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作为英特尔(Intel)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Gorden Moore),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Moore’s Law)——单位面积集成电路上可容纳晶体管的数量,约每两年翻一倍。计算机中大部分重要部件,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内存、硬盘等,均由集成电路实现。因此,摩尔定律揭示了1965年至今持续高速发展的技术趋势,并且成为计算机性能水平的一个重要的预测方法。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硬件性能的提升并未导致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由于元器件体积的缩小与生产规模的扩张,产品的生产成本不断下降,相关产品的价格也持续下降,人们能够以低廉的成本保存海量的数据,这为数据时代的到来奠定了技术基础。
正如摩尔定律所指出的,各类计算设备的体积正逐步趋向微型化。这一现象被科学家马克·韦泽(Mark Weiser)称为“普适计算”,即人们能够将各式微型计算设备广泛融入日常生活,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并处理数据的计算机技术。如今,这一浪潮已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为各类传感器设备、可穿戴式设备等。究其根本,普适计算是通过在人们生活的物理环境中部署微型计算设备,从而实现无处不在的数据采集。在此之前,数据主要产生于各种信息系统,而传感器等设备的出现以及相关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使人们开始有能力大规模地记录物理世界的状态信息,这一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数据时代的到来。
自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发明以来,人类主要通过信息系统、传感器产生和收集数据。到了21世纪,以推特(Twitter)、脸书(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相继问世,互联网不再只是静态网站的集合,而是逐渐成为人们实时互动、交流合作的平台,这标志着人们开始在互联网上自主生产数据。这意味着所有网民都成为数据的生产者,引发了历史上震撼的数据爆发式增长现象。社交媒体诞生之初,每天经由推特发布的信息就超过1.4亿条。除了数据规模的骤然扩大,人们生产的数据结构也变得更为复杂,并没有统一严整的数据结构。在这种前所未有的数据生产速度之下,人类快速迈进了数据时代。
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到2025年,全球数据量将达到175ZB。如果按照我国固定宽带网速计算,其中一天产生的数据量就需要用267万年才能下载完成。“大数据”作为一种概念由计算领域发端,在科学和商业领域发展,向公共管理领域延伸,成为全球各国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2021年,《数据即权力:美国政府需为数字时代制定新规》(“Data Is Power: Washington Needs to Craft New Rules for the Digital Age”)一文发表。该文章指出,数据的爆发式增长与跨境流动,不仅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对国际政治造成冲击。数据的“非竞争性”特征是指任何主体对数据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主体的利用机会和数据本身的价值,并且使其能够持续赋能创新,带来经济效益,进而提升国家实力。同时,通过获取和分析数据,国家可以做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
对公共部门而言,单纯的海量数据无甚用处。事实上,围绕数据价值挖掘的相关技术,正在成为公共部门改善决策和优化服务的重要抓手。《2022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指出,全球越来越依赖数字技术来满足日常需要和应对特殊挑战。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将数字政府建设纳入其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涵盖网络安全政策、个人数据保护政策、国家数据政策或战略,以及开放政府数据政策等,以构建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例如,丹麦政府于2016年启动实行《2016—2020年数字战略》,明确了公共部门自身及其与各相关行业合作的数字化发展道路;澳大利亚政府推出《2025政府数字转型战略》,提出到2025年建成世界领先的三大数字政府之一,能随时随地提供简单、个性化和可用的服务,以及满足公众所需的共享数据需求的愿景目标。各国公共部门正在努力通过数字化转型适应社会发展,相当一部分国家于2012年前后开始数字化转型,通过采用数字技术,提高响应、增强责任,实现敏捷治理与高效服务。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在线平台与公共部门交流互动,访问公开内容、获取公共数据,政府服务呈现明显的全面数字化趋势。在数字时代,政府需要拥抱变化,并创建一种让人员和组织尝试、学习和发展的创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