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照惯例所做的致谢,应该小心展开,既不自我丑化,也不涂脂抹粉。然而所有写过书或哪怕认真读过一本书的人,都会意识到作者灵感来源的独特性,所谓“文责自负”。然而我的内心充满着对那些也许毫不知情的局外人的感激,我还是要感谢他们,不管他们是否接受。
在试图对中国的社会运行轨迹进行理解的过程中,使我砥砺前行的那些批评和鼓励,更多的是来自人类学家的,而非来自那些中国研究的专业学者的。对于那种中国人为自己营造的语言世界,专业学者们往往是乐此不疲的,他们或许也能像中国学者那样得心应手。不过在本书的写作中,我却往往勉为其难。但这也使得我时常能在那些来自中国的珍宝——一篇篇文献和一次次访谈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含义。看来,我的这种“初生牛犊”的状态也并非坏事。“这些更深的含义是什么呢?——或者应更为直截了当地说——谁会关注这些深刻的含义呢?”——对于这个问题,那些中国问题专家往往是不会彼此质疑的,但它是我在自己的著作中致力于探求的。当然,这往往也是醉心于宏大问题的学者们所关注的问题,不过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打破学科的藩篱、跨越文化的边界。毫无疑问,那些致力于对所有人类社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阐释的人类学家正是这类学者。这些人当中的佼佼者是埃里克•沃尔夫(Eric R. Wolf),他的作品概括了人类学可以为理解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以及戴玛瑙(Norma J. Diamond),她一针见血的语言与激进的政治立场赋予中国研究以论战色彩。我将永远感激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末给我的教诲,当时密歇根大学人类学系正处于革命思想激荡的时代。
对中国文化的这一阐释进行整合的想法是在我于1981—1982年访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人类学系之后许久才从脑海里浮现的。凯瑟琳•范德瑞(Katherine Verdery)和芮马丁(Emily Martin Ahern)耐心地倾听了我的观点,与此同时,并不繁重的教学工作使我能够把一些观点写作成文。接下来在我视如家园的中密歇根大学(Central Michigan University)社会学与人类学系任教的数年间,当我企图寻找一个既是马克思主义又非欧洲中心论的中国视野的时候,大学的同仁们同我一起讨论、比较并提供了替代性假设。在这些对我期许甚高且令人愉悦的同事当中,我得益于利特尔博士(Alice Littlefield)最多,她是一位真正的女性主义者,也是一位据我所知思路最清晰的社会思想家;卡洛斯•柯(R. Carlos Kirk)凭借他的政治敏感和作为一个田野工作者所具备的对墨西哥的深切理解,尖锐地评价了我对东亚的感知;莱瑞•瑞纳德(Larry T. Reynolds)对社会理论的渊博知识及其绝佳的左派观点使我确信远距离的视野最有助于社会分析的聚焦。社会学与人类学系,以及中密歇根大学,不仅慷慨地提供了他们微薄的研究资源,还给予我时间和金钱方面的资助,使我基于整体论述的田野调查得以施行。我还要特别归功于当时的系主任罗纳德•约翰斯通(Ronald L. Johnstone)先生,他是一位具有绅士风度的学者。我还要对我们系里的其他成员表达感谢,特别是南希•莱斯(Nancy Leis),当我不得不离开时,她承担了我的教学任务。
书写的时间是一个学者所渴求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了。在1989—1990年间,我就有幸获得了这样可爱而不被打扰的一年时光,它是旅居剑桥大学及其纽纳姆学院(Newnham College)的美国朋友送给我的礼物。追随着最为严苛的英国学术传统,我在纽纳姆学院忙碌的同仁们让我在沉浸于其优雅建筑和精美园林的同时完成了这部手稿。他们给予我的友爱无以复加。已故的纽纳姆学院高级研究员华德英(Barbara Ward)是一位优秀的民族志学者,在我翻阅她保存在纽纳姆学院图书馆的有关中国的文献时,她总是在一旁如影随形地默默陪伴。
我还要感谢洪基隆(Keelung Hong)、欧爱玲(Ellen Oxfeld)、罗圣豪(John Rohsenow)、罗威廉(William Rowe)、沙学汉(David Schak)等学者,他们阅读了本书的全部或部分手稿,并指出了拙著中一些明显的错误。
最后,我要感谢武雅士(Arthur P. Wolf)。武雅士和我在1985年底开始了一系列关于这本书——以及其他事物——的谈话;我们至今还没有结束此类谈话。他当时很直接地对我说,如果我不认真对中国亲属关系制度进行分析,就不会有人读这本著作。我一直觉得对中国亲属关系的研究索然无味,因而刚听他建议的时候满怀疑惑。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最终却使我克服了多年来阻碍本书完成的困难。武雅士对中国的看法,以及所采用的理论和方法几乎和我没有什么不同。的确,我们都基于共同的立场:我们身处物质世界,行事迂拙木讷,而不屑于虚与委蛇。他的批评,他对于使用定量数据的建议,以及我徒劳而又乐此不疲地试图说服他“我是对的”的过程,比其他任何事物都更有助于我构想和完成这一研究规划。
葛希芝
于加州斯坦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