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民国时期川剧改良运动

(一)川剧改良运动

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改良运动风起云涌,西方艺术形态和理论也传入中国,近代文艺改良思潮随之兴起,一些文化界人士发出了“改良戏曲”的呼声,同时政府也出于安稳人心、维持统治的需要,大力推进戏剧的改良。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曾担任过四川巡警道首长、劝业道总办的周善培提出“改良戏曲,辅助教育”,他倡导成立了“戏曲改良公会”并自任主办兼总管,招聘了一批在成都的有志于文化改革的耆旧、文人,以成都为缘起地和决策中心,在四川境内发起了一场戏曲改良运动,其主要措施有:

一是官方出面组织,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将长期散流民间、各自衍化的四川戏曲业聚合起来。

二是邀请黄吉安、赵熙等文人名士编写“改良剧本”,经周善培亲自审阅后以“公会”名义刊印并颁发各戏班排演,使四川戏曲的创作和演出从此比较自觉地趋于一致而顺应了“改良戏曲,辅助教育”的社会潮流。

三是制定奖惩措施,净化舞台演出。例如每月朔望聚集,商讨戏曲改良事宜。制定奖惩措施,对康芷林、周名超等德艺俱佳的名伶给以奖励,对淫靡表演则予以批评或取缔。

四是集资兴建城市剧场,使四处流落的戏班从此具备了长期驻留、精研艺事的条件。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周善培力促成都商业总会协董集股修建悦来茶园,“园址为伶人渡让与悦来公司,承办改良戏曲,为伶人永远谋生之所”,为后来“三庆会”等戏班提供了长期驻留及开展活动的基地。也可以说,正是此类城市剧场的相继兴建,为川剧剧种的诞生和成长准备了稳定的“温床”与“摇篮”。

周善培倡导的戏曲改良,归结起来就是由官方出面组织文人编剧、名伶示范演出、社会集资修建剧场,同时支持成立一大批新兴戏剧团体,以此来推动四川戏曲的发展。这个时期四川的戏曲改良是以成都、重庆为中心,辐射直达各府、州、县。成都作为四川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戏曲最活跃的地方,自然成为推行戏曲改良的“模范城市”。重庆作为开埠通商口岸,维新思潮得以深入传播,则成为戏曲改良的理论中心,如《广益丛报》《重庆商会公报》等,刊发了大量新戏、新论,引领一时风气之先。很快,川剧戏曲改良运动就显现为一场区域特色鲜明、本土风格突出,且与全国戏曲改良思潮相互动的运动,其辐射面甚广、影响深远。

川剧的戏曲改良运动,在实践中则主要体现在舆论引导、创作实践和舞台艺术革新三方面。

首先是舆论引导方面,以四川政府的公函、文告为先导,营造社会舆论氛围;随后各种报刊跟进,在社会上掀起戏曲改良的舆论态势,如成都《通俗日报》辟有“戏曲改良”专栏,而重庆《广益丛报》刊发有论说、新剧;最后就是名人效应,一些有名望的学者文人撰写文集著作,如傅崇矩《成都通览》、朱金圃《川边政屑》等,也为戏曲改良推波助澜。

其次是戏曲创作的改良实践,即对传统剧本的改造和鼓励新编川剧。例如“三庆会”就邀请黄吉安、赵熙、冉樵子、尹仲锡等社会名流,充当“三庆会”的义务编剧,一面加工改进一些常演的传统戏,一面又新编了一大批历史剧和反映当时生活的时装戏。由于社会名流的进入,一批经过文人和名艺人加工的川剧剧目成了优秀的保留剧目,常年活跃在川剧舞台上。

20世纪20年代,“三庆会”海报及“三庆会”编演的川剧《济公活佛》

为了提高川剧的艺术水平,“三庆会”还在内部组织了一个“精研社”,每天演出结束之后,即召集老艺人和全体演员一起讨论,总结当天演出的得失,有时还邀请一些文人和川剧爱好者参加评论。这些措施对于提高川剧艺术的水平大有裨益。后来贾培之还聘请四川大学教授魏楷模、华西协合高级中学校长吴先忧到会讲解剧本,使演员能更好地把握剧中人物性格,以提高演出水平。值得一提的还有川剧“改良公会”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黄吉安等人新编川剧的创作,更是全面促进了川剧的革新。

在戏曲改良的新潮之下,“新编”创作蔚然成风,大抵完成了20世纪新戏曲几乎所有体制和形式的革新尝试。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戏曲新编为20世纪的戏曲带来一种新的生态样式,提供了一种新文化参与戏曲现代化改造的可能性的方式和路径。

