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7月,中共四川省委根据建设“两个文明”及弘扬民族地方艺术的需要,提出了“振兴川剧是全省人民的愿望。对具有优秀传统的川剧艺术进行抢救、继承、改革、发展,是当前我省文艺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的要求,在国内率先敲响了“振兴戏曲第一钟”,这也成为全国戏曲界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对舞台艺术进行改革和振兴行动的发端。
中共四川省委提出“振兴川剧”,是与世纪伟人邓小平对川剧的关注密切相关的。邓小平同志从繁荣全国艺术事业、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来关心、扶持、培养川剧和关怀川剧工作者。
1978年1月31日至2月2日,成都市川剧院与四川省实验川剧团在成都金牛坝小礼堂联合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进行了三场演出,演出了《拨火棍》《胡琏闹钗》《拷红》《花田写扇》《迎贤店》《李甲归丹》等十余出剧目,参与演出的有陈书舫、周企何、杨淑英、蓝光临、周裕祥等川剧名角。演出结束后,邓小平同志接见演职人员,指示说:这么好的戏,我都看得,群众也应该看得。是可以对群众演出嘛。邓小平同志不仅喜爱川剧,还非常关爱川剧艺人,特别是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他嘱咐说趁老艺人还在,可以把这些戏拍成资料;若有机会,准备一、两台戏到北京演出。
邓小平同志点名看川剧,其行动示范意义和启示作用巨大,打破了“文化大革命”对文艺的禁锢,使我国的戏剧获得了“第二次解放”和新生。由川剧开禁为发端,从四川起步,全国戏曲迎来了“解冻”,民族的、优秀的、经典的文化艺术又一次在全国繁荣起来。
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共四川省委于1982年成立了“振兴川剧领导小组”。“振兴川剧”不仅作为一个响亮的口号影响全国,而且正式纳入四川各级党政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随后出台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全省的戏曲传承保护工作确立了方向和目标。提出“振兴川剧”的目的就是要弘扬巴蜀优秀文化,并以此推动四川文艺事业的全面繁荣;“振兴川剧”,对满足基层人民群众日常文化生活需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振兴川剧”提出后,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社会各界的支持,川剧工作者的努力,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优秀剧目,以及一批优秀的川剧艺术家。川剧通过省内会演、省外交流、进京献艺、出访国外等活动,在“出戏、出人、出效益”诸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让川剧走在了全国戏曲改革和振兴的前列。广大川剧工作者努力探索,锐意改革,一批濒临失传的优秀传统戏得以抢救继承,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佳作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川剧艺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时期。
1982年,第一届全国优秀剧本奖颁奖大会评委会与获奖人员合影,该届评委中有周扬、夏衍、阳翰笙、朱穆之、李伯钊、张庚、吴雪、马彦祥、冯牧、刘白羽等知名文学家和戏剧家,川剧《易胆大》《四姑娘》双双获得优秀剧本奖
20世纪80年代初,川剧界率先启动了“复兴传统戏”的浪潮,随后相继经历了80年代中期的“探索剧目”、90年代的“优秀剧目”和新世纪的“精品工程”等几个阶段。这期间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和杰出艺术家,在中国剧坛掀起经久不衰的“川剧风”。
1981年,自贡市川剧团推出魏明伦创作的川剧《易胆大》,打响了“振兴川剧”的头炮。随后一大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优秀川剧相继问世,如《巴山秀才》《潘金莲》《田姐与庄周》《山杠爷》《攀枝花传奇》《刘氏四娘》《死水微澜》《变脸》《中国公主杜兰朵》《金子》《四川好人》《欲海狂潮》等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的精品剧目相继问世,川剧艺术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不仅在国内名声卓著,而且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同期的川剧艺术家们也纷纷获得全国性的艺术大奖,其中魏明伦的《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连中三元”,沈铁梅的“三摘梅花”享誉全国,不仅见证了川剧在全国戏剧界的引领地位,还深刻诠释了川剧艺术家们的创新与突破。
“复兴传统戏”是把传统川剧重新搬上舞台。经历了十年禁锢之后,人们再次在舞台上看到了久违的传统戏曲。三百年来,川剧保留下了许多优秀剧目,在川剧剧目宝库中,传统古典剧目占70%。以民间故事、历史小说为题材,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尽的三列国”之说。这些传统戏剧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民群众增强文化自信和提升民族凝聚力意义重大。在传统戏剧的基础上,川剧艺术家们开创了新编历史剧的新天地。新编历史剧实际上是一种以现代观念为“灵魂”、以历史事件为“包装”的新创剧目。从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巴山秀才》开始,川剧的新编历史剧逐步形成了气候,相继出现了影响较大的《夕照祁山》《田姐与庄周》《卧虎令》《李冰》《马前泼水》等剧目。
1982年,自贡市川剧团推出魏明伦创作的现代川剧《易胆大》,由杨先才(前左)、余丛厚(前右)主演
20世纪80年代中期,川剧艺术家们不再满足于对传统剧目的简单复现,而是开始尝试在题材、形式、表现手法上进行大胆的创新与实验。以自贡市川剧团推出魏明伦的剧作《潘金莲》为始,川剧又率先在戏剧界开辟了“探索剧目”的试验田。《潘金莲》这部剧随后便成为中国新型剧目与妇女自我解放的先锋,迅速在全国引起轰动效应。而后还有徐棻改编创作的《欲海狂潮》,自1989年首演以来,几乎囊括中国戏剧所有奖项,并几度赴海外巡演,为川剧赢得了盛誉。
