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二战”结束6年后),脱脂棉取消配给,形形色色的月经带重归市场。但女性们还是无法获取(至少无法在市面上买到)可以让她们忘记月经的存在、全身心投入运动与工作的卫生用品。
就算有些女性没有在经血处置方面感到不便,十有八九也是“习惯成自然”所致。前文提到的郡山吉江女士的口述记录中有这样一句话——“现在回想起来,一天到晚穿着被血浸透的硬布条实在是难受极了”。事后想来着实难熬,在当时却是常态,早就习以为常了。
旧时女性的月经次数不如现代女性多,也是女性卫生用品迟迟没有发展起来的原因之一。
比较一下平均值便知一二:假设一位12岁时迎来初潮、51岁绝经的现代女性生育2个孩子,每个孩子哺乳1年,那么她有月经的年数约为35年。将月经周期算作28天,那就是每年来13次月经,一生中总共来455次月经。
那明治年间的女性呢?她们的初潮比现代女性晚2年,绝经时间则要早2年。以生育5个子女为前提,再算上比现代更长的“哺乳停经期”,一辈子总共也就来50次月经而已,
“婚后几乎没来过月经”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月经次数如此之少,自然就没有必要改进卫生用品了。
月经用品没有发展起来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观念。旧时人们视月经为“污秽”,认为那是跟“女人的下三路”有关的东西,因而等闲视之。下一章将着重探讨月经为何会被视作禁忌和污秽,以及此类观念与女性的生活有着怎样的联系。
对不方便的经血处置方法的“习惯”,肯定也包括了对“出丑”(如经血渗漏、脱脂棉掉落)的“习惯”。其实这种“习惯=豁达”很值得我们后人借鉴。今时今日,随着女性卫生用品的发展,人们倾向于将“出丑”定性为“不可能发生的情况”,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过度的“月经透明化”呢?
经血毕竟是排泄物,存在传播疾病的风险,因此需要进行安全卫生的处置,不能让其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但我们也不需要因此假装“月经这一生理现象并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