再次就是舞台艺术革新,涉及面就比较广了,不仅是对传统舞台艺术的革新,还涉及戏剧的编、演等全方位的改革。旧戏班体系和旧舞台表演有太多的弊端,比如:奉行“包银制”,名角可以得到很高的包银,而“下四角”和跑龙套的演员收入却很低,有时只能在戏班吃两餐稀饭;梨园风气不正,很多艺人自甘堕落、不求上进,人品戏品都欠佳;在社会上艺人普遍遭受歧视,被贬为“戏子无义”,而且大部分艺人的生活没有保障,老无所养,死无所葬……诸多问题,可以说旧的川剧体系如果不改良革新,必将面临衰落的结局。

走在前面的还是“三庆会”,在康芷林、贾培之等人的主持下,“三庆会”实行了一系列戏剧改良:“三庆会”废除了延续几百年的“包银制”,实行无论角色大小,一律按艺术水平高低评定工价,尽量缩小名角和一般演员的收入差距,康芷林、贾培之等人自己带头执行;在“三庆会”内开展了“三德”教育,以提高演员的道德修养,所谓“三德”,即口德、品德和戏德;同时“三庆会”在川剧史上率先实行艺人老有所养、死有所葬,凡老弱病残不能演出者或死者的家属不能维持生计者,皆给予补贴和照顾。

在舞台演出方面,“三庆会”也进行了重大革新。过去的艺人,演出前除少数人要对一下“马口”外,多数是“台上会”,以致上台经常出现各种纰漏。“三庆会”要求演员认真对台词,根据剧情发展揣摩人物性格,并配合锣鼓“走线子”(现在的“响排”),安排唱腔、念白、表演手法等,决不马虎登场;扮好妆后,则在指定的地方认真“默戏”,酝酿情绪,进入角色。这个略具雏形的排导制度和后台管理制度,开了川剧历史上之先河。

四川戏曲改良运动,从清末延续至民国中期,历时一二十年。戏曲改良亦成为四川社会改良的一个重要内容。戏曲改良以“尽革旧俗”为要旨,其实践过程充分体现了破旧立新:破其陋,诸如“不可演神仙鬼怪之戏”“不可演淫戏”“除富贵功名之俗套”等;立其新,诸如“排成新戏”“采用西法”“新式戏园”,其核心是正风易俗、开通民智、教化民众、补助教育。其各项主张和措施建议,贯穿着对传统封建思想、川人保守意识的批判精神,对四川的戏剧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自此之后,四川戏曲的戏场、戏业、戏风与戏艺,均已发生巨大的转折和重大的变异,川剧戏场与戏业进入到一个大放光彩的繁荣时期。一时间,戏园之风蔓延四川,四川还出现了许多有名的“戏窝子”,成都有悦来茶园、三益公、永乐戏院等,重庆有荟芳茶园、裕民科社、锦江茶园等。这些戏院成为川剧演出的重要场所,促进了川剧的生存、发展与传播。

(二)川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

自古“蜀伶多能文”,特别是近代川剧改良运动以来,出现了黄吉安、赵熙、尹仲锡、冉樵子、刘怀叙、刘师亮等优秀剧作家,以及康芷林、贾培之、张德成、周慕莲、杨素兰、阳友鹤、周企何、周裕祥、陈书舫等川剧名角,他们对川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以下重点介绍黄吉安、康芷林、贾培之三位杰出的川剧艺术家。

川剧的“莎士比亚”:黄吉安

黄吉安(1836—1924),生于安徽寿春(今寿县),后落籍四川成都。他一生共创作川剧剧本80余部、扬琴唱本20多部,书写了川剧艺术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将他的剧本、曲本统称为“黄本”。黄吉安亦以剧本多产高质而被誉为我国川剧艺术的“莎士比亚”。

黄吉安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遍学“四书五经”及大量的古典名著、曲词等。年轻时家道中落,黄吉安入军充当文书,随军四处迁移,这期间黄吉安广泛接触到社会的各阶层。后来黄吉安离开军队,先后在几地县衙做幕僚以维持生计,终因不肯依附长官欺压百姓,辞职迁居成都,开始创作剧本,直至1924年去世。

黄吉安的川剧创作,起源于扬琴唱本创作。当时成都扬琴艺人分为南北两派,分别以东华门、童子街一带为活动中心。北派艺人曲本陈旧,听众甚少,生活十分艰辛。黄吉安常听扬琴,平素也以拉扬琴自娱,对北派艺人十分同情,闲时便撰曲本赠给他们,居然吸引到越来越多的观众,黄吉安由此而在曲艺界渐有声望。后来,南派也效仿北派撰新曲本,两派竞争十分激烈,一时扬琴艺术成为成都一绝。黄吉安受此启发又尝试将扬琴曲本改编为川剧剧本,送给玩友社演出,成为当时玩友界比较流行的剧本。

