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牧宇: 随着我们的成长,社交圈也逐渐扩大,但这些热闹并没有消解生活的忧愁与孤独。人们渴望真正交心的朋友。
所谓的交心,必然是包含了信任、理解和爱的一种感情,它可以出现在友情、亲情、爱情或其他任何一种感情中。在这样的感情中,我们会感受到真诚、共情、尊重、相互理解和关怀。
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一项研究探索了好友与基因相似性的关系。该研究调查了上千对朋友和陌生人、40多万个基因标记和变体标记,结果显示,好朋友之间是具有一定基因相似性的。非常亲密的好朋友之间,基因变体标记的相似率更高,最高可达1%的相似率——这相当于拥有共同玄祖父母的人之间的基因相似度。
怎样鉴别一段友谊是否交心?是否存在衡量“交心”的一般标准?如何评价“与其互为人间,不如自成宇宙”一说?一段交心的友谊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意义?
杜骏飞: 友情的问题我谈过几次了。这里,先提一下科学研究显示的结果(好朋友之间是具有一定基因相似性的),这里,也应包括“文化基因”。
并且,这也印证了一个日常生活的常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因为彼此的相似而聚合,因为聚合而更为相似。在此过程中,人基于自身的特点而自我选择,因为自我选择而达成自我强化。
这一过程想必是充满愉悦的,这种双向激励和反复强化构成了对自身存在与自身价值感的证明。于是才会有好友之间具有相似性这样的推论。
不过,如果把传统的好友定义稍加改造,或许结论会有所不同。譬如汉语里有一个词: 诤友 ,指能够直言规劝、勇于指谬纠错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其意义是他能砥砺一个人,使其更好。人人都会赞美这样的朋友,但有几个人真心喜欢这样的人呢?说不定,遇到诤友之时,便是友尽之日。
现实中,我们待人处世原本是需要与自己不同的人做朋友的,也需要批评我们的人做诤友,但我们本能地不喜欢。即使理性上知道自己应该善待之,但感情上也接受不了。遇到这样的友谊,你要么度日如年,要么如坐针毡。治国安邦的领导干部原本最需要有异见的朋友、能批评的朋友,后者能实施监督提醒,让他们运用权力时能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但他们还是不喜欢。
喜欢同类项,喜欢一致性,愿与相似性高的人为友,这是人的本能(今天我们知道,这几乎是源自生物性的本能)。这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抗拒本能、脱离凡俗、回归真正的理性,也就没有几个人能与异类为友、以诤友为师了。
也因此这世上才多有党同伐异,少见闻过则喜。
简言之,在友情上超越相似性的人,不是自然进化,而是修炼的结果。没有多少人肯修炼,没有多少“朋友”肯被修炼,同样,没有多少领导闻过则喜,没有多少国家见贤思齐。
至于你的问题,怎样鉴别一段友谊是否交心?我觉得,诚心诚意地互相欣赏、相互赞美肯定很好,但更好的是相互对话、相互培养。而这两者还不算坦露心迹的最高境界——充满建设性的批评才是。
至于“与其互为人间,不如自成宇宙”,那就不是在说一段交心的友谊了,而是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容后再叙。
2019年1月4日问答,杜课769期
Dr. Wang: 诤友首先得是好友,好友在基本观念上应该大致一致。发诤是要择机而发的,最好不要在朋友兴头上当头一棒,除非是危急关头。
如果一个愿意并践行修行的人,那朋友的意见对他(她)来说应该是乐于接受的。真正的修行者愿意反思修正自己的言行,甚至唯恐有遗漏。另外,交友要知根知底,在网上能不能交到知心朋友是不好说的。信息不对等,尤其对信息暴露多的一方其实是不公平的,至多也就是有成为朋友的可能性而已。
对于真正修行的人,别说是朋友的意见,对立面的意见,哪怕是攻击都是有价值的,别人的过错都会被当成反观自己的镜子。所以,当听到相反的意见而内心大为不悦的时候,只能怪自己修行还不够,或者要反思是不是真心要修行。
小罗船长: 朋友之间做到相互欣赏已不容易,更难做到相互对话、相互批评,我悲观地认为多数人只是点赞之交,某种程度上而言,也许多数的我们在这利益纠纷复杂的世界里,都是一座孤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