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事业发展,围绕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为社会主义文艺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川剧艺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川剧创作及演艺机构和广大川剧艺术工作者满怀激情,投入到创作与演出之中。舞台上,他们为观众奉上精彩的川剧演出;舞台下,他们走进基层,走进群众,举办演出活动,让广大基层群众近距离感受川剧的魅力。川剧表演艺术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互动和互补局面。
2022年5月,中共四川省委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指出“加快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推动川剧、彩灯等‘川字号’文化产品走出去,多渠道多声部传播中国声音、讲好四川故事”。新时代,川剧开创新境界。
优秀川剧精品剧目创作和演出全面提升。四川省川剧院和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联合精心打造的川剧《草鞋县令》参加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展演,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文华大奖,这也是继川剧《易胆大》获得文华大奖之后,时隔15年再度获此殊荣。《草鞋县令》入选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主办的“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精品在全国巡演,观众好评如潮;四川省川剧院和成都市川剧院以及有关艺术类院校演出的大幕戏《芙奴传》,折子戏《情探》《打饼》入选2024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同期四川全省各地川剧院团复排了《烙碗计》《玉簪记》等一批经典大幕戏,并创作出《大千世界》《马多福的金饭碗》等新编剧目。
2022年,四川省川剧院和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联合推出的《草鞋县令》(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
重庆市委、市政府对川剧艺术保护传承也非常重视,修建了川剧博物馆,而且是“馆、院、校”三位一体,既是博物馆,又是剧院,还是培训学校。在艺术创作上,重庆川剧人相继打造了《金子》《李亚仙》《江姐》《灰阑记》《古琴案》等优秀力作,其中改编自曹禺名作的《金子》几乎囊括了全国各类大奖。
2011年,沈铁梅凭借川剧《李亚仙》捧得“三度梅”
2023年,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推出的由徐棻编剧、陈巧茹和蔡少波主演的川剧《花自飘零水自流》大获成功。是年,90岁的徐棻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成为继魏明伦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四川剧作家。
2023年,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推出《花自飘零水自流》,由陈巧茹(右)、蔡少波(左)主演
2023年,“川流不息”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汇报演出在成都举行。
2023年底,四川省川剧院再接再厉,推出由杨椽编剧、陈智林主演的《梦回东坡》,在北京、上海等地上演后,沿着苏东坡的人生足迹巡演,在各地掀起了“川剧东坡热”。《梦回东坡》在多个城市上演,受到的欢迎程度超出预期,川剧的魅力冲破了地域和方言隔阂,引起了不同地区观众的共鸣。
“2024年春节戏曲晚会”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四川省德阳市完成前期录制的。这是继2023年首次将主场移至户外后,央视总台春节戏曲晚会再次走进山水之间,也是这一“梨园盛会”开办34年来,第一次在中西部地区录制。梅花奖获得者陈智林、刘露、肖德美、刘谊、张燕等四川戏曲名家齐聚舞台,川剧新秀和戏曲萌娃闪亮登场,川腔川调萦绕舞台,尽显川剧艺术独特魅力和四川戏曲发展成果。
2023年11月29日,“川流不息”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汇报演出暨颁奖活动在成都城市音乐厅举行
2024年2月9日,农历癸卯年大年三十,陈巧茹亮相龙年央视春晚,在戏曲《百花争艳》节目中登场。悠扬川腔在阖家团圆的时刻远播八方,向世界展现了川剧艺术的独特风采。这也是川剧时隔18年再登央视春晚,川剧又一次向世界展示了它的艺术魅力。
2023年11月1日,大型川剧《梦回东坡》在成都城市音乐厅首演
2024年,《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同步实施,共同推动川剧保护弘扬、创新发展。同年9月,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开幕,组织开展川剧汇演展演、川剧青年赛事、美术作品展、传承研讨等13项活动;川渝两地27家国有、民营川剧院团(校)集中演出18部大幕戏、15部折子戏共计43场。名家唱名戏、青年川剧演员比赛与交流、中小学生戏曲传习展演,充分展示川剧艺术文脉承袭、代际相传,彰显了新时代川剧创作与演出的繁荣景象。
川剧专业人才培养再现生机。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常规开设川剧专业,成都艺术职业大学开设全省首个川剧表演本科班,为川剧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四川先后分三批设立20人次的戏曲名家工作室,以创作、研究、传播等形式,传承和弘扬川剧文化。
《央视总台2024年春节戏曲晚会》在德阳录制
068《央视总台2024年春节戏曲晚会》中的川剧表演
川剧艺术数字化体验也在不断升级。舞台氛围营造积极用好数字化音像技术和现代声光电技术;在宣传推广和剧目传播上,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以及移动自媒体,如抖音、微信等新的传播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川剧、爱上川剧。新媒体助力将高质量的川剧演出送到基层千家万户,传承川剧经典,弘扬川剧文化。
川剧融入火热的民间生活,川剧进社区、进校园、送戏下乡、“月月演”等川剧艺术推广活动,让川剧复活。成都做到了“月月有大戏,天天有小戏”;街头巷尾,“变脸”再现;剧场茶馆,戏声又起。乐山市犍为南门小学、彭州市天府路小学等越来越多的学校,持续开展川剧进课堂活动,推动川剧艺术教育普及。
川西彭州历来是川剧票友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很多乡镇和社区每个月都会开展一次以川剧表演和坐唱为主的活动,听戏、唱戏早已成为彭州人最爱的精神文化活动。彭州一位川剧爱好者骄傲地说:“在我们濛阳这里,往街巷里走一遭,就能拉起一支川剧队伍!”
