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几节将结合《女性的节律:月经,来自身体的讯息》
一书收录的口述记录回顾当年的女性使用的经血处置方法。
第一位讲述者山田清子女士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生于大阪,大正五年(1916年)16岁迎来初潮,接受采访时已是81岁。
从高等小学
毕业后,她便离家做工了。不过第一次来月经时,她刚好在家过年。她从未听母亲或老师提起过月经,也从未跟朋友讨论过这个话题,不过她“看到过别人出丑,所以早就知道有这么回事了”。
起初“下来的东西黑不溜秋的,跟鱼的内脏似的”,她都没想到那是经血。但“第二天下来的带了点血色,我就想:‘啊!肯定是那个来了!’当时我都没跟父母说,毕竟大过年的”。
于是她便将手纸垫在身下,躺着不动,免得经血漏出来,结果“妈妈见我动不动就往厕所跑,便问‘你是不是来那个了’”。母亲立即翻出布料,为她缝制了丁字带。
她给我做了一条形似现在的越中兜裆布的东西,在上面垫了纸,教我该怎么系在身上。这下总算是放心了。要是就我一个,天知道该怎么办才好。那时还没有平角短裤呢,只有贴身的衬裙,漏了可怎么得了啊。幸好妈妈教了我怎么对付,可算是松了口气。(中略)刚开始还是很怕的,毕竟兜裆布不比现在的平角短裤,侧面没有布料拽着,生怕走着走着就顺着大腿滑下来。所以我起初还想,这下可不能到处乱走了。不过日子久了,就摸索出了诀窍(笑)。
母亲告诉她手纸很容易破,教她把结实的和纸揉皱了垫在丁字带里。山田女士的初潮持续了大约1周,之后1年都没有来月经。她听母亲说这是常有的事,便没有太担心。
1年后,她在做工的地方又来了月经,这才用起了脱脂棉。她看到同龄室友买来脱脂棉自制棉条,于是有样学样。
我看她们总在做手工,就观察了一下,发现她们买来脱脂棉裁剪成方形,再把和纸裁小了、揉软了塞到棉片中间,做成一根根小棍子,来了月经就塞到下面去,说是出门在外也不容易漏,(中略)都不用系兜裆布了。从那以后,我也开始用这个法子了。
如今店里卖的卫生棉条都自带拉绳,方便在使用后取出,但当年的自制棉条并没有拉绳,不能推得太深,所以取出来倒也不难。虽然放置位置较浅,但“习惯了就感觉不到了,该干什么干什么,不至于不敢动”。
山田女士从朋友那里学到手工棉条的做法时,市场上已经出现了“维多利亚”等月经带产品,但现成的月经带似乎并不存在于她的生活圈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