黄吉安素来就喜爱看川剧,在任文书和幕僚期间又仔细钻研了宋元戏剧、词曲,对王实甫的《西厢记》研究最深。受其影响,“黄本”一般押韵到底,且常用仄韵,一些看似陈旧的词经黄吉安改编后在韵律上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黄吉安的剧本还非常贴近生活,常用简洁、凝练的生活口语将人物的性格极其鲜明地凸现出来,如:《春陵台》中的宋康王一句“不管你飞不飞要偕鸾凤,不管你乐不乐要配雌雄”,宋康王流氓般的口气凸现出其地痞式的脾性;《檄文诏》中,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常言道一肥遮百丑,谁个又不自尊”,寥寥几句便见出赵姬的伪善。

同时,黄吉安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最为动荡的时期,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黄吉安本人大半生飘零在外,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亲身体验到中国各种社会变革和列强入侵给中国带来的社会动荡,对封建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社会长期的混乱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感同身受。因此,他的创作大多有感而发,情感真挚而强烈,所创作的剧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1902年,周善培在川推行戏曲改良,特聘黄吉安到“戏曲改良所”专门整理和创作剧本,自此黄吉安的一些剧本陆续刊于报刊,流行于世。但他的川剧剧本和扬琴唱本一样,几乎毫无代价地全部送给了民间艺人,川剧团体“三庆会”几乎接受了他馈赠的大部分本子,有的剧目如《柴市节》一直是“三庆会”的重头戏。

黄吉安的剧作流传至今,仍深受川剧界的好评,他的一些重点剧目,至今仍在上演。人们将黄吉安的剧本进行整理、筛选,拣选出18个具有代表性的剧目,编为《黄吉安剧本选》并出版发行。

川剧“戏圣”:康芷林

康芷林(1870—1930),四川邛崃人。清末民初著名的川剧表演艺术家,擅长文、武各戏,艺名驰及中外。其精湛的艺术造诣和良好的艺德在川剧界广为人道,康芷林由此而有川剧“戏圣”之称。

康芷林出生于贫困之家,少年时就与兄弟一起进戏班谋生。康芷林为人沉默寡言,一味苦练演技,因此师傅们对他都喜爱有加,悉心教导。康芷林的技艺提升很快,12岁登台表演时便显示出在本行当上深厚的功底,到17岁时,他在川剧界已经名噪一时。

康芷林一生一直担任着各戏的主角,堪称文武双全。文戏以《情探》《评雪辨踪》《情天侠》《淫恶报》《酒楼晒衣》《扫华堂》《离燕哀》等最为拿手。其行腔、排字精彩非凡,眉眼表情也异常出色,有时蜿蜒曲折的拖腔未终,便紧接道白,缠绵悱恻的哀怨中陡然生出冷语逼人的词锋。这种怪味唱腔伴随着似明非明、似暗非暗的嗔怒表情,表演境界由此全出。在其他唱腔上,康芷林也能高低自如,刚柔相济。有如“幽咽泉流冰下难”的低音,也有“银瓶乍破水浆迸”的高音,而其间转换也圆润自然,毫无生涩之感。

在武戏上,康芷林熟练的脚尖功夫和翎子功夫更是会中一绝,令人赞不绝口。在《八阵图》一戏中,康芷林的翎子功夫无人能及,前旋后转,或圆或转,或双轴,或单绕,无不干净利落,其把握适度给人以“增一分太多,减一分太少”之感;他的脚尖功夫在《断桥》中表现得最为出色,许仙被小青追得将鞋子甩向空中,翻腾几周又稳稳套于脚尖,许仙跌撞片刻又继续绕道旋转……成都戏迷中因此流传有“曹黑蛮的天旋子地旋子,当不得康二蛮子的一尖子”的说法。

对于川剧脸谱,康芷林也表现出大胆的创新意识。康芷林出身贫寒,因而他的川剧表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在其面部绘妆上,他时而浓墨重写,时而色彩浅淡,时而铺张夸饰,时而朴素幽默……他大胆采用其他剧种的绘脸样式,使其脸谱更贴近现实生活,具有更强的表现力。

