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从何时、出于何种原因生出了“处置经血”的念头?这还是一个未解之谜。是因为养成了穿衣的习惯,不再赤身裸体,所以需要避免经血沾到衣服,还是因为通过经验总结出了“血液会导致传染病”,所以才要及时处置,以防感染?具体开始处置经血的时间和原因可能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在布、纸等材料问世之前,人们使用的很可能是植物的叶片与纤维。
日本绳文时代的遗址出土了麻,《魏志·倭人传》
中也有与使用麻有关的记载。
日本推行律令制
后,麻布和葛布成了“调”与“庸”的对象
,作为服装的原料普及开来,获取碎布相对容易。因此在棉织品自大陆传入(战国时代
)并普及(江户时代
)之前,用于处置经血的很可能就是麻布和葛布的碎片。
丝绸同样自大陆传入日本,催生出了桑蚕产业。相传平安时代的贵族会将丝绸缝成袋状,填入丝绵
,像卫生巾一样垫着用。
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医学书籍——成书于平安时代的《医心方》(984年)——中介绍了一种用布制作的经血处置用品,名为“月带
”。
顾名思义,它称得上“月经带”的前身。
月经带是一种用于处置经血的细长布条,通常缝制成类似于兜裆布
的“丁”字形,以便穿戴,因此又称“丁字带”。到了近代
(明治时代以后),人们倾向于将手工缝制的布带称为“丁字带”,胶皮制品或现成的布制品则统称为“月经带”。
将“月带”读作“污秽之布”(穢れの布)的原因正是视月经为“污秽”的观念(详见第二章)。“月秽”也是月经的旧称之一,能在史料中找到的月经旧称还有“月事”“月水”“月华”,等等。之所以都带个“月”字,是因为标准的月经周期为28天,与1个月的长度相近。
纸被用于处置经血的历史则始于江户时代。
造纸术早在610年便已传入日本,但起初产量很低,仅供部分贵族用于书写,或用作户籍簿的内页。自中世
起,纸张的产量不断增加,到江户时代终于逐渐普及。
江户时代的女性会将化浆重抄的粗纸、棉絮置入阴道或垫在阴道口,再用棉布丁字带固定。因形似马的肚带,“马儿”就成了丁字带的别名。男性兜裆布的别名“手纲”也可用于指代丁字带。
但不用丁字带,只将纸或棉絮置入阴道的女性似乎也不在少数。因为在明治
时代,选择一塞了事的女性也是大有人在。
明治大正
年间发行的《妇人卫生杂志》中也有提及“日本妇人习惯将纸置入阴道止血”
“将纸或棉置入阴道深处为民间惯用之法”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