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骑兵的彭城奇迹

但奇迹真的发生了。对于项羽而言,彭城之战的军事奇迹甚至要高于他军事生涯的封神之战——巨鹿之战。巨鹿之战是近十万楚军大败二十万秦军,而彭城之战则是项羽带着三万骑兵就打垮了刘邦号称六十万的大军。

如果将刘邦八个月来的东进定义为战略层面的漂亮闪击战,项羽的彭城之战则可能是中国战争史上在战术层面上最出色的闪击战。

汉王二年(前205年)四月,项羽在战略上四面楚歌、以一支孤军对抗全天下的极端不利处境下,留下诸将继续攻齐,自己亲率三万骑兵从齐国战场长途奔袭彭城,首先在薛郡一举击溃樊哙的堵截,乘夜迂回到彭城以西,拿下萧县,堵住了刘邦联军西去的归路。而此时对灭顶之灾全无知觉的汉军上下还沉浸在即将横扫楚国、一统海内的迷梦中,以刘邦为代表的汉军上层更是终日“置酒高会”,甚至连张良、陈平这些汉军的顶级谋主都被乐观情绪所裹挟,没有做出应有的警示。

《史记·项羽本纪》仅用了一百多字记录彭城之战:

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穀、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

三万楚军于清晨突然全线出击,至中午便已大破刘邦大军。遭到突袭的汉军根本无法组织起任何有效的抵抗,在楚军几个波次的无间断攻击后一路溃逃,仅战死的人数就高达十余万,在灵壁以东的睢水更是溺死十余万人,将“投鞭断流”变成了“睢水为之不流”。楚军此战甚至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斩首”机会,楚军“围汉王三匝”,谁料“大风从西北而起”,刘邦这才逃出生天。

刘邦虽逃过一劫,但父亲刘太公与妻子吕雉皆在此战被俘,逃亡途中,刘邦连儿子和女儿都踹下车去,可见刘邦在彭城之战中的狼狈周章。

彭城一战,刘邦遭到了起兵以来的最大惨败。在绝对劣势之下,项羽是如何缔造这一熠熠生辉的军事奇迹的?

汉军占领彭城后马放南山,以至于在猝不及防中被楚军突袭自然极其关键,但也因为这一原因被谈论过多导致其他原因被遮蔽,笔者试着分几点再探讨一下。

第一,反楚联盟是一支“多国部队”,虽然汉军是主力,刘邦也是盟主,但刘邦对其他诸侯的军队并无绝对控制权,顺境时各行其是也就罢了,逆境时他们很可能沦为望风披靡的乌合之众。

有一种说法是,刘邦之所以在占领彭城之后没有主动对城阳的项羽主力部队发动总攻,很可能是想保存实力,“因为消灭项羽不等于统一天下”,各路参战或者观望的诸侯都可能成为刘邦下一阶段争夺天下的对手;而出于同样的逻辑,赵、代、齐等国诸侯也有着与刘邦相似的保存实力的意图,没有积极有力地牵制楚军,让项羽得以从城阳全身而退,一路奔袭彭城。

第二,韩信的缺席。正如刘邦与韩信那段著名的对话,与带兵“多多益善”的韩信相比,刘邦“不过能将十万”。只有十万军队指挥能力的刘邦要带领近六十万大军,并且还是统一指挥极其困难的“多国部队”,也算是强人所难了。彭城之战时的韩信正驻留关中,继续围困章邯,以楚汉战争此后的进程来看,汉军中除了韩信,无人有与项羽决战于旷野的能力,即使是与韩信并称“汉初三大名将”(“灭楚三杰”)的英布和彭越也不外如是。甚至可以说,秦汉时代,能够指挥六十万人大兵团作战的将领,只有秦的灭楚功臣王翦和刘邦的大将韩信

第三,楚军的骑兵优势。在彭城之战中,项羽率领的三万军队是一支纯粹的骑兵军团。这极可能是骑兵在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以如此大的规模独立担任一次重大战役的主力。即使是战国时代最卓越的骑兵统帅李牧,率兵反击匈奴时带领的也只是一支骑兵占比仅为8%的步骑混编军团,骑兵人数不过一万三千人,但仅此也很可能创造了战国时代骑兵单次出动人数之最。要知道,长平之战中那支截断赵军粮道、出尽风头的秦国骑兵也不过五千人而已。

楚汉战争时,骑兵还远未进化到马镫时代,而正是马镫奠定了骑兵作为中国古代战争“兵种之王”的地位。没有马镫之前,骑兵尚不具备正面对抗密集结阵步兵军团的能力,在秦汉之际更像是步兵的辅助兵种。由于有关史料的相对缺乏,已无法具体掌握楚军骑兵的战法,特别是这些骑兵在多大程度上克服了时代局限,以及是以骑射为主还是以白刃肉搏战为主。

但有三点在彭城之战中是明确的:一是楚军骑兵已经具备了长途奔袭能力,甚至有余力进行迂回作战,并且在抵达战场后仍然具备强大的实战能力。二是楚军的奇袭战法能成功,正是因为纯骑兵部队机动能力的强大。楚军骑兵在彭城之战中的总攻实现了步兵很难完成的突然性,而正是因为突然性,让楚军骑兵不用面对汉军步兵的密集结阵,得以将兵力占绝对劣势的一方无法承受的阵地战打成了骑兵最擅长的闪电突袭战,继而是掌握了完全速度优势的追击战。汉军的大部分损失其实都是步兵在慌不择路的溃逃中造成的,其间没有机会稳住阵脚,形成密集结阵的有效抵抗。三是楚军骑兵在彭城之战中已经具备了某种正面强攻能力。

