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和颜料是有区别的,染料的颗粒非常小,但染色后透明度好,可溶解于水和溶剂,对材料纸有亲和率,但耐光性低。而颜料颗粒相对较大,且透明度差,一般不溶于水和许多溶剂,在使用时往往需要借助黏合剂来使用,但往往覆盖性好,耐光性高。用来染制传统加工纸常用的颜料有化学合成染料、植物染料、美术绘画颜料和矿物质颜料等,一般都是可以用水来稀释的。不同的颜料在染纸过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染纸的方法也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化学染料按应用性能分类为直接染料、酸性染料、阴离子染料、活性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分散染料、还原染料、硫化染料、缩聚染料等。
纸张的主要成分是纤维,呈弱碱性,因此在选择染料时,以中性染料为好,酸性染料对纸张纤维有破坏性作用。用化学染料染纸时,宜选择直接染料。直接染料是一种水溶性阴离子染料,其分子中大多含有磺酸基,有的含有羧基,染料分子与纤维素分子之间以范德华力和氢键相结合。直接染料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也可用于蚕丝、纸张、皮革的染色。
传统的植物染又称草木染、中草药染,是指在染色过程中不使用或极少使用化学助剂,而使用从大自然中取得的天然染料对产品进行染色的一种工艺。利用自然界花、草、树木的根、茎、叶、果实、种子等进行植物染色,使纸张的染色有别于化学染料染色,不会产生污染环境和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废水,或其他的工业污染。来自植物的染料,是在美丽的颜色中回归自然。“草木染”使用天然植物染料对纸张进行染色,是中国传统的染色方法,它天然、环保,具有现代工业染色无法表现的艺术性。(图4.3)
图4.3 用植物染色而成的纸
我国利用天然有色物质染丝、染纸、染棉等的历史悠久。古书的记载和出土的文物,都证明了我国早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时已经明确分别出煮、浸、暴、染四个染色步骤,并设有管理染色的官职——染草之官(又称染人)。在秦代设有“染色司”、唐代设有“染院”、明清设有“蓝靛所”等管理机构。西晋时期的《南方草木状》记载有从苏木中提取黄色染料。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列出了二十多种植物染料的来源,并载明了染制和定色的方法。他还指出,古代人类所穿衣服的各种颜色,是根据其社会阶级而定,不能逾越。黄色是最高级,为皇帝专用;青色为最低级,是平民衣服的颜色。但因平民人数众多,所以青色的染料需求量大。青色的染料,来自“蓝类”植物。《本草纲目》解释,所谓五蓝,就是茶蓝、蓼蓝、马蓝、吴蓝和木蓝。其实在分类学上,它们分属于不同科属的植物,其中木蓝和马蓝多生于华南。野生植物中也有多种是含有颜色染料成分的,其中最多的是蓼蓝、马蓝、薯莨、红花、茜草和栀子。我国多种古籍文献中记录了色彩的名称,如东汉《说文解字》中有39种色彩名称,明代《天工开物》《天水冰山录》则记载有57种色彩名称,到了清代的《雪宦绣谱》已出现各类色彩名称共计704种。明清时期,我国天然染料的制备和染色技术都已达到很高水平,染料除自用外,还大量出口国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用作染料的植物有很多,在实际中要根据性价比来挑选材料。木本植物是植物染料的主要来源之一,如树皮、树根、树枝、树叶,只要是含有色素并能用于纸张染色的都可以采用。草本植物中,野生的杂草也可做染料,如葎草、荩草、飞机草等。这些植物染料来源丰富,成本较低且不会破坏生态资源。许多做染料的植物兼有药草的作用,如染蓝的蓝草具有杀菌解毒、止血消肿的功效,其他如苏坊、红花、紫草、洋葱等染料植物,也是民间常用的药材,这些植物能使染料具有杀菌、防虫蛇与提神醒脑等特殊功效。植物染料中还有部分原料是名贵的中草药材,染出的颜色不仅纯洁艳丽,色泽柔和,而且不伤皮肤,对人体有呵护保养作用。
除了从以上提到的各种植物中制取染料,也可以从农副产品中获得染料,如茶叶、水果、蔬菜等。茶叶富含茶多酚,主要作为饮料使用,有较强的抗菌保健功能。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都可作为染料。此外,茶树的老叶、茶叶末、陈茶等价值稍低的也可用作染料原料。水果的色素大多在果壳,也有的在果树的根、皮、枝叶里。蔬菜中有些不可食用部分,如丝瓜叶、洋葱皮也都可以作染料。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原材料的产地不同,收购或采集时间的不同,色素会有很大的不同,提取的时间、方法也有不同。
草木染的染料来源于大自然,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复杂多样,染料资源丰富,草木染的工艺、技术在历史上都享有盛誉,在许多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着这一传统。因此,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植物染料这一宝贵资源,提升染料植物资源利用水平,满足国内外对天然、环保的加工纸的需求,使草木染这一古老的技艺重新焕发生机,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有很大意义的。
