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范发生先生的结缘很晚,也很意外,因为他是中国当代制作加工纸的老一辈专家,40多年前就在颇有名气的安徽十竹斋从事纸笺加工行业,后来又主持安徽十竹斋的出口产品生产与经营,毫无疑问是行业及当地传统手工艺行业的老辈名人。而我在合肥已经生活了41年,近20年又专注研究中国手工造纸,不仅全中国跑来跑去做田野调查,在安徽就访谈了近百位造纸人,包括所能寻觅到的从事加工纸的各类人物,但很奇妙的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的这位纸笺加工“名人”。
2018年夏天,有一天与安徽省文旅厅的唐跃先生碰面,唐跃突然提起:合肥有位做加工纸的范发生你认识吗?他的纸做得非常不错,很值得一看。我一时颇为惊讶,因为唐跃的审美水平不低,见识也广,自己又撰诗文、写书法,他所说的范先生我居然从未听说过,于是表示真不认识。看我将信将疑的神情,唐跃说,这位老范与你认识的省文联杨屹是中学同学、好朋友,要不哪天约一下,让你看看老范的纸?
因为忙于《中国手工纸文库》田野调查,看纸之约一直没有践行。直到2019年1月初,终于有一天几位约上了,是在一个熟悉的本地房地产公司企业家的会议室里,不过是杨屹出面借的。颇为气派的会议室里陈列出相当多样的加工纸,包括以前比较少见到的大幅成套隐形刻画笺,以及很漂亮的多色粉蜡笺,等等,表观靓丽,品质出众,而且不少还是当年日本客户特别定制的小众古纸名款,一时间大为惊讶。虽然号称认识中国手工纸和造纸人很多,但面对同在一城的范发生和他加工的纸,我又确实孤陋寡闻了。想想很是诧异,我怎么会完全不知道这位先生呢?
交流后才知道,因为过去供职的安徽十竹斋“改制”后厂子已不见,年过70岁的老范也下岗在家,闲居十余年无用武之地了。虽然家人都安慰他说年纪大、身体不好、又没有年富力强的徒弟,在家养养老蛮好。但老范说闲得不甘心也不安心,于是经济条件很一般的他筹了一点点钱,在远离市区东门外的一个菜市场里租了一间小房子,把老工具搬过去,又新添了少量缺失的设施。但我一直没能去看。
后来因为要参与故宫博物院复原银花纸,2019年春天,老范终于扭扭捏捏邀我去参观,看后令我颇为震惊与感叹,小作坊只有大约十几平米,门外环境也是糟糕得很,但老范就是在这样看起来与文化艺术完全搭不上边的工作间里造出了魅力非常的纸。
不久后,作为安徽省文旅厅的老领导,唐跃建议邀请老范参加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办的中国手工造纸非遗传承人驻校研修班。于是一番沟通后,老范就参加了我们在2019年夏天举办的第七届研修班。30天朝夕相处,结识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与手工造纸相关的老师和同学,一时颇有重新回到组织的“技痒”感。于是,老范把本来准备彻底关掉的小作坊和卖掉的刻版又收拾得“焕然一新”,同时开始同我探讨想撰写一本中国加工纸技艺书稿的计划,他要把大半生从事加工纸的知识和经验,毫不保留地记录并公开出来,于是在这一年里,我们往复讨论了好几轮怎么写更好。
当年冬天,第八届全国手工造纸研修班在学校开班,北京故宫古建部来了两位学员,其中一位纪立芳研究员恰好与老范当年在安徽十竹斋的同事陈淑萍住在一屋,古建部当时正在为故宫乾隆花园等大批古建筑修缮开放缺少内墙达标的裱糊用纸,但找不到技艺出众的造纸人而烦恼。陈淑萍与纪立芳深入交流后,认为范发生或许有能力造出部分故宫急需的高等级宫殿用纸来。纪立芳实地看过老范做的纸和小工坊现场后,也初步认为是难得的人选。于是就有了2020年12月,老范、陈淑萍,浙江富阳逸古斋造竹纸师傅朱中华、北京德承贡纸坊造皮纸的贡斌,还有我们手工纸研究所的3位,一起前往故宫考察取样的行程。再往后,就有了古建部委托老范和朱师傅联手研发银花纸等复原数种历史名纸的故事,以及成功达标并在故宫成片裱糊上墙,各方皆大欢喜的结局。
故宫历史名纸复原故事传播开后,老范再次开始在圈里“出名”了,但他依然是谦逊低调,除了多造了若干新纸,帮助中国科大指导了1位研究纸笺加工材料的研究生,就是埋头在家撰写那本出版之路颇为坎坷的书稿。
2023年夏天,老范打来电话,说南方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看过书稿后很欣赏,愿意不收任何出版费用,而且据说要好纸精印。听后颇感欣慰,因为此前也帮他联系过出版社,并尝试协助申请过出版资助项目,均未能有预期收获。
2023年10月底的某天,老范急打来电话,说广西师大出版社历经几审几校,已经把书稿排好计划年底出版了,书名就叫《中国传统加工纸笺制作技艺》,希望我能写个小序,以纪念我们相识于纸的这一段因缘。我想想也确实,同城不识老范,意外相逢于加工纸笺,值得回味的故事真不少,于是抓紧细读了书稿。因此又有了系列新的收获和感想。
虽然感怀之处颇多,制作技艺知识也学习了不少,但细细梳理,最值得说的还是老范坚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初心的那份念想,就是不图功利,不做保留、详细地把自己大半生纸笺加工的制作技艺和操作理解,包括行业里经常视作技术秘密的知识也如实道来。书中还附了大量制作工序图,生怕读者光看文字描述理解不透彻,难以掌握。
在中国传统工艺行业里,真正作为隐性知识的材料选择、配方、关键工艺,很多传承人是不愿细说甚至讳莫如深的,而纯研究者受限于实际操作技艺缺失,往往也写不出这些隐性知识,因此市面上能够见到的制作技艺类出版物虽多指导,但实际操作是短板或缺门。我想,这或许正是范发生所著《中国传统加工纸笺制作技艺》一书特别的价值所在。因此衷心祝愿老范这本书能够为喜爱中国传统纸笺以及关注加工技艺实践的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收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手工纸研究所所长汤书昆
2023年12月2日于安徽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