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复盘赵国之失

稍稍总结以上的一些观点,赵国是在正确的时间(退无可退、接收上党无错、晚打不如早打)、正确的地点(山地地带、战略要地),打了一场正确的战争(秦国不会放过赵国,秦赵必有一战)。

既然有这么多“正确”,赵国四十五万大军怎么还是全军覆没了呢?他们在长平惨败如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在此稍微多说一句,史学界对四十多万赵军被俘、坑杀至今仍有争议——无论从秦军的伤亡数量、战事的惨烈程度还是战地遗址的考古发掘来看,四十五万赵军全军覆没或许问题不大,但被俘的赵军可能远远没有四十万。

这里最需要直面的问题是:赵括要对战败负多大的责任?

正面作战失利之后,廉颇选择放弃野战筑垒防守的持久战自然是理性选择。从这一点而言,廉颇不愧为战国名将之一。但问题是,尽管廉颇位高权重,但他关注的范围仍然是战场本身,赵国的国力是否能支撑持久战的消耗这一点,可能并不在廉颇的考虑范围之内。

而对于赵孝成王而言,军事逻辑和经济逻辑是他必须同时予以关注的,即使赵王知道筑垒防守的持久战在军事上是最稳妥的选择,赵国也没有财力、物力去支撑一场廉颇式的持久战,如此打下去赵国将会财政失衡,继而军粮断供,长平守军便会不战自溃。

既然廉颇已经证明了自身在长平战场的野战和速决战中无法战胜秦军,而赵国经济又无法长期支撑廉颇提出的持久战,那么,对于赵王而言,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换帅了。谁可以胜任新的赵军统帅呢?除必备的军事素质以外,恐怕最先决的条件就是认同(哪怕是被迫认同)赵王的速决战,从这一点来说,赵括可以看作赵王速决战略的战场代理人,他觉得唯一可行的战法就是离开壁垒从速野战。

既然赵括的战法已经被限制为速决战,那么,对赵括是否合格的考查只能是看他的临阵指挥能力了。从长平之战的战局发展来看,赵括的临阵指挥能力实在一般,不仅轻易地走进了白起的包围圈,而且被围后也没有什么亮眼的表现。但在赵军被围四十余日的绝境下,赵括仍然能组织起多次突围行动,断粮的赵军仍然能够维系基本的士气,作为一支完整的武装力量服从赵括的统一指挥,足见赵括也不像传说一般只是一个草包,只会纸上谈兵。毕竟,赵军最后崩溃是在赵括突围阵亡之后才发生的,可以看出赵括对这支军队的重要性。

换个角度看,如果廉颇被迫接受了赵王的速决战法,难道就能够打赢吗?他在野战中连续三场败于王龁,如果对手换成野战之王白起,廉颇大概率会败得更多、更惨。当然,如果易地处之,廉颇或许还不至于像稚嫩的赵括那样走入白起的包围圈,将长平之战打成包围战和歼灭战,结局应该更类似一场惨烈的击溃战,廉颇在野战中损失十几万至二十万赵军,然后带着剩下的残军撤回赵国。这种普通的胜仗,赵军的对手白起这辈子不知道打了多少场。

更重要的是,换掉廉颇,赵国此时难道还有比他更优秀的将领吗?换别人只会比廉颇更惨。

因此,可以这么说,如果赵王不换赵括,依旧用廉颇或者其他宿将,坚持打速决战,仍旧改变不了长平之战大败的结局,只是,或许不至于全军覆没罢了。

也许会有人脑洞大开地说,赵国不是还有李牧吗?从李牧的履历来看,长平之战时的李牧很可能只是赵国边军中一名没有军功的基层军官,还远未走进赵国庙堂的视野,更遑论被提拔为一军主帅。

复盘下来,我们可知赵国既无可能在速决野战中击败秦军,也没有国力支撑一场持久战,那么,赵国是不是一点儿机会都没有了?如果一点儿机会没有,为什么本文一开始又说这是一场赵国一定要打的战争呢?

这里仍然可以说,赵国打赢长平之战的机会还是有的,只是这些机会远不只存在于战场上。

不管如何复盘长平之战,我们都会发现:只要赵国和秦国单挑,无论是廉颇还是赵括,无论是速决野战还是筑垒持久战,无论是骑兵还是山地步兵,穷尽一切组合,都很难为赵国找到出路。

一言以蔽之,秦、赵的硬实力差距客观存在。时至战国中晚期,秦国的全面优势已经确立,即使是贵为第二军事强国的赵国,也几无机会在一场倾国之战中单挑战胜秦国。当然,这并不是说,赵国不可能在一场像阏与之战这样的有限战争中打赢秦国,只是说,如果秦国选择举国一战,军事实力低半档但综合国力低一档的赵国没有任何胜算。