在资阳市,雁江区的振声川剧团坚持走村串户,让戏迷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大餐”。以高腔著称的“资阳河派”是川剧四大流派之一。当地文化单位组织川剧进社区、进校园,探寻“资阳河派”振兴之路。振声川剧团成立后,许多老一辈的资阳川剧人自发汇聚到此,纷纷干起了“新行当”,为川剧艺术发挥余热。
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肖德美(中)在家乡巴中给孩子们传授川剧艺术
泸州市近年来积极开展送文化进基层活动,创作了多部反映现实生活的原创剧目,如扶贫川剧《乌蒙山脊梁》、川剧小戏《连心桥》和现代川剧《最后一场封箱戏》等。通过送戏下乡、川剧进景区演出、少儿川剧公益性免费培训、开设川剧传习基地等活动,把川剧艺术带到基层。
在广安市邻水县的鼎屏小学,川剧艺术家们走进课堂,教授孩子们学唱川剧歌、跳川剧操、画脸谱、舞水袖、练变脸,让川剧艺术在孩子们的心中萌芽。
巴中市下八庙镇岳王村是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梅花奖得主肖德美的家乡,他多次回故里与同村的优秀青年川剧演员一起为群众表演。岳王村现有川剧人才十多位,为了更好地传承川剧艺术,当地结合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修建了川剧剧场、川剧主题公园,成立了“肖德美川剧技能大师工作室”,致力于打造“中国川剧第一村”。
2024年春节期间,四川省川剧院推出“芙蓉国粹”川剧秀
每逢重要节庆,成都的街头巷尾,戏文声、锣鼓声、叫好声响成一片,成为节庆活动的一抹亮色。位于成都市锦江区指挥街的四川省川剧院常年张灯结彩,营造戏剧氛围,已形成文化品牌的“芙蓉国粹”川剧秀每晚7点准时上演,众多观众走进剧院“看大戏”。剧院外,川剧文创市集摊位热闹非凡,川剧文创产品、川剧脸谱咖啡等川剧相关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众多市民驻足选购。
川剧戏迷们在成都悦来茶园看戏
成都重视川剧在人民群众中的展演,除了丰富多彩的川剧演出,川剧主题摄影展、游园集章、猜灯谜、川剧知识竞答等多种活动也同时开展。成都市川剧研究院还在川剧文创市集进行川剧器乐演奏和川剧技艺路演,并带来非遗冰糖葫芦、非遗蜀绣、文创大熊猫、经典成都小吃等。
川剧变脸广受欢迎。省内许多城市的旅游景点、餐厅、茶馆、剧院都有变脸的表演,很多外地游客都是从观看变脸表演开始了解乃至喜欢川剧的。川剧还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别开生面地开展了快闪秀。来自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的青年演员姚思雨带来了川剧《人间好》片段,优美的舞姿和婉转的曲调吸引了众多旅客驻足。该院青年演员王裕仁、杨宗桔带来的川剧变脸,更是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随着演员近距离与观众互动,一招手、一抖袖、一甩头,一张张生动的脸谱变化莫测,赢得了在场旅客的连连称赞。
随着川剧渐趋火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喜爱上了川剧,被称为“最接地气”的民间川剧团——成都三花川剧团在网上爆红。2023年国庆假期,三花川剧团夜间演出爆满。下午场的川戏属于老年人,剧团里到处是“银发”一族;夜间场的演出则属于年轻人,手机快门声和年轻人激荡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拥抱了年轻观众、享受到互联网红利的三花川剧团在濒临倒闭之时起死回生。川剧,已经完全融入火热的民间生活。
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川剧艺术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精品川剧不断推出,川剧艺术家们接连荣获艺术大奖,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十年间,四川的省、市和地方艺术单位和团体推出优秀川剧剧目100多部,广受国内外川剧爱好者的关注和好评,其中有5部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以及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全国性艺术大奖。完成100多位艺术家、200多部代表剧目的传承整理,出版川剧研究成果图书200多部。
民间川剧团——成都三花川剧团部分演员合影
在省、(成都)市川剧艺术团队频频惊艳亮相的同时,一些资源与人才受限的市、县院团、文化单位也探索出自己的路。在内江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内江市川剧团不断“出人才、出作品”。大型原创现代川剧《糖坊风云》获四川省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凤鸣山传奇》入选2022年度四川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川剧传统大幕戏《绣襦记》在2023年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中获奖。其他市州县的川剧团近几年也佳作频出:遂宁市川剧团的《铡美案》、南充市川剧团的《白蛇传》、广元市戏曲发展中心的《投庄杀奢》、邻水县文化馆(非遗中心)的《八件衣》、合江县川剧团的《包公赔情》——这些来自市级、县级戏曲院团和文化单位的表演都异常抢眼。
梅花奖得主王玉梅向外国学生传授川剧技艺
与此同时,川剧新人不断涌现。四川省多位新老川剧艺术家荣获了梅花奖、文华奖和白玉兰奖等国家级艺术大奖,同时国家级、省级川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增加到45人。而荟萃了张德成、周慕莲、袁玉堃、许倩云、竞华等老一代川剧艺术家的重庆市川剧院,培养出了沈铁梅、黄荣华、孙勇波、胡瑜斌、吴熙等梅花奖获得者。四川川剧界与重庆川剧界取得的丰硕成果,共同展现出新时代川剧事业发展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