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处置经血的记忆:生于1910年的东京女性

20世纪70年代的《妇人公论》刊登了一位东京女性的经历,在此一并介绍。

这位讲述者生于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大正十三年(1924年)迎来初潮(时间与郡山女士相近),时年14岁。

14岁那年春天,妈妈告诉我每月来一次月经是长大成人的标志。她递给我一条用对折的手巾和绳子做的丁字带,让我也做几条一样的备用。我都不明白妈妈是什么意思,在女校洗手间看到用过的丁字带时,还大惊小怪地嚷嚷“有人吃坏了肚子”。那年夏天,我去叔叔家做客时来了初潮,很是困窘,谁知全家都说这是大喜事。当年的用品都不太完善,必须垫几张对折的手纸进去,或者用安全别针固定住前面。市面上已经有了中间是胶皮的丁字带,但还是不甚完美,大家都会自己想办法改进。据说灯芯很能吸水,于是有人把好几条灯芯装在袋子里垫在下面。当年的医生好像会让生完孩子的人用卫生棉条。那个时候的棉条就是用纱布裹着的脱脂棉,上面连着一根线。听说有位勇敢的朋友搞了点棉条下海游泳,还说感觉很舒服,我着实吃了一惊。夏天特别头疼,经血渗到浴衣上是常有的事。遇到这种情况,我只能把腰带垂到腰间,匆匆赶回家去。

这位讲述者在银座出生长大,上过女校。与先前的两位讲述者不同的是,她在初潮到来之前就从母亲那里得知了月经的存在,也准备好了丁字带。即便是在大正末年的银座,处置经血的基本用具似乎仍是手工缝制的丁字带——至少讲述者的母亲是这么认为的。

讲述者说“市面上已经有了中间是胶皮的丁字带”,可见对她而言,胶皮月经带本身并不新鲜,但现有的产品“不甚完美”,所以“大家都会自己想办法改进”。她好像没有使用置入法,这也是与前两位讲述者的不同之处。

最开始使用母亲传授的自制丁字带(兜裆布),习惯后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信息,设法完善经血处置方法(或自制卫生棉条,或改造市面上销售的月经带)——这便是3位在大正年间迎来初潮的女性的共同点。

今时今日,关于女性卫生用品的信息能通过电视广告整齐划一地传播到全国的角角落落。无论去日本哪个地方的便利店和药妆店,都能买到相同的产品。但在那个年代,经血的处置方法视居住地与社会立场(工人、学生等)而异。 ieE98Ox9IyfwJmCVqwrFswImBSNDQ9jwV6bwYsn7DusXiSbLm7feHuuCu3Uvlin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