1986年,自贡市川剧团推出荒诞川剧《潘金莲》,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2007年,四川省川剧院复排现代川剧《易胆大》(荣获第十二届文华大奖),由陈智林(左起后四)主演
由于这些剧目的内容与形式超出了传统意义的一般规范,很难用人们习以为常的“传统戏”“现代戏”和“新编历史戏”三种剧目来概括,因而《潘金莲》与《欲海狂潮》《红楼惊梦》《好女人坏女人》《马克白夫人》等被统称为“探索剧目”。此类剧目虽大多根据他人小说或戏剧作品改编,却具有不“忠于原著”而是“借用原著”的特点,展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新高度,显露了川剧作家志在变革、勇于创新的锐气与才华。
90年代以后,川剧的创作集中于“优秀剧目”和“精品工程”,主要是川剧现代剧和新编历史剧,代表作有《山杠爷》《变脸》《死水微澜》《中国公主杜兰朵》《四川好人》《金子》等经典之作,标志着川剧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这些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并且摆脱了以往现代剧的一些束缚和局限,出现了多元格局,突破了一些题材“禁区”,着力塑造真实人物形象,现实主义也日渐从狭隘的生活现实走向心灵现实。
1997年,徐棻创作现代川剧《死水微澜》(荣获第七届文华大奖);主演田蔓莎(右一)凭借此剧拿下“二度梅”
在“振兴川剧”时期,除了四川省川剧院、成都市川剧院、重庆市川剧院和自贡市川剧团创作出一批经典之作,其他地市县级川剧团也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特别是一些县级川剧团创作的小型现代川剧,着力于凡人小事的开掘,深入展现当代农村生活,其艺术表现形式多运用川剧喜剧手法,妙趣横生,有着强烈的剧场效果,如什邡县傅正深的《丑公公》、林贵祥的《端阳雨》,达县何吉明的《挨》等。
1998年,四川省川剧院推出现代川剧《变脸》(荣获第八届文华大奖),由任庭芳(后)、杨韬(前)主演
中共四川省委提出以“抢救、继承、改革、发展”来“振兴川剧”,使川剧及时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在剧目建设、人才培养、理论研究、艺术教育、产业转化、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经20年努力,“振兴川剧”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全国享有盛誉。
时间步入21世纪后,在川剧面临更大挑战的新形势下,中共四川省委又及时将“振兴川剧”的八字目标任务调整为“保护、继承、改革、创新”,更加适应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推动“振兴川剧”工作跃上新台阶。
2000年,重庆市川剧院推出现代川剧《金子》(荣获第九届文华大奖);主演沈铁梅(右二)凭借此剧拿下“二度梅”
2002年,“振兴川剧”迎来了20周年庆典。继往开来,中共四川省委进一步要求,川剧“要出人、出戏、出效益,争取观众,赢得观众,繁荣演出市场”;要加大对川剧艺术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领导,促进“振兴川剧”工作的健康发展。这充分表明了中共四川省委坚持不懈“振兴川剧”的决心,川剧艺术因之开创出新的局面。
川剧艺术的再次繁荣与辉煌,离不开众多川剧艺术家及台前幕后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与杰出贡献。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川剧剧作家、艺术表演家、导演。他们以深厚的艺术功底以及对川剧事业的无限热爱,成为川剧艺术的领军人物。他们和许许多多优秀的川剧工作者共同努力,使得川剧在几乎所有的全国级别艺术大奖中屡获殊荣,展现了川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彰显了四川文化的深厚底蕴。
他们中间有优秀的剧作家魏明伦、徐棻、谭愫、隆学义等,其中魏明伦被誉为“巴蜀鬼才”,他虽然只有“九部大戏”,但部部是经典,这些剧作将现代川剧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徐棻则在川剧“中西艺术结合”上下足了功夫,其作品在海内外影响很大。有优秀的川剧艺术表演家晓艇、刘芸、古小琴、沈铁梅、陈智林、田蔓莎、陈巧茹、喻海燕、何玲、肖德美、蒋淑梅、刘萍、李莎、孙勇波、崔光丽等。还有优秀的川剧导演谢平安、胡明克、查明哲、刘忠义等。另外还有为川剧艺术做出了贡献的音乐家、乐师、演员,以及许许多多的川剧从业者,他们的名字无法一一列举,但他们的贡献将与川剧艺术一起流传后世。正是这些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为川剧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四川留下了众多的艺术瑰宝。
在此期间,川剧在“传统戏”“现代戏”“新编历史戏”和“探索剧目”等类型上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硕果累累。四川省先后举办十多届“振兴川剧”调演、会演、川剧艺术节和各类川剧比赛、观摩演出。四川省川剧院、成都市川剧院、重庆市川剧院、自贡市川剧团和其他一些地方川剧团相继推出了改编、新创剧目300余个,有100多个剧目在全国和全省的重大文艺比赛、调演中获奖。其中《易胆大》《巴山秀才》《死水微澜》《变脸》《欲海狂潮》《金子》等一批优秀剧目先后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国艺术节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等重大奖项,川剧获奖成果居全国地方戏前列,四川戏剧大省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振兴川剧”的成果表明,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振兴川剧”的决策是非常及时、完全正确和切实可行的。通过“振兴”,川剧事业表现出“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的历史走向,在纵、横两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在增强文化自信、繁荣四川戏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振兴川剧”的社会效益表明,包括川剧在内的传统戏曲,不但可以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还能适应人们审美时尚的变迁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具有不断向前发展的可持续性及恒久不衰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