在康芷林看来,演戏即演人。为体察剧中人的文化背景及心理感受,康芷林多次有意出入剧中人出现的环境,竭力从心理上与戏中人相通,从而在“感”官上体察剧中人的内心世界,以便把戏“演”得更加传神。据说他为演《评雪辨踪》一戏,曾多次到雪中踏雪诵词,亲身体验雪中人的身心感受,从而摸索出一套独到的动作,使《评雪辨踪》一戏更为动人。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周善培推行戏曲改良,不仅对剧本进行了大量的整理工作,对戏曲演员也进行了考核。康芷林以其在技艺、文化修养、戏德上的绝对优势压倒同行,与太洪班台柱子李甲生一道被评为第一名。由此,康芷林的声名更高,渐有“戏圣”之称。

康芷林(中)与周慕莲(右)主演川剧《评雪辨踪》,摄于1926年

1912年,康芷林与杨素兰、萧楷臣、李甲生、唐广体、唐德彝等同仁,邀集云集成都的长乐、宴乐、宾乐等八个戏班的180多位艺人,成立了一个艺人自己组织、自行作主的川剧社团“三庆会”,康芷林被推为副会长,会长杨素兰病故后,康芷林继任会长。“三庆会”在康芷林、贾培之等人的主持下,对川剧的演出体系和演出艺术都进行了大胆的改良,“三庆会”由此进入了全盛时期,演员最多时达300人,成为近代川剧发展史上第一个著名的新型演出团体。

“天柱北辰”川剧泰斗:贾培之

贾培之(1882—1954),四川成都人。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20世纪20年代,薛志泽撰《蜀伶选粹》一书,贾培之名列首位,由此得“天柱北辰”的赞誉。

贾培之出身贫寒,早年以织锦为生,闲时以唱川剧玩友自娱,并悉心揣摩其他玩友的唱腔,技艺由此增进,在川剧玩友界名声渐起。后与川剧玩友名旦“浣花仙”长期合作,在川剧玩友组织的“进化社”(业余剧团)中表演,有“贾浣”之戏名。贾培之又拜丁少武、周辅臣等人为师,接受了川剧艺术的“正规”教育,艺术造诣益发升堂入室,以致一些戏迷在“三庆会”会演后,往往再去“进化社”欣赏“贾浣”的唱艺。康芷林、萧楷臣、唐广体等人组建“三庆会”后,多次邀请贾培之入会,贾培之被康芷林等人的诚意感动,于1927年加入“三庆会”。

贾培之成为职业艺人后,对艺术的追求更是精益求精。对于讲白、唱腔的每一个音韵、字节的安排,高低的接续、配合、转换,声腔的圆展、曲折等,贾培之都极为重视。他的唱段,铿锵处如洪钟雷鸣,震撼人心;迂缓处则如幽咽之水,似塞又畅,似畅却塞,扣人心扉,动人心弦;而他的悲壮之音最妙处如地泣山摧,于悲痛之中夹杂着绝望的痛苦,于苍凉之中寓有希望破灭后的狂愤……演戏即演人,能以一己之心体察人物心态而又自由出入乃演员最能耐之事,贾培之演戏不温不火,恰尽其妙。

当时唱片在中国刚刚兴起,上海百代公司就为他灌制唱片《马房放奎》《柴市节》《霸王别姬》《战万山》《挑袍》《九里山》《前帐会》《后帐会》《临江宴》《伍申路会》《檄文诏》《三尽忠》《进宫问病》《离燕哀》《阳河堂》等佳品。

贾培之(中)在川剧《柴市节》中饰演文天祥

贾培之除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外,也是我国川剧界早期剧社“三庆会”的重要主持者。1927年贾培之入会后不久,便被选为副会长,与“三庆会”会员一道进行口德、品德、戏德等方面的改革,积极倡导以会为家,废除“包银制”,反对台上会。贾培之身先士卒,带头执行。即使是他的能戏,贾培之也认真准备,提前化妆,进而酝酿。“三庆会”的改革能长期坚持下去,与贾培之在剧社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不无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贾培之继续主持改组后的“三庆剧社”且兼任大众剧院院长,之后又担任重庆市实验川剧院副院长、西南川剧院副院长等职。他以纯熟的艺术技艺又在现代剧上取得成功,在艺术上仍然大放异彩。他在对川剧本身的不断更新、吸纳新的艺术成分上所进行的大胆改革也显示出其大家风范。在他的川剧表演中,他吸取扬琴及地方艺人的音乐艺术手段融进川剧唱腔中,川剧由此增添了新的艺术生命力。 MqgRJTgNjhxdlNiSzCn0eqPtJ2Q5qAb0VIg34DTwCTfE7O5G8AL1O9xHLfkJcdf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