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信息化发展趋势背景下的数字中国

(一)“数字福建”是数字中国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

2000年,“数字地球”“数字社会”还停留在概念和理论研究的初期阶段,计算机、网络仍然尚未广泛普及。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以政治家、战略家的远见卓识、超前思维和长远谋划,敏锐把握信息化转型历史机遇,提出了建设“数字福建”的战略构想,作出了“建设‘数字福建’,就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科技制高点之一”的重大论断。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2000年10月27日,在中共福建省委六届十二次全会闭幕式上,“数字福建”被写入福建“十五”计划纲要建议,明确提出“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的建设目标,开启了福建大规模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在“数字福建”建设期间,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第一时间成立“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亲任组长,亲力亲为抓落实,加强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引领和顶层设计,集中力量配置资源,推动“数字福建”从宏伟设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数字福建”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亲自开创并大力推动实施的重大战略。2001年11月,《数字福建“十五”建设规划》正式印发,明确提出“数字福建”是信息化的福建,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数据标准统一、信息资源共享、法律法规和安全保障体制完善、信息化思想和技术创新的推进、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带动等方面作出了战略部署。在当时国内尚无成熟经验的情况下,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福建选择在企业信息化、农业、国民经济管理、文化、教育、医疗、社会征信、防灾减灾预警报、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数字福建”示范工程建设,以重点突破、先试验后总结推广的思路开展“数字福建”建设。从这个角度可看出,“数字福建”实际上是广义上的福建信息化建设,不仅聚焦信息化建设本身,而且覆盖了全省各区域和经济、政治、社会、自然等各领域。也正因如此,“数字福建”成为促进区域信息化科学发展的样板工程,形成了多个“率先”,如率先在全国建成全省政务信息网,建成省市二级大型政务信息共享平台,建成规范标准统一、资源目录引导、共享平台交换、管理运行有序的政务信息共享体系,率先成立了信息化标准技术委员会。“数字福建”逐步从“人无我有”迈向“人有我优”。

随着“数字福建”的建设与发展,各地纷纷启动本省信息化建设,并主要聚焦信息化系统和应用平台建设,形成了以“数字区域”建设推动本地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新模式。例如,“数字北京”以网络为基础,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其在城市规划建设、城市管理等领域发挥作用;“数字江苏”通过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等设施,整合全省信息资源,面向电子商务、政务服务等领域建立信息系统及信息化社区。其中,“数字福建”建设发挥了关键引领及带动作用,可以说成为我国推进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的这一系列数字化建设逐步拓展和丰富了原有的“数字地球”的内涵和外延。

(二)数字中国建设从区域走向全国

“数字福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从八闽大地逐渐走向了全国。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强调,中国正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发展分享经济,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这是“数字中国”首次被正式提出,以此为起点,“数字中国”从国家层面被赋予了全新的战略意义。“数字中国”内涵和发展过程的演进变迁,一方面,从空间维度上,来自以“数字福建”为引领的区域的数字化探索和实践积累;另一方面,从时间维度上,数字中国建设并非凭空产生,而是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制度体系的不断丰富、数字技术的不断升级、数字化应用持续演进到一定阶段,各项条件逐步成熟后所形成的我国新时期数字化发展的国家战略。

1994年,从我国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连入国际互联网的64K国际专线开通,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到2014年我国“触网”的20年时间里,我国互联网实现了迅猛发展,拥有千万级别的域名总数、百万级别的网站数量、数亿级别的网民和手机网民,可以说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但与此同时,我国人均宽带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网络安全面临挑战等问题依然严峻。2014年2月27日,我国成立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在加强信息化发展统筹协调力度的同时,亦把网络安全保障提升到新的高度。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目标愿景。此后,在建设网络强国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明确网信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明确网络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明确网络强国建设的原则要求、明确互联网发展治理的国际主张、明确做好网信工作的基本方法这“五个明确”。这“五个明确”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深刻揭示了我国数字化发展工作的内在规律,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2016年10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又提出六个“加快”的要求,包括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加快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加快提高网络管理水平、加快增强网络空间安全防御能力、加快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社会治理、加快提升我国对网络空间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穿我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全局,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丰富内涵的指引下,“数字中国”应运而生。

数字中国建设的缘起与我国信息通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以通信技术为例,由1G到5G再到下一代通信网络的演进,以及软硬件信息系统的发展,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可能、奠定了基础,数字中国的发展形态也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迭代发生着变化。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互联网的逐步兴起开启了人们生活数字化的全新体验。此时,全球范围内“信息高速公路”“数字地球”的提出也引起了我国对于信息化、数字化的重视与思考。在此背景下,除了测绘、地理空间等领域学术界的讨论,国家层面也着手布局数字化工作,1996年1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统一协调全国信息化建设工作。之后,发布《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相继启动了以金关、金卡和金税为代表的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向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演进。在3G时代,信息化、数字化的步伐加快,人们对于移动网络的需求不断加大,信息技术革命由此进入了新阶段,即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在这个大背景下,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计划)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国家层面作出了加快推行电子政务、振兴软件产业、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等一系列重要决策。4G、5G时代,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成为通信技术主要应用场景,移动通信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生产、生活和治理等领域。同时,随着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字技术创新代际周期大幅缩短,创新活力、集聚效应和应用潜能裂变式释放,网络基础设施在性能水平、规模应用上不断提升,海量数据爆发式增长,传统领域不断开辟出日益多元化的应用场景,这些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拓展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数字中国”从概念正式被提出到四梁八柱框架和战略路径的确立,是数字中国建设覆盖范围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2016年12月,国务院出台《“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了“数字中国”的具体发展目标,指出到2020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并从信息产业生态体系、信息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水平、信息化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撑作用等方面分别设置了目标。可以看出,建设“数字中国”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分解,《“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的“数字中国”建设包含信息领域核心技术、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经济、信息化发展环境4个方面。“数字中国”一词被首次写入党和国家的纲领性文件是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数字中国建设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作用等方面被赋予了更大期待。进入“十四五”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对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布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把“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单独成篇,从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4个方面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可以看到,数字中国建设框架进一步发生变化,数字中国建设的落脚点更多体现在如何以数字技术变革生产、生活方式和治理模式及如何营造数字化发展的软环境。

(三)数字中国进入体系化建设新阶段

随着数字中国建设全面铺开,数字化已经融入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渗透到各领域建设。从区域层面来看,全国各省级行政区均高度重视数字化发展整体部署和统筹推进,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本地区数字化发展的整体战略规划,积极培育数字化思维、提升数字化基础设施能力、提高数字化应用水平,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各领域来看,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赋能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推动产业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数字化融入了医疗、教育、交通出行等多个领域,催生新模式和新业态,深刻改变着人民生活。数字技术也正在推动政府管理方式、服务流程优化变革,助力治理能力的有效提升。“数字中国”建设从区域示范、领域单点突破进入体系化建设和全面赋能的关键阶段。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同年10月,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并再次把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写入党和国家的纲领性文件,就数字中国提出一系列新要求,作出一系列新部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信息革命的时代潮流发生历史性交汇的重大时期,数字中国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发展前景。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特别强调要全面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这标志着数字中国正式迈入体系化建设的新阶段。数字中国建设“四梁八柱”也因此被正式确立。数字中国建设历程如图1-1所示。

图1-1 数字中国建设历程 k+b27QX1JqR8bSmN+18PpvhJOyKeyO3l1agtfvnz2eMF6BH7hi8cnGOrIBTVy8f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