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染色技术起源很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有染丝技术。至于纸的染色(图4.1),开始于东汉时期,是从染丝、染布发展而来的。到晋朝时,染纸技术和染纸的使用又有新的发展。晋朝写诏书和五经、子、史,用青纸而不用其他颜色的纸。《北史·牛弘传》记载:“永嘉之后,寇窃竞兴,刘裕平姚,收其图籍,五经、子、史方四千卷,皆赤轴青纸。”到东晋安帝时,桓玄专权后,明令公文一律用黄纸书写。
图4.1 各种染色纸
两晋、南北朝时,书法家都喜欢用黄纸写字,著述者更酷爱之。米芾《书史》记载:“王羲之《来戏帖》,黄麻纸……李孝广收右军黄麻纸十余帖,一样连成卷,字老而逸,暮年书也。”又说,王献之《十二月帖》也是用黄麻纸书写。这种风气一直到隋唐时期仍很盛行。
除了青、黄纸外,这一时期还生产和使用其他各种色纸。《词林海错》记载,晋桓玄下诏,令制桃花纸,有缥、绿、青、赤诸色,以后又称为浮碧、鹄白诸名,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更有甚者,后赵的石虎篡位之后,为了显示自己的尊严,令人染五色纸用以书写诏书。这表明当时的染纸技术已相当高超,从单色发展为五色彩纸,也用彩色纸作为诗笺。《南史·陈本纪下》载:“后主愈骄……常使张贵妃、孔贵人等八人夹坐,江总、孔范等十人预宴,号曰狎客。先令八妇人襞彩笺,制五言诗,十客一时继和……”
唐宋时期是我国造纸及加工纸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唐代出现了薛涛笺、松花笺等较为有名的染色纸。薛涛是唐代女诗人,经常吟诗、写诗,写诗所用纸张是她亲自设计的一种深红小彩笺,是用芙蓉花的汁加入芙蓉皮为原料的纸浆造出的色纸。由于这种色纸由薛涛设计,因而被称为薛涛笺。制作松花笺时,将槐花半升炒焦赤,冷水三碗煎汁,用银(云)母粉一两、矾五钱研细,先入盆内。将黄汁煎起,用绢滤过,方入盆中搅匀,拖纸以淡为佳。
宋代更出现了谢师厚创制的谢公十色笺,颜色有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和浅云等十种。
说明此时已经能够分出颜色的深浅程度,同样一种红,就有深红、粉红、杏红之分,同样一种绿,就有深绿、浅绿、铜绿之分,青色实际上也是绿色,因而如果再加上深青和浅青,光绿色就有五种之多。
元明时期,通过染色加工的纸笺也很多。如用五、六月戎葵(即蜀葵)叶,和露摘下,捣烂取汁,加少许云母及明胶,搅拌均匀,将桑皮纸或楮皮纸放入汁液中拖染,晾干后再经砑光,呈青绿色,绿色纸面中闪现出银白色而明亮的云母,犹如蓝天上的繁星。
用此法制成的加工纸称葵花笺。再如,观音帘坚厚纸(为原纸)先用黄柏汁拖过一次,复以橡斗汁拖一次,再以胭脂汁拖一次,逐渐晾干,加以砑光后为宋代黄色藏经笺。
此纸非常名贵,书画家不惜高价访购,因此元明仿制宋笺者甚多。古代对纸张染色素以青色、黄色为尊贵,皇帝用以写诏书,他人不能僭用。
后来这种限制逐渐解除,但“黄麻诏书”的传统仍保留了下来。民间用纸的风尚也有所改变,从明代开始形成了以红纸表示喜庆吉利的观念,以致“红纸独尊,一红到底”,直到今日仍深入人心。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无锡生产一种叫“朱砂笺”(图4.2)的加工纸,用以书写喜联,甚为雅致。“纯用朱砂积染而成,胶法既善……用书春联,历数十年,鲜殷不改”。
图4.2 朱砂笺(复制)
清朝廷内宫用纸,在康、乾时期,除很小部分由清廷宫纸局(厂)加工生产外,大部分由各地征收或派贡。光绪帝御用的五色洒金笺及其他笺纸,很是豪华讲究。而苏州所制各色加工笺素负盛名,光绪特下旨选贡此项名贵笺纸,以供御用。
清代的笺纸,承明人制法,种类甚多。在民间,北京南纸店加工的色笺花样繁多,用黄柏、胭脂、栀子、赤芍等各种有色药物做染料,捣碎熬汁后分别拖染,则成仿宋色笺。
拖纸染色是我国古代染纸普遍使用的方法,工艺成熟,便于操作,一直沿用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