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牧宇: “第一次见面就表现得像老朋友一般,和谁都能聊得来”,这种社交能力被称为“自来熟”。在东北,“自来熟”是一项常见的技能,尤其是当“自来熟”相遇时,“二人就成了前世走散的亲家”。有论者认为,许多人的“自来熟”像是在人情社会历练久了,养成的一种社交习惯。
“自来熟”的热情通常让“社恐”患者难以招架,没有过多的客套,且不按社交流程,不习惯这种交往模式的人容易感到不适。您怎么看待“自来熟”呢?开朗和外向的社交分寸感该如何拿捏?在人情社会中,“自来熟”是否比“真诚”的社交收益更大?
杜骏飞: 不是所有的“自来熟”都是社交表演,大部分时候,“自来熟”的印象来自人际距离至心理距离的缩减。
社会心理学定义的人际距离(interpersonal distance)是人际交往中双方的空间限定。爱德华·霍尔(Edward T. Hall)认为,人们之间由于关系不同,距离也不同。他指出了4种人际距离:亲密的、个人的、社会的和公共的。亲密距离(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交往的距离)约为18英寸
;个人距离(朋友或熟人之间的交往距离)一般为18英寸~4英尺
;社会距离(一般认识者之间交往的距离)为4英尺~12英尺,人们多数的交往发生在这个距离之内;公共距离(陌生人之间、上下级之间交往的距离)一般为12英尺~25英尺。
倘若一个人将社会距离的社交缩减到个人距离状态,甚至将公共距离的社交缩减到亲密距离状态,对于社交对象而言,一定会发生不适应症。有意缩减社交距离,优点是具有积极的突破性,缺点是让人感到被冒犯。人们也会把这种人为的距离缩减称为“自来熟”,但隐含着社交文化的批评。
不仅仅是空间距离,“自来熟”还拥有更多的表现方式,例如,说话方式的过度亲近、对他人私域的过多介入、过早地假设社交双方的行动一致性和观念等同,等等。这些均可能令人产生不适应症。因此,这类“自来熟”的问题是穿越 人我边界 ,混淆 群我关系 。
对一个社交言行是否“过度”的测量并无标准答案。一般来说,人际距离与文化背景有关。拉丁美洲人和阿拉伯人在交谈时保持很近的距离,亚洲人和北美人在交谈时喜欢保持较大的距离。在中国,北方人在交谈时,比南方人保持着更近的距离。
这种 文化差异 是不容忽视的社交前提。试想,一个阿拉伯人在和北美人交谈时仍然保持很近的距离,他就会引发对方的不适应甚至不愉悦。同样,一个东北人在和上海人交谈时仍然保持很近的距离,也会引发对方的局促不安。
因此,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入乡随俗,它正是在界定这一“尊重客体”的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把自己当外人”的社交“自来熟”,其实不是一个稳健安全的模式,很多时候会招致心理距离远的对象的反感。
还有一种“自来熟”来自 高信任社会 的语境,当你意识到周围的陌生人也带有善意,甚至以为大街上人人皆可信任时,你的人际交往姿态会立即变得松弛而随意,这同样会表现为社交距离的缩减。
不过,这种“自来熟”并非社交层面的,而是社会关系、文化环境、道德风尚意义上的自然表现。它与混淆公共与个人交往的类型相比有一个重大的不同:它尊重他人,不会轻易介入他人的私人生活,也不会轻易谈到隐私话题。因此,这种社交“自来熟”其实是社会和谐的表征。
倘若不是以上两类情境,那就可能更近似社交表演。
一个不太擅长社交的人,可以通过社交技巧、人际互动训练成为一个积极社交,甚至产生社交侵略性的人。对他本人来说,这是训练有素、社会化充分、社交圆熟,但他人则有可能认为他有些“自来熟”,会感到文化不适应,甚至促发负面评价,认为他不够自重。
最好的社交表现,当然是不惧怕陌生交往,是从容、镇定、待人亲切友善,同时注重分寸、尊重他人、绝不过分。
这种表现不是一味抵近的“自来熟”,而是保持风度的“诚恳”,是 温而不热 , 清而不冷 。
2019年2月16日问答,杜课8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