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个冬天的清晨,我在南京的花神湖边漫步,几只越冬的飞鸟艰难地飞过,寂寥的湖面上吹着寒冷的风,万千心事涌上心头。那时,我发了愿,要在网上开办一个特别的公益课程。
几天后,微信公众号“杜课”诞生了,简介是:“杜骏飞教授的课外辅导,一千零一次人文课。”“一千零一课”用的是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的典故,要学习的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坚持劝服而不肯放弃的精神。
我从教半生,一直有课外辅导的习惯,那些业余时间里的问答、讲解,不知凡几千次。跟我谈话的有我的学生、职场青年、机关干部、企业家,还有专程从边远地区前来拜访的学生家长。一个自然的想法在脑中浮现:既然我年复一年地在回答问题,其间更有许多问题是相似的,那么,若能记录下来给后来人参考,会不会更有益于社会?
“杜课”最早的一期是那年11月5日推的,题为“从眼前的生活走向诗意的远方”。从那以后,在将近6年的时光里,我在公众号里讲了差不多1000次“课”,950篇为原创内容。如果包括日志、随笔,则有1100多期。
在这6年里还发生了许多事,我和无数读者一起,曾见证过无法忘却的历史,也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心路历程。如今,“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而当年的宏愿,那个被朋友们称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算是完成了。
有时候我会到“杜课”的后台,重温读者们往昔的留言。令我欣慰的是,那些锱铢积累的对话,确曾在夜雾中点亮过微茫的灯,也曾指点过遥远的行路人。
在这本小书之前,我出版过“杜课”内容的初集,也是那1100篇文字中最接近“基本常识”的几十篇,名为“常识课”(江苏人民出版社,2023)。
而本书则是我和我的硕士研究生黄牧宇(他现在是一位青年学者)的问答专辑,算是一个师生结缘的纪念吧。黄牧宇兴趣广泛、广闻博见、思想活跃、富有学术能力,因而提问的内容五花八门,既有职业问题也有情感问题,既有校园问题也有社会问题,既有“物理”问题也有心理问题,既有思想问题也有思维问题。
故本书最初名为“问我任何事”,在出版前,复改名为“觉悟:长大成人的力量”,因为所有的指导始终聚焦在一个主题,即一个知识青年的社会化成长与心灵觉醒。
我自感担当一个解惑的老师颇不容易,每次答问起来不免身心俱疲,需要集中注意力与提问者一道切磋才能跟上。一方面,我因为要回答黄牧宇式的提问而让自己大开眼界,另一方面,又常常因读“杜课”读者的留言而深受启发。
大概,这就是“教学相长”吧。
“杜课”的文体主要是问答式,因为我相信最好的教育是谈话体的。谈话的题材颇为广泛,很多提问超出了我的眼界,于是这些问答也就成了我跟学生商量、培养、求知、决疑的记录。
“杜课”的抱负在传道、解惑,尤其要讲解人生里非常重要而学校教育往往忽略的内容。以我的术语来说,这是“常识教育”——其教育学性质大概接近西方的“通识教育”或“全人教育”中的心智培育部分吧。
许多人都注意到,我们当下的教育习惯追求优绩而不及其他。中学以学生考上好大学为己任,大学以学生有专业知识为己任,至于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成长是否快乐、思维是否完善、人格是否光明,多不在被关心之列。中国式的家长也日益急功近利,有些人习惯剥夺孩子的自我,使他们慢慢走向抑郁和麻木。当代教育的功利心与一部分家长的短见交相激荡,建构了许多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这种教育其实已经耽误了几代人。
长期身处教育流水线的末端,因此我真切地了解到,一些年轻人在长大的过程中,没有自主的生活,缺乏对社会的接触,思维被伤害了,个性被湮没了,渴求被忽略了,他们在少年时甚至无从幻想自己的人生。等到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甚至工作之后,这些问题才纷纷显现。有人不会恋爱,有人不会思考,有人不会生活,有人不会说话,有人不懂得成事,有人不知道如何跟父母、领导、客户相处,有人惧怕探索和失败,还有人日夜焦虑未来,甚至罹患了心理疾病。
如果我们所向往的、完善的教育环境不会马上来临,那么,我们这些教师就要自觉地帮助学生“养成人生”,其急迫性远甚于“养成学业”。除了专业授课之外,教师不妨以力所能及的方式,贡献一点关于人格、思想、思维方式、社会阅历的意见。
是的,总需要有一些人去解答课堂上绝不触及的问题。我就是在尝试做这件事情。
推送这些课程的6年是我人生中最为劳累的时期,周遭的世界也风云变幻。“一身家国伤从此,两处云门病至今”,这句诗算是对这个多事之秋的真实写照。但无论怎样疲倦,我都不曾中辍这个社会教育的小小工程,无论遇到多少困难,我也没有放弃过这个自愿承担的责任。
我多么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学者、读书人来参与“常识教育”啊!同时,我又多么希望更多有能力的阶层能站出来,为“常识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个社会会好吗?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们自身。
这几年,我还一直在筹办“杜课堂”。
我有两个心愿,一是承继旧时代的书院传统,在目力所及之处建几个书院,让那些有价值的对话能在山水有情之地延续;二是面向数字媒体的日常生活,让更多的辅导短视频化,甚至在网上直播一些日常的师生问答。
如今我在想,或许无论线上、线下,凡是有师生对话的地方,就都是教育;凡是我能参与教学的地方,就都算是“杜课堂”所办的书院了。
以往,由热心读者组织,我还出席过一些茶叙、晚餐会、“家董会”,气氛热烈而温馨。新的一年里,我会在南京的仙林,以及我所居住的宝华山下,定期接待学生,借着《常识课》的出版,举办一些读书讨论活动。欢迎有兴趣的读者们留意微信公众号“杜课”“杜课II”的通知,或关注我的新浪微博。愿意参加和支持“常识教育”的人们,我也等待你们的来信。
从前我说过,要以“一期一会”作为座右铭。一期一会是日本茶道文化里的观念,意思是一生只能遇到一次那唯一的人与事。
我会以庄敬之心,对待每一个陌生人的每一个提问。
杜骏飞
dujunfeivip@163.com
2022年10月记,2023年8月改于藏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