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建立都城,不是在大山的下面,就一定是在大河的旁边。都城的地势高,不要靠近干旱的地方,这样才能保证水源充足;地势低,不要靠近河流,这样可以节省修筑沟渠堤防的费用。要凭借自然资源,依靠地理优势,所以城郭的建造不一定非要符合规矩,道路的修筑也不一定非要符合准绳。以上,是关于建立都城的要点。
能够顺应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可以成就帝业;有所作为但不刻意追求功利的,可以成就王业;有所作为但不看重自己的权势地位的,可以成就霸业。不把自己所看重的东西看得过于尊贵,这是做君主应遵循的原则;看重自己的职位但不超越限度,这是做臣子应遵循的原则。以上,是关于治国的大体原则。
土地,是国家政治的根本。朝廷,是推行道义的场所。市场,是货物价格的标准。黄金,是计量财用的工具。对于诸侯的土地以及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器物的制度也有相应规定。这五个方面的道理是可以理解的,治理它们也有一定的方法。土地是国家政治的根本,因此土地可以用来整顿政治。如果土地分配不均、管理不协调,那么政治就不能走上正轨;政治不正轨,那么各种事情就不能治理好。春秋冬夏,是阴阳的推移变化;季节时间的长短,是阴阳作用的体现;白天和黑夜的交替,是阴阳的转化。既然这样,阴阳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即使有时不太正常,多出来的不能减少,不足的也不能增加。天地的变化,没有人能够增减改变。那么能够用来整顿政治的,就是土地,所以一定要正确地管理土地。整顿土地,它的实际情况一定要核实准确。长的要核实准确,短的要核实准确;小的要核实准确,大的也要核实准确;长短大小都要核实准确。土地核实不准确,那么官府就无法治理;官府无法治理,那么事情就办不好;事情办不好,那么财物就不会增多。所以,凭什么知道财物增多了呢?回答是:事情治理得好。凭什么知道事情治理得好呢?回答是:财物增多了。财物增多,事情治理得好,那么向天下求取的东西就少了,治理国家是有一定方法的。以上,是关于阴阳与土地治理的关系。
朝廷,是推行道义的场所。所以,爵位设置恰当,百姓就不会有怨言;百姓没有怨言,就不会发生动乱,然后道义就可以得到推行。如果道义的推行不合理,就不可以治理国家,但又不能不加以治理。所以,一个国家的人,不可以都尊贵;如果都尊贵,那么事情就办不成,对国家也不利。因为事情办不成,对国家不利,假如没有尊贵的人,那么百姓就无法自己治理自己。所以,分清爵位等级的高低,就知道了先后的次序,以及贵贱的道理,治理爵位是有一定方法的。以上,是关于爵位的要点。
市场,是货物价格的标准。所以,各种货物价格低廉,那么商人就不能获取过多的利润;商人不能获取过多的利润,那么各种事情就能得到治理;各种事情得到治理,那么各种用度就会节约。所以,事情的产生源于谋划,成功在于努力去做,失败在于骄傲自满。不谋划事情就不会产生,不努力去做事情就不会成功,不骄傲自满就不会失败。所以说:通过市场可以了解国家的治乱兴衰,可以了解财物的多少,但市场本身不能使财物增多或减少,治理市场是有一定方法的。以上,是关于致力于市场事务的要点。
黄金,是计量财用的工具。懂得黄金的道理,就知道奢侈和节俭的程度;知道了奢侈和节俭的程度,那么各种用度就能得到节制。所以,过于节俭会妨碍事情的发展,过于奢侈会损害财物的积累。过于节俭会使黄金价格低廉,黄金价格低廉,事情就办不成,所以会妨碍事情;过于奢侈会使黄金价格昂贵,黄金价格昂贵,货物的价格就会低廉,所以会损害财物。财物用光了才知道不足,这是不懂得计量;事情办完了才知道财物有剩余,这是不懂得节制。不懂得计量,不懂得节制,是不行的。治理财用是有一定方法的。
天下百姓驾马赶牛,使用它们负担运输任务时,所负载的轻重是有规定的。一天所走的路程,道路的远近也是有一定标准的。所以了解诸侯的土地以及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的情况,就可以知道土地的大小,也可以知道负担的轻重。负担过重然后才减轻,这是不了解合理的负担量;负担过轻然后才增加,这是不了解器物的承载能力。不了解合理的负担量,不了解器物的承载能力,是不行的。治理这些是有一定方法的。
不能耕种的土地,山上没有树木的地方,一百亩相当于一亩可耕地。干涸的湖泽,一百亩相当于一亩可耕地。土地上没有草木的地方,一百亩相当于一亩可耕地。荆棘丛生、人难以进入的地方,一百亩相当于一亩可耕地。水草丛生,镰刀能够进入割取的地方,九亩相当于一亩可耕地。草木丛生的山,山上的树木可以作为木材,可以用来制作车轴,斧头能够进入砍伐的地方,九亩相当于一亩可耕地。树木稀疏的山,山上的树木可以用来制作棺材,可以用来制作车子,斧头能够进入砍伐的地方,十亩相当于一亩可耕地。有流水的地方,渔网能够进入捕鱼的地方,五亩相当于一亩可耕地。树林,树木可以用来制作棺材,可以用来制作车子,斧头能够进入砍伐的地方,五亩相当于一亩可耕地。湖泽,渔网能够进入捕鱼的地方,五亩相当于一亩可耕地。把这些叫做:按照实际情况来平均计算土地的数量。
