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属于中国传统戏曲,关于中国传统戏曲的起源,张庚、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认为:“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原始时代的歌舞”可以是原始宗教的巫术仪式,也可以是劳动或庆祝丰收时的即兴歌舞表演。川剧的起源也是如此。
四川古称巴蜀,从三星堆、金沙、罗家坝等遗址的发掘可知,远古时期的巴蜀地区有过非常兴盛的文化,其中就有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三星堆、金沙遗址都发掘出石磬、陶埙、铜铃、
于等古代乐器,证明古蜀时期的音乐文化非常发达,尤其是三星堆发掘出大量的青铜面具,佐记着在古蜀时期的音乐文化中存在着原始宗教的舞蹈。早期人类的祭祀和巫术活动,一般都是戴着这些面具“跳大神”,而这正是戏曲的原始雏形。
到了先秦时期,巴蜀地区的音乐艺术文化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巴蜀先民创造的“巴渝舞”,它在中国音乐艺术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巴渝舞”由生活于古代渝水(渠江流域)的巴人板楯蛮族群创作并世代传承,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战前舞。板楯蛮天性劲勇,俗喜歌舞,《华阳国志》说,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之役,板楯蛮为先锋,“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就是说板楯蛮族人在阵前跳“巴渝舞”,居然就使得殷纣王的先头部队反戈起义,导致商军全军崩溃,殷商由此而亡。
“巴渝舞”实际上是古代军事舞蹈,合实战、体育、娱乐、音乐、舞蹈为一体,传入宫廷后成为宫廷舞蹈,用来在宫廷宴会上表演军旅战斗的场面,歌颂帝王功德,到汉代时成为著名的杂舞。表演时,舞者披甲持矛,口唱战歌,乐舞交作,边歌边舞,舞者有36人。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这样描绘“巴渝舞”的壮观场面:“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这完全是大型的舞剧了。由于这种舞蹈是武乐舞蹈,汉哀帝罢乐府后,对“巴渝舞”则认为不可罢,交由大乐领属,将它列入雅乐舞蹈。后来“巴渝舞”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虽数易其名,仍盛演不衰。
战国嵌错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于成都百花潭出土,现藏四川博物院
1965年,成都百花潭中学出土了战国早期的嵌错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壶通体用金银嵌错出丰富多彩的图像,画面分四层,其中第四层就是宴乐战舞图:图中有奏乐者九人,四人站立执槌,分击编钟与编磬,另有四人跪执笙、箫(为排箫)相吹,还有一人执双槌敲
于;四名舞者则佩剑持矛、踏节而进,有考古学家认为这就是“巴渝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