赵国战胜的机会仅存在于外交、合纵、盟友之中。

只要有了盟友,无论是持久战还是速决战,赵国几乎就会满盘皆活。只要跳出“赵国为何就是无法单挑战胜秦国”这个思维定式,将目光转向战国群雄,就会有新的战略思路。

先说持久战。长平之战打到后期,赵国军粮紧缺,“请粟于齐”,被齐国拒绝了。如果赵国能够得到齐国等国的经济援助,赵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廉颇的持久战法就具备了有效的经济支撑,赵军就可以在壁垒中和秦军长久耗下去——即使不敌,也可以逐步后撤,以拖待变,等待天下形势的变化。在缺粮问题上,时间是站在农业更发达的秦国一边的;但在天下形势上,时间是站在赵国一边的,如果赵国真能证明自己与秦国有一战之力,那些不敢救赵的诸侯看到秦军主力深陷长平战场,心思自然就活泛了起来,赵国的各种机会就来了。

这就好比拿破仑战争时代的侵俄之役。俄国顶住了拿破仑六十万大军的全力一击之后,普鲁士和奥地利这些被拿破仑打怕了的国家纷纷开始加入“反法联盟”,最终在莱比锡大战中一举粉碎了拿破仑不可战胜的神话。

再说速决战。也许有人会说,战国时期各诸侯又不是没有合纵过,哪次能真的打败秦国?的确,平日里合纵时,各国以保存实力为先,都不愿使出全力,加起来还是不敌秦国;但长平之战不一样,面临生死存亡的赵国已倾尽全力,也在前线牵制住了秦军主力,此时诸侯如果决定合纵,很可能可以迅速打破秦赵在长平战场的僵持状态。

当然,这样说仍然只是推测而已,但不妨用邯郸保卫战的战局加以印证。长平之战结束第二年(前259年),秦军兵围邯郸,前后三次增兵,兵力累计达到四十万人以上。考虑到“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此役秦军也几乎算是倾国而出,但仍然没有攻克邯郸。待到信陵君窃虎符领八万魏军救赵,再加上春申君率领十万楚军赶到,数十万秦军迅速崩溃,不仅邯郸之围被解,联军还收复了大量失地。

围邯郸时,秦军固然是一支久攻不下的疲惫之师,锐气和实力都弱于长平之战时,但赵军的实力较长平之战时衰退更为严重,秦军围城时,赵国只能凑出十万正规军交予廉颇守城。

四十五万大军全军覆没之后,这支只剩一口气的半残赵军,加上十八万魏、楚联军,尚有能力在邯郸城下给秦军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击,其中固然有各种机缘巧合之处,但足见秦国此时兵力虽强,也没达到可以无视一次“严肃”合纵的地步。

邯郸之战尚且如此,如果是长平之战呢?当时赵军实力处于顶峰,场面上虽处下风,但仍然可以硬扛秦军主力。更重要的是,秦国此时也竭尽全力,征兵甚至已征到了下至十五岁,《史记》称“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如果此时诸侯出兵,哪怕仍然只有魏、楚两国各十万左右的“偏师”,再加上赵国得到的粮食援助,谁能说赵、魏、楚联军不会取得像邯郸之战一样甚至更大的战绩?

别忘了,当年楚国和秦国全力鏖战于蓝田之时,正是韩、魏联军的突然参战,让看上去占了上风的楚国瞬间溃败。

那么,赵国是如何在外交上丧失了长平之战的唯一胜机的呢?其中自然有列国惧怕秦国、短视无大略、得过且过,甚至想从秦、赵决战中渔利等因素——比如齐国连借粮都不愿意,就是典型的不智之举——但要负最大责任的仍然是赵国君臣们。即使到了秦、赵开战之后,赵王明知秦国不会放过赵国,却还是派使者赴秦谈判,而不是派使者去列国谋求合纵的可能性。最后秦、赵谈判自然以失败而告终,而楚、魏各国也无法断定赵国是否真的会和秦国决一死战,唯恐成为秦国新的打击对象,不敢发兵救赵,从而让赵国在整个长平之战期间处于孤军奋战的窘境。

赵国外交的最优解是什么?“当时赵国的处境,大夫虞卿看得最透彻,即你一定要对外显示出跟秦国死磕到底的决心”,方才有可能得到楚、魏等国的援助。

这么说或许才是最公允的:“赵国犯的重大错误,不在接收上党郡,而是既贪上党郡之利,又无与秦决战提前摊牌的决心与准备,国家战略摇摆不定,终致孤立无援,坐陷长平惨败绝境。” 长平之胜严重削弱了秦国兼并天下之路上的最后一个强敌,战国大结局几无悬念。但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一年后的邯郸之战又严重迟滞了秦国统一霸业的时间,这使得长平之战的面目变得更加神秘起来。

公元前259年,长平之战后第二年,嬴政出生,战国的大结局将由他来书写。 hBiIFtGlswZ69s2GxI+iD63X0ZxO/tbDM6BFTOB351GNU81/F4OqOatl9Xr/wfo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