伦,达到了至精至美的程度,把我国的制笺艺术推向历史高峰,成为我国制笺艺术的绝唱,至今未有出其右者。
图1.1 十竹斋书画谱
图1.2 十竹斋笺谱
清康熙、乾隆年间的笺纸,继续保持了明末的盛况,宫廷特制的笺纸和民间的私笺十分繁荣,不少名笺可与明末所制媲美。《怡府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道光后笺纸开始式微,至同治、光绪时已零落不堪。然宣统末年(1911)又出现了一部精美的《文美斋笺谱》,可谓末世之亮点了。
宣统末年,林琴南为笺作画,是文人作画入笺的先行者。民国初年,此风大盛,陈师曾、姚茫父、吴待秋、齐白石、陈半丁、溥心畬等著名画家相继加入,他们随意点染,寥寥数笔,虽短笺小品,却意味无穷,为我国制笺艺术注入了生动活泼、意趣盎然的清新风气。
明代以前用于写信、写诗的笺纸并不都是用木版水印的方式印出来的,还有染、描、手绘、砑花等制作方法。而明代以来,采用“拱花”“饾版”技法印出来的笺纸,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制作方法的独特风格,具有鲜明的木版水印的特点。
近代以来,笺纸一般由南纸店制作和销售,因此南纸店也被称为笺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有南纸店二三十家,荣宝斋是其中一家“不失先正典型的最大的笺肆”(郑振铎语)。随着时代的变迁,使用笺纸的人越来越少了,北京原有的那些南纸店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公私合营期间改行歇业了,只有荣宝斋被人民政府保护下来,继续制作笺纸,保存着这种传统技艺和笺纸的独特艺术韵味。
我国的传统加工纸技术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它经过一代又一代无数手艺人的艰苦努力,在历朝历代都取得了科学、长足的发展,制造出许多令国人骄傲的加工纸艺术品。这些加工纸的生产不仅推动了我国手工纸的发展,而且也成为世界文明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世界造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令国外人仰慕不已,它是我国文化自信的组成部分。我们学习它,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