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位于第12胸椎和第2腰椎之间两侧的腹膜后间隙,其后面有腰肌和胸廓软组织,外侧有10~12肋骨,前侧有腹膜及腹腔脏器,这些解剖结构使肾脏受到保护;肾脏外面为Ge氏筋膜所包围(下方例外),其中富有脂肪组织,统称脂肪囊。同时,肾脏有一个椎体上下的活动范围,可以缓冲外来暴力的作用,所以轻度外力不易使肾脏受到损伤。肾脏是实质性器官,内侧凹陷处是肾门,是动脉、静脉、淋巴、神经及输尿管的出入处,组成肾蒂。肾实质分为肾皮质和肾髓质两部分,内充满100万套以上的小管,肾门有动脉、静脉、淋巴管、神经和肾盂出入。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和集合管组成。
肾小球为血液滤器,正常人每分钟肾血流量约1200mL,经肾小球滤出的原尿约120mL。肾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分泌尿液,排出代谢物;调节体内水和渗透压;调节电解质浓度,调节酸碱平衡。
肾脏也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在肾小球入球和出球小动脉间三角区内存在肾小球旁器,由球旁细胞(又称颗粒细胞,含肾素颗粒,在肾动脉压力下降时分泌肾素)、致密斑(感受远曲小管内容量和钠浓度变化,调节球旁细胞分泌肾素)和球外膜细胞组成。肾小球旁器产生和调节肾素,肾素能促使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影响小动脉的收缩功能。肾脏能生成红细胞生成素,刺激骨髓红细胞系增殖、分化,促进血红蛋白合成。此外,肾脏也是许多肽类激素降解的主要部位,如胃泌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
肾上腺与肾脏同被包裹在盖氏筋膜的共同腔内,居于肾的上方及内侧面。肾上腺可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重量占90%,髓质被皮质完全包裹。肾上腺可分泌肾上腺髓质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与垂体、视丘下及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有着极为复杂的内在联系,对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由于肾脏所处的位置较深,以及有较丰富的脂肪囊。因此,肾脏损伤机会较少。由交通事故引起肾脏损伤的致伤原因以冲撞、挤压、碾轧为主,其次为跌落、摔倒和减速伤。但在侧向腹部撞击中仍较多见。肾蒂损伤可能来源于身体减速运动过程中肾相对运动产生的牵拉作用。肾脏损伤有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常见的有肾挫伤、肾裂伤。肾脏损伤主要影响肾脏的排泄功能。
按肾损伤所致的病理改变,肾损伤可分为轻度肾损伤和重度肾损伤。
轻度肾损伤:(1)浅表撕裂伤;(2)小的包膜下血肿;(3)肾挫伤。肾挫伤可伴有被膜下局部瘀血或血肿形成。轻度肾损伤一般不产生肾之外的血肿,无尿外渗。大多数病人属此类损伤,常不需要手术治疗。
重度肾损伤:(1)肾实质深度裂伤,裂伤达肾皮髓质结合部和集尿系统;(2)肾血管蒂损伤,指肾动、静脉主干或分支血管撕裂或离断;(3)肾粉碎伤,特点是肾实质有多处裂伤,使肾实质破裂成多块。
临床表现:失血较多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如出血不多出血休克者,多为腹膜后血肿可能性较大。如闭合性肾损伤并休克,而仅有轻微血尿或镜下血尿,提示可能有肾蒂损伤或并发其他脏器损伤。伤后局部疼痛,肾包膜下血肿一般为胀痛,叩击肋膈角疼痛明显加重。肾包膜破裂的损伤疼痛较轻。上腹部或腰部有时可能触及出血肿块,并且应注意肿块是否有不断增大。多为肉眼血尿,少数仅镜下血尿。血尿的严重程度与肾损伤程度不一定一致。血肿、尿外渗易继发感染,甚至发生肾周脓肿或化脓性腹膜炎,引起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
尿液检查:血尿为诊断肾损伤的重要依据之一。肾组织损伤可释放大量乳酸脱氢酶,尿中含量可增高。
B超检查:简单迅速、安全,对肾脏解剖形态的创伤性变化和出血情况判断直观、准确,可证实肾内、肾包膜下和肾周血肿及并发的尿路梗阻,还可了解对侧肾的情况。
CT:可作为肾损伤的首选检查。CT显示挫伤的肾明显增大,增强后肾实质强化延迟或不强化;并可清楚显示肾裂伤部位、尿外渗和血肿范围;还可区分血肿是在肾内、肾包膜下或在肾周。
MRI:诊断肾损伤的作用与CT类似,但对血肿的显示比CT更具特征性。
肾上腺损伤机会较少。其损伤可影响皮质激素和髓质激素分泌功能,从而表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