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消化管是指从口腔到肛门,其各部位的功能不同,形态各异,可分为口腔器、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及肛管)。消化腺可分为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两种。大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外,成为一个独立的器官,所分泌的消化液经导管流入消化管内,如大唾液腺、肝和胰等。小消化腺分布于消化管壁内,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如唇腺、颊腺、舌腺、食管腺、胃腺和肠腺等。消化器官主要位于腹部,以下介绍腹部的消化器官。
胃位于上腹部偏左侧,是消化管道最扩张的部分,可分为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及幽门等部位。胃壁分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层共4层。上连食管,下接十二指肠。成人胃的容积约1500mL。其主要功能是接纳食物,将食物进一步磨碎,与胃液混合成食糜,通过有节律的蠕动,将食物排入十二指肠,同时分泌胃液帮助消化食物,还有外分泌功能。
胃液由胃黏膜和胃腺体多种细胞的分泌液混合而成,其中以盐酸、胃蛋白酶和黏液为主,此外还有内因子、电解质、血型物质、HCO - 3 等。
活体X线钡餐透视,可将胃分成3型:
(1)钩型胃:呈丁字形,胃体垂直,胃角呈明显的鱼钩形,胃大弯下缘几乎与髂嵴同高,此型多见于中等体型的人。
(2)角型胃:胃的位置较高,呈牛角形,略近横位,多位于腹上部,胃大弯常在脐以上,胃角不明显,常见于矮胖体型的人。
(3)长胃:胃的紧张力较低,全胃几乎均在中线左侧。内腔上窄下宽。胃体垂直呈水袋样。胃大弯可达髂嵴水平面以下,多见于体型瘦弱的人,女性多见。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进行消化吸收的最主要部位,并具有某些内分泌功能,上起幽门,下接盲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1.十二指肠:介于胃和空肠之间,相当于本人十二横指,长度约25cm,大部分位于腹腔上部深处,紧贴腹后壁,是小肠中长度最短、管径最大、位置最深且最为固定的部分。因为它既接受胃液,又接受胰液和胆汁,所以十二指肠的消化功能十分重要。十二指肠整体上呈“C”形,包绕胰头,可分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4部。
十二指肠黏膜腺体分泌有消化作用的碱性肠液,内有多种消化酶,如肠蛋白酶、麦芽糖酶、乳糖酶蔗糖酶、脂肪酶等。肠液的消化能力虽不如胰液强,但可起到补充作用。十二指肠黏膜有一定的吸收能力,但不如空肠、回肠,水、葡萄糖、电解质在十二指肠内可被迅速吸收。
2.空肠和回肠:上端起自十二指肠空肠曲,下端接续盲肠。空肠和回肠一起被肠系膜悬系于腹后壁,在腹腔内占体积最大,占腹腔的30%~50%,全长因个体而差异,一般为5m~7m。
空肠和回肠的形态结构不完全一致,但变化是逐渐发生的,故二者间无明显界限。一般是将空、回肠全长的近侧2/5称空肠,远侧3/5称回肠。从位置上看,空肠常位于左腰区和脐区;回肠多位于脐区、右腹股沟区和盆腔内。空、回肠都具有消化管典型的4层结构,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层。
小肠主要生理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除胰液、胆液及胃液等可继续在小肠内起消化作用外,小肠黏膜腺体也能分泌含有多种酶(主要为肠肽酶等)的碱性肠液,最终将食糜分解为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并被小肠黏膜吸收。小肠黏膜上有许多绒毛,每一个绒毛被柱状上皮细胞覆盖,含有一个毛细血管袢和淋巴管(乳糜管),因而吸收面积大为增加。除食物外,胃液、胆液、胰液、肠液内的电解质,以及摄入的大量电解质都在小肠内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胃肠道的大量内分泌细胞还有分泌激素的功能,这些激素具有调节消化功能的作用。
