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牧宇: 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经济学与心理学教授勒文斯坦(George Loewenstein)曾经写道:“好奇心的理论之谜在于,人们为何对那些不会带来任何外在利益的信息如此着迷呢?”
读到一篇文章(《人类的好奇心究竟从哪里来?》),它讨论了好奇心的由来。研究发现,好奇心的核心其实是一种概率算法:人脑一直在不停计算,哪种路径或行为能让我们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多知识。
简单来说,好奇心可以被视为“动机+方向”的函数,好奇心的动机是对获得奖励的期待,大脑会预设未知的事物存在某种奖励。至于好奇心的方向,据勒文斯坦的观点,取决于“信息空白”(information gap),即我们的知识盲区。有趣的是,实验发现,我们填补的信息空白往往不是自己一无所知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好奇心的指向或多或少是我们有所了解的事物。
综上,当我们产生好奇心时,大脑就会执行基于我们现有知识的一套概率运算,旨在求出哪样事物有更高的概率让我们获得奖励。
若果真如此,这就意味着好奇心能够被预测,甚至可以人为控制。由此,我们的教育将会更加高效,我们的生活也会因可控的好奇而更加丰富。这是否意味着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John B. Watson)所说的“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的狂想将成为现实?
不过,据说现在的孩子都不那么好奇了。依据文章的观点,好奇心似乎是一种生物性的本能,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好奇心的匮乏呢?
杜骏飞:
好奇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能力。
塞缪尔·厄尔曼(Samuel Ullman)在《青春》里写道:“如此锐气,二十后生而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我们大致也可以对好奇心做如此推论。
人生下来就开始摸索世界,那份童稚的好奇心更多是生物的本能。而人在成长时期的好奇心则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它基于知识和意识的增长,且越有愿力者越深具之。
我曾在课上说过,人只会喜欢自己擅长的事物,同时会日渐擅长自己喜欢的事物。好奇也是如此。一个人的好奇建立在自主探索的信心上,越是重大的探索发现,越是依赖了不起的好奇心。好奇心,它是一切伟大知识、伟大技能的初端。
什么原因会导致一个青年匮乏好奇心呢?这只能是源自一律化、反自主化、去个人化的教育。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剥夺自我的家庭培养、学校管制,使得人丧失自我边界,缺乏自我认定,也因此逐渐不再好奇。这是我们的教育始终高均值、低方差的主因。同时,它也是 钱学森之问 的唯一答案。
为了我们的好奇心,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创造力,我们要警惕集体主义。准确地说,我们可以多谈论集体,但要少谈抹杀个人的集体主义。集体主义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利益。
集体主义可以分为水平集体主义和纵向集体主义。纵向集体主义是以权力的等级结构和道德文化的一致性为基础的,其杰出样板是军事管理。那里不会有个人,更不会有好奇心。水平集体主义强调在相对平等的个人之间作集体决策,因此通常是建立在权力下放的基础上的。看上去还不错吧?但它一样是削弱个人、否定好奇心的。
缺乏好奇心的人更容易抑郁。在反个人、反自主、反自由的教育环境下,人有时会逐步失去共情力、同理心,其极端者甚至对生命麻木不仁,对生活毫无感情。
人越是有知识,越是好奇。人越是有自信,越是好奇。人越是有勇气,越是好奇。以上三者也是教育的基石。
好奇心是有色彩的,有热烈的红色,也有冰冷的黑色。人的品格也是有光谱的,一如他们会以不同的目的使用好奇心。
人好奇什么,他就容易成为什么。尽可能地,你要对真、善、美好奇,而不是假、恶、丑。
好奇不是胡思乱想,不是忧心忡忡,不是疑虑重重,而是一种健康自信的 热忱 。好奇会害死猫。不好奇会禁锢人。
顺便说一句,西谚“好奇害死猫”(Curiosity killed the cat)的本意是什么?它源于莎士比亚时代的一句谚语:Care kills a cat。这里的care不是好奇,而是多虑。
好奇心的另一个敌人是失败。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生活的挫折接踵而至,人的好奇心会逐渐消磨殆尽。越世故,越不好奇。
周雷在回忆里提到我:“老师在每一个媒体形态中都走在我之前,BBS、博客、开心网、微博、微信等,总是他先在里面打招呼,招人进群,其间来回电子尺牍无数,大半都随着服务器变更和媒体应用服务供应商的折戟沉沙而消失于无形。”
作为一个学者,我在那些时刻确实是被好奇心而非学术驱使的,但也是因为如此,那些时刻充满了美好的乐趣,使我受益良多。
所有人,愿你永葆这份好奇,在平凡的生命里。
2018年9月6日问答,杜课6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