笔者就草木染的部分颜色列举于下,以供参考:黄柏(黄色)、橡子(褐色)、艾叶(淡绿)、茜草(红色)、紫草(紫色)、苏木(砖红色)、苏枋(红色)、靛蓝(蓝色)、红花(红色)、黄栀子(黄色)、姜金(黄色)、槐米(黄色)、姜黄(黄色)、薯莨(棕色)、菘蓝(蓝色)、蓼蓝(蓝色)、荩草(黄色)、紫苏(紫色)、墨水树(黑色)、五倍子(黑色)、皂斗(黑色)、红茶(砖红色)、洋葱皮(黄绿色)、黑米(灰褐色)。
大部分植物颜色的提取,是通过对植物的浸泡和用水煮的方法。但是靛蓝颜色的提取,则要经过特殊方法获得。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亦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他所称分别为菘、蓼、马、吴、苋五种蓝。将蓝制成靛要经过采摘、下坑、搅拌、打花、出靛、上缸、储藏等十几道工序,历时二十天左右。所谓靛是指蓝和紫混合而成的一种颜色,靛是处于蓝紫之间的冷色。
各种植物颜色要染在纸上,大都通过拖染的方法来进行,但也有通过浸染、刷染来染制者。植物染料颜色柔和、不刺眼睛,有的植物如黄柏还有避虫功效,可以延长纸张的寿命,使纸张长期不被虫蛀。植物染料对纸质纤维有很好的亲和力,是一种很好的染色剂,经过植物染料染的纸,色泽鲜艳度普遍较好。这些都是植物染料特殊的功效,是化学染料无法媲美的。植物染料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从植物中所提取颜色的浓度远不及化学染料的浓度高。从植物中提取的染料一般颜色都比较淡,染起颜色来要慢许多,要想获得较浓艳的色泽,就不得不反复染,一般要染好几遍,有的要染十多遍,甚至更多。如用靛蓝染制瓷青纸,用浓的化学染料只要染六遍就可以达到理想的艳度,而用植物靛蓝染要复染几十遍,甚至要染上百遍才能获得浓艳的颜色。染料上色慢、费工费时,这是植物染料的缺点。
美术绘画颜料的品种比较多,常用的有丙烯颜料、油画颜料、国画颜料、水彩颜料、水粉颜料、矿物质颜料。纸张染色及木刻水印颜料一般选用国画颜料、水彩颜料及水粉颜料,丙烯颜料虽然可以用水稀释,但基本不用,油画颜料也较少使用。
国画颜料是用来绘制中国画的专用颜料,有从植物中制取的植物颜料及将矿物研成细末制成的矿物颜料。植物颜料比较细腻,颜色透明,可以相互调和,无覆盖力,年久易褪色;矿物颜料不透明,有覆盖力,年久不褪色。国画颜料根据形态可分两种,一种是管状颜料,另一种是块状颜料。管状颜料是由专业工厂将颜料制成软泥状,装在锡管或塑料管中,使用时只需将颜料挤出便可,非常方便;而块状颜料则以传统的加工方式将颜料加工成块状,要用水溶解后才能使用,而且每种颜色的溶解方法也不一样,需要根据厂家提供的方法使用。
水彩颜料泛指用水进行调和的颜料。它透明度高,色彩重叠时下面的彩色会透过来,色彩鲜艳度虽不如彩色墨水,但着色比较深,即使时间长也不易变色,适合喜欢古雅色调题材的绘画。
水粉颜料由粉质材料组成,属不透明水彩颜料,覆盖能力强,色彩饱和度好,一般用于水粉题材的绘画。
以上几种绘画颜料,在我们制作加工纸时,有的用来直接染色,有的用于木刻水印的印制,至于如何选择运用,在后面的染色方法内容中作具体介绍。
矿物质颜料也称石色,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用天然矿石作为原料,经粉碎、研磨、分级、精制而成,主要用于绘画、工艺品仿古、文物修复等;另一类是以天然矿石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化学处理加工而成的化工合成颜料。矿物质颜料具有抗晒、耐热、附着力强等特性,但色谱不齐全,着色力低,色彩艳丽度差,一部分金属盐和氧化物毒性大。但是矿物质颜料本身具有天然的宝石光泽,用它绘制而成的作品既有传统的东方神韵之美,又具备现代绘画语言的视觉冲击力,是一种在绘画创作上极具表现力的媒材,可用于任何画种。矿物质颜料可以在任何材料上使用,如宣纸、皮纸、水彩纸、绢布、亚麻、墙壁、木板等。
矿物质颜料色系与原石名称可分类如下:
(1)蓝色系:石青(蓝铜矿)、青金石末(青金石)、绿松石末(绿松石)、紫云末(方钠石)、蓝灰(蓝铁矿)、银灰(蓝闪石)等。
(2)绿色系:石绿(孔雀石)、绿青(硅孔雀石)、芽绿(绿色泥灰岩)、橄榄灰(硅镁镍矿)、橄榄绿(橄榄绿铜矿)、椿(绿帘石)、碧玉石末(璧玉)、利久(硫锰矿)、白翠末(天河石)、黄绿(镍华)、浅绿(水胆矾)等。
(3)红色系:朱砂(辰砂)、红珊瑚末(红珊瑚)、玛瑙末(玛瑙)、石榴红(石榴子石)、赤茶(赤铁矿)、香妃(黝帘石)、岩肌(透长石)、赤口岩机(片沸石)、橘红(铬铅矿)、朱土(红色泥灰岩)、红土(红色白垩)、赤口岱赭(钠闪石)等。
(4)黄色系:雌黄(雄黄)、雄黄(鸡冠石)、茶色(黄锑华)、倩茶(纤铁矿)、棕色(独居石)、岩焦茶(水锰矿)、金茶末(褐铁矿)、岩金茶(闪石)、岩黄土(黄土)等。
(5)紫色系:岩古代紫(钴华)、豆沙色(磷钇矿)、紫茄(紫苏辉石)、驼红(钙铁灰石)等。
(6)黑色系:电气石末(黑电气石)、黑曜石末(黑曜石)、紫黑(斑铜矿)、棕黑色(黑钨矿)、岩黑(钛铁矿)、石墨(石墨)、锰黑(软锰矿)等。
(7)白色系:盛上(硅灰石)、水晶末(水晶)、方解石末(方解石)。
(8)其他色系:明矾(明矾石)、云母色(云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