结肠是消化管的下段,全长约1.5m,全程围绕于空、回肠的周围,包括盲肠、阑尾、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1.盲肠:是大肠的起始部,长6cm~8cm,其下端为盲端,上续升结肠,左侧与回肠相连接,一般位于右髂窝内。
回肠末端向盲肠的开口是回盲口。此处肠壁内的环行肌增厚,并覆以黏膜而形成上、下两片半月形的皱襞称回盲瓣,此瓣的作用为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回小肠。在回盲口下方约2cm处,有阑尾的开口。
2.阑尾:是附属于盲肠的一段肠管,形似蚯蚓,一般长6cm~8cm。
3.结肠:介于盲肠与直肠之间的一段大肠,整体呈“M”形,包绕于空、回肠周围。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分。升结肠长约15cm,横结肠长约50cm,降结肠长约20cm,乙状结肠长约45cm。结肠的直径自起端6cm,逐渐递减为乙状结肠末端的2.5cm,这是结肠腔最狭窄的部位。
结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储存粪便。除水外,葡萄糖和无机盐也可在结肠内吸收,吸收机能在右半结肠明显。在大量小肠切除后,经过代偿,右半结肠可能吸收部分氨基酸。左半结肠的功能主要是储存粪便。粪便一般储存在乙状结肠内,平时直肠内无粪便,仅排便前或排便时才有粪便充盈。结肠黏膜分泌黏液,其作用是使黏膜润滑不致因粪便通过而受伤。
胃是腹内较大的器官,胃无内容物时几乎全被肋弓保护且活动度较大,柔韧性较好,钝挫伤时胃很少受累,只有在胃膨胀时偶尔可发生。上腹部或下胸部的穿透伤则常导致胃损伤。若损伤未波及胃壁全层,可无明显症状。若全层破裂,由于胃酸有很强的化学刺激性,立即出现剧痛及腹膜刺激征。临床表现:上腹部胃区剧烈疼痛,伴恶心和呕吐,呕吐物中可有鲜红色血液。胃破裂时出现腹膜刺激征:腹部出现压痛、反跳痛和腹肌强直,尤以上腹部为显著;同时伴有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单纯性后壁破裂时症状体征不典型,诊断有时不易。X线检查膈下见有积气,也可自胃管内注入水溶性造影剂,并作X线摄片,可以确定破裂部位。腹腔穿刺或腹腔灌洗:胃破裂者可抽出血性液体及胃内容物。若腹穿阴性又不能排除胃损伤,可作腹腔灌洗。胃镜检查可明确胃壁挫伤及破裂的情况。
交通事故所致的肠道损伤的发生率较高。损伤包括:肠壁挫伤、穿孔或横断、肠系膜根部的撕裂。常见的肠道损伤机理有三种:(1)在低速撞击时,压缩损伤机制表现最为突出,有人提出只有肠管在腹壁和脊柱间受到挤压才发生损伤;(2)高速撞击时则表现出粘弹性机制,牵拉、剪切作用可使肠管在韧带附着或其他相对较固定部位发生撕裂,如肠系膜根部的撕裂伤可能源于减速时肠管相对于肠系膜根部运动造成的过度牵拉;(3)肠管内压力升高也是较为常见的机制,有人发现肠管内压力达15.9kPa~18.6kPa时即可引起肠管破裂,如安全带勒入腹部可使受到压缩后的肠管发生爆裂。
小肠破裂后可在早期即产生明显的腹膜炎,故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临床表现为:伤后出现腹痛、呕吐。腹部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腔移动性浊音阳性,可出现休克,中晚期可有严重中毒现象。小肠破裂早期出现严重的腹膜刺激征,易并发细菌性腹膜炎。X线检查见膈下有积气。腹腔穿刺或腹腔灌洗可有胆汁、淀粉酶、碱性磷酸酶或粪便等。剖腹探查可确诊。小肠破裂一经确诊,须及时手术治疗,小肠切除过多将严重影响消化吸收功能。
结肠损伤发病率较小肠为低。结肠内容物液体成分少而细菌含量多,故腹膜炎出现得晚,但较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