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征服巴蜀后,在此置蜀郡、巴郡,并强力推行秦文化(中原文化),由此巴蜀文化逐渐融入中原文化。随着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成都平原的经济得到了大发展,经济的发展带来文化的兴盛,音乐艺术也随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了汉代,作为戏剧渊源之一的说唱艺术,就最早出现于巴蜀的成都,使得巴蜀成为中国古典戏剧发源地之一。
西汉建立后,中国进入第一次强盛时期,经济文化十分发达。汉武帝时置乐府,采集巷陌歌谣,极大地推动了乐舞的发展,其中流行最盛的就是“百戏”。“百戏”由原始先民角力搏竞的“角抵戏”演化而来。此时“百戏”已不再是简单的角斗,而是一种以歌舞、杂技为主,汇集如幻术、俳优、驯兽等各种表演方式于一体的大型表演,亦称“角抵百戏”,简称“百戏”。据《汉文帝纂要》记载:“百戏起于秦汉曼衍之戏,技后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寻橦等也。”“百戏”后来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被称为“杂剧”,从而为早期的中国戏剧形成奠定了基础。
两汉时期,“百戏”演出盛况空前,而在当时的蜀地极为盛行的“说唱”表演也属于“百戏”。“说唱”具有早期中国曲艺的主要特征,它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在已经无从稽考。在成都平原的考古发掘中,有许多东汉墓中出土过各种类型和神态的说唱陶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称为“汉代第一俑”的东汉击鼓说唱俑。这个陶俑1957年出土于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此墓中最为壮观的就是陶俑阵容,其中有男女舞俑、说唱俑、抚琴俑、听琴俑、击鼓俑等。这些音乐舞蹈陶俑的形象都极为生动传神,也是中国曲艺发展史上的重要实物资料,证明早在东汉时期的蜀地,作为戏剧渊源之一的说唱艺术表演已经非常流行。
到了三国时期,中国第一出有准确记载的、程式完整的戏剧雏形——讽刺喜剧《忿争》,就出现在蜀汉的成都。这出剧的诞生颇有意思,相传刘备手下有两位大臣许慈和胡潜,两人自恃才高,彼此违戾不和,相互忿争毁谤,甚至不顾斯文和礼仪在御前寻衅厮打。刘备惜才,不愿责罚他们,于是想了个办法来调解他们的矛盾:他招来两位滑稽伶人,亲自将许、胡二人的斗殴故事编排成戏,让演员扮作他们二人模样,仿效他们的行为表演。戏排练好后,刘备大宴群臣,饮乐之时,演员们上场,演出许、胡二人的糗事,从最初各自据理争辩诘难,到互相怨谤责骂,至最后的刀杖相攻。许、胡二人羞愧难当,很快化干戈为玉帛,一时传为笑谈。这出戏由刘备任编剧和导演,由专业演员演出,有情节,有矛盾冲突,有人物造型,有音乐伴奏,真正算得上是我国第一出记载准确且程式完整的戏剧,在川剧史上更是一座里程碑,也是川剧中最富特色的讽刺喜剧的鼻祖。
东汉击鼓说唱俑
巴蜀戏剧发展到唐代,有了更为全面的拓展,蜀戏此时被人们称为“杂剧”。在中国戏剧史上,“杂剧”这种表演形式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极为重要。“杂剧”这一名称第一次见诸文献,就与四川相关。曾任西川节度使后入朝为相的李德裕在其所撰《论故循州司马杜元颖状》中,谈及唐文宗时南诏曾攻入成都,俘虏之中“一人是子女锦锦,杂剧丈夫两人”,这也是我国杂剧男女合班的最早记载。南诏进攻成都是在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已是唐代晚期。但文中所说“杂剧丈夫两人”,应是在成都演奏的伎工,则杂剧之兴当在其时之前。据《酉阳杂俎》所载,在唐昭宗时,成都还出现了以干满川、白迦、叶珪、张美和张翱五人组成的著名戏班——这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早的戏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