彭城之战是中原首次大规模独立运用骑兵参战,更是骑兵第一次大规模歼灭步兵集团。此战改变了中原骑兵自赵武灵王改革以来一直居于战争辅助者的地位,是中国骑兵史上继“胡服骑射”之后的第二个里程碑。如果考虑到汉军近六十万的人数,甚至可以说彭城之战是中国骑兵史上骑兵对步兵最重大的胜利。

彭城之战还是一次伟大的骑兵战术革新的先行试验。尽管严格意义上的骑兵冲击战术迟至汉武帝时代才由卫青、霍去病开创并定型,但楚军骑兵在彭城之战中的惊鸿一瞥已经算是这一重大骑兵战术革新的最初起源和思想资源了。

除骑兵冲击战术以外,项羽在彭城之战中的战术革新还体现在“集中使用骑兵”上。尽管那个时代的骑兵有各种局限性,但项羽还是“强行”将骑兵从辅助兵种直接提升到了独立担任重大战役的绝对主力的地位上。打一个比方,骑兵之于彭城之战,就好像德国装甲部队之于德国二战初期的闪击战:古德里安通过“集中使用坦克”的战术革新,仅用几周就一举击溃了坦克总量不逊于德军,但将坦克分散使用的英法联军。

但平心而论,彭城奇迹最重要的先决条件还是“突袭”。楚汉战争时代的骑兵尚不具备大举正面强攻步兵军阵的能力,更别提用三万骑兵强攻数十万步兵的密集结阵。

这一战场定律的寿命也相当长,19世纪初普鲁士的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总结了几条他认为最接近“真理”的战术原则,其中一条就是“不遇到紧急情况,骑兵团不应该用来对抗队形完整、军纪严明的步兵团”,当然,这已经是热兵器时代了。

从时间线上看,楚军的骑兵应当组建于巨鹿之战后,一是史料中并未见到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使用骑兵的记载,二是项梁和项羽起兵的楚地也不是传统的养马地。巨鹿之战后,项羽有条件在燕赵之地和秦地获得大批马匹补给,并可在燕赵之地征召骑兵,从而承继赵国胡服骑射改革后的骑兵传统。

而此时的汉军骑兵呢?除了项羽在一开始击溃的那支樊哙的部队中可能有部分骑兵,没有证据证明彭城之战中有成规模的汉军骑兵出来抵御楚军骑兵,更别提有独立运作的骑兵军团了。

彭城之战后,刘邦痛定思痛。鉴于楚军骑兵的强大,他一退到荥阳就着手组建自己的骑兵军团——郎中骑兵,拜灌婴为骑兵统帅,而军官和兵源则基本来自原秦军的骑兵班底。在《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郎中骑兵的组建过程颇具戏剧性,可明显见到对秦军骑兵传统的沿袭:

楚骑来众,汉王乃择军中可为(车)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习骑兵,今为校尉,可为骑将。汉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臣愿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灌婴虽少,然数力战,乃拜灌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

除骑兵兵源可以借助秦军的骑兵班底之外,刘邦组建骑兵的另一大优势就是:关陇地区及之后韩信征服的燕赵地区都是传统的养马地,军马来源由此得到了最大保障。反而是楚军骑兵,在燕赵之地被汉军掌控之后,军马来源被切断,不要说扩编骑兵,就连补充军马都很困难,逐渐后继乏力,而这一点恰恰也被之后的历史所证明。

汉军骑兵军团组建后迅速投入实战,屡败楚军,在荥阳以东更有击败楚军骑兵的突出表现,据《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将郎中骑兵击楚骑于荥阳东,大破之。受诏别击楚军后,绝其饷道,起阳武至襄邑。击项羽之将项冠于鲁下,破之,所将卒斩右司马、骑将各一人。击破柘公王武,军于燕西,所将卒斩楼烦将五人,连尹一人。击王武别将桓婴白马下,破之,所将卒斩都尉一人。以骑渡河南,送汉王到洛阳,使北迎相国韩信军于邯郸。

最具历史戏剧性的是,在垓下之战中穷追不舍,逼得项羽乌江自刎的就是这支汉军骑兵,甚至最后斩杀项羽的五名汉军骑将竟悉数来自原秦军骑兵系统。

汉军在彭城之战中因骑兵而惨败,又在垓下之战中以骑兵终结了楚汉战争,也算是“成也骑兵,败也骑兵”了。

与彭城之战同时代的欧洲,也爆发了一场在世界战争史上有标杆意义的以少胜多之战——公元前216年的坎尼之战。在四万多迦太基军大败八万多罗马军团的坎尼之战中,汉尼拔的军队虽然是步骑混编,但骑兵同样起到了两翼合围的关键性作用。 US+WB5IIk4reQX3pED2M2OBirgDdXO+p+OjCE0i6WjRWkJtAw7GBfzqA4u81J5U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