方圆六里的地区命名为“暴”,五个“暴”命名为“部”,五个“部”命名为“聚”。“聚”要有集市,没有集市百姓就会缺乏物资。五个“聚”命名为“某乡”,四个“乡”命名为“方”,这是官制的规定。官制确定后建立城邑: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连”,五个“连”组成一“暴”,五个“暴”设一个“长”,命名为“某乡”,四个“乡”命名为“都”,这是城邑的制度。城邑建成后制定政事的制度:四个“聚”组成一“离”,五个“离”组成一“制”,五个“制”组成一“田”,两个“田”组成一“夫”,三个“夫”组成一“家”,这是政事的制度。政事制定后制定军备器物的制度:方圆六里的土地,是出兵车一乘的地方;一乘兵车,配备四匹马;一匹马,配备甲士七人,盾牌五面;四乘兵车,配备甲士二十八人,盾牌二十面,还需要三十个没有武装的民夫负责供给两辆车所需的物资,这是军备器物的制度。
方圆六里的土地,是出兵车一乘的地方;方圆一里的土地,是九个农夫耕种的田地。一镒黄金,够一百乘兵车一夜的费用。没有黄金就用绢来代替,质地细密的绢三十三制相当于一镒黄金。没有绢就用布来代替,质地细密的布一百两相当于一镒黄金,一镒黄金的费用,可以供一百乘兵车吃用一夜。那么所交易的土地,六步的收成相当于一斗粮食,这叫做中等年成。要有集市,没有集市百姓就不会物资缺乏。方圆六里的地方,命名为“社”;有城邑的地方,命名为“央”。这里也征收关卡和市场的赋税。一百镒黄金装为一箧,货物一谷笼相当于十箧黄金的价值。在市场上经商的商人如果有三十人,在正月和十二月,征收一镒黄金的税,这叫做正常的税收。春季分为“书比”,立夏叫做“月程”,秋季叫做“大稽”,要统计百姓人口的增减情况。
三年要修整一次田界的土堆,五年要修整一次田界,十年要重新划定一次田界,这是正常的规定。地下十仞见到水,即使有大水也不会成灾;地下五尺见到水,即使大旱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地下十一仞见到水的土地,要减轻赋税,收成十分之数,去掉十分之二三;地下二仞见到水的土地,去掉十分之三四;地下四仞见到水的土地,去掉十分之四;地下五仞见到水的土地,去掉一半,和山地的赋税比例相同。地下五尺见到水的土地,收成十分之数,去掉十分之一;地下四尺见到水的土地,去掉十分之三;地下三尺见到水的土地,去掉十分之二;地下二尺见到水的土地,去掉一半,和湖泽的赋税比例相同。
从都城的城门以外,直到全国的边境之内,成年男子按两副犁的工作量计算,身高五尺的儿童按一副犁的工作量计算,要完成三天的劳役。正月命令农民开始耕作,到公田上从事农耕。等到雪融化后,就开始耕地,直到锄草完毕。士人有学识、见闻广博、心思敏锐,但不担任君臣职务的,要服劳役但不参与分配收益。商人懂得物价的贵贱,每天到市场上去,但不是官府经营商业的人员,要服劳役但不参与分配收益。工匠注重容貌和手艺,每天到市场上去,但不是官府经营手工业的人员,要服劳役但不参与分配收益。如果不能让他从事工匠的工作,那么就根据他财产的实际情况,让他交纳粮食。
所以,聪明的人明白的道理,愚蠢的人不明白,这样就不可以教导百姓;灵巧的人能做到的事情,笨拙的人做不到,这样也不可以教导百姓。不是下一道命令百姓就能服从的,这样就不可能实现大的善政;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就不可能建立大的功业。所以,不是诚信的商人不能靠经商谋生,不是诚信的工匠不能靠做工谋生,不是诚信的农民不能靠务农谋生,不是守信的士人不能在朝廷上任职。所以,官位空缺也没有人敢为此去请求,君主拥有珍贵的车辆和铠甲也没有人敢私自占有;君主兴办事情,臣子不敢谎称自己不能胜任。君主了解臣子,臣子也知道君主了解自己,所以臣子没有人敢不竭尽全力,都怀着真诚的态度来为君主效力。
治理的方法是:平均分配土地,使百姓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让百姓了解农时。这样百姓就会知道时间的早晚,日月的时间有限,饥寒将会降临到自己身上。所以,晚睡早起,父子兄弟都不会忘记自己的劳动。努力劳作而不感到疲倦,百姓也不害怕劳苦。所以,土地分配不均会带来不良后果:土地的利益不能充分开发,百姓的力量不能充分发挥。不把农时告诉百姓,百姓就不会知道;不把该做的事情告诉百姓,百姓就不会去做。与百姓分配收获的财物,百姓就知道自己得到的是正当的;明确他们应得的份额,百姓就会竭尽全力。所以,不用督促父子兄弟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劳动。以上,是关于士、农、工、商的要点。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善于治理百姓。圣人如果不善于治理百姓,那就和普通百姓一样了。对自己来说没有突出的能力,怎么能称为圣人呢?所以,国家有事的时候就任用百姓做事,无事的时候就让百姓休养生息,只有圣人善于把事业托付给百姓。百姓的本性,放纵就会变得愚昧,约束引导就会变得善良。君主采取正确的措施,百姓就会有良好的表现。以上,是关于圣人治理百姓的要点。
时间对于做事来说是极其宝贵的。不能把时间收藏起来不用。所以说:今天不做事,明天就会失去财物。过去的时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以上,是关于错过时机的要点。
上等土地八十里,可以供养一个拥有万户人家的城市和四个拥有千户人家的城镇。中等土地一百里,可以供养一个拥有万户人家的城市和四个拥有千户人家的城镇。下等土地一百二十里,可以供养一个拥有万户人家的城市和四个拥有千户人家的城镇。上等土地八十里,和下等土地一百二十里,其供养能力相当于中等土地一百里。以上,是关于土地与人口、城镇关系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