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明代“川戏”的特色

元灭宋之后,一直到明初,四川地区在经历了战乱和灾难之后再次安定了下来,这期间戏曲表演成了川人的一种精神慰籍,逐渐在巴蜀大地恢复。宋代的“川杂剧”,这个时期开始逐渐摆脱中原杂剧的一般程式,以地方特色为主,到后来更是演变成了名正言顺的“川戏”。

当时,四川地区的戏曲表演主要是二簧戏,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何为“二簧”?簧是乐器中发声的薄片,古时便有“管簧”之称,泛指乐器或音乐。“二簧”也作“二黄”,是戏曲声腔之一,用胡琴伴奏。“二簧”声腔一般较为沉着稳重、凝练严肃。二簧戏包括音乐、舞蹈、戏曲等许多艺术形式,在唱腔和表演上则有独特的特点,表演艺术注重唱、做两功,其中做功戏显得文雅朴实、细腻逼真,唱腔圆润委婉、丰富多彩。

对具有巴蜀地方特色的二簧戏,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称之为“川调”,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称之为“蜀言”。二簧戏后来得“川戏”之名,则来源于有“乐王”之称的明金陵指挥史陈铎,他是当时有名的戏曲家,被明代梨园乃至文士推为“乐府当朝第一人”。陈铎详细记载了四川地方戏的语言、唱腔、装饰、艺人等情况,他的记载成了研究四川地方戏的珍贵史料。

明代是多种戏曲声腔兴起的重要时期,江浙地区出现了昆山腔(昆腔)、余姚腔、海盐腔,江西出现了弋阳腔。昆腔和弋阳腔等外地声腔开始流入四川,经过本土化交融改造,成为川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还出现了表演川戏的戏班。此时的川戏还不能等同于后来的川剧,但它所呈现的艺术特性与宋元时的杂剧已经有很大不同了,演出形式以说唱为主,曲调流畅、节奏明快。这个时期的川戏不仅形成体系,还出川流传至江淮各地,尤其是通过陈铎的散曲以及他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对川戏较多的评价和介绍,“川戏”一名因而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明代川戏《钱塘梦》剧本

明代一些著名文人也涉猎其中,并对川戏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著名的就是状元郎杨升庵(杨慎),他在编写剧本、选择表演形式和丰富唱腔等方面,为川戏的兴起做出了贡献。王世贞在《艺苑卮言》里说杨慎“才情盖世,所著(戏曲)有《洞天元记》《陶情乐府》……杨本蜀人,故多川调,不甚谐南北本腔也”,说明杨慎所作曲调,是在当时的南曲和北曲中加上了具有地方色彩的“川调”。

杨慎还创作了杂剧作品集《太和记》,有24种剧本,皆是“以一折短剧写历史上一个人物故事,其人其事皆有所本”。《太和记》形式体制的独特性和开创性,在戏剧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值得注意之处不仅在于意义独特,更多的还是其形式,即在同一主题内将如此多的短剧汇集在一起,这对当时和后世的短剧创作均具有一定的影响”。这种“以许多折衍许多故事而合为一本”的戏剧编排形式,相对于“一折谱一事”的杂剧体制而言,是一种“更为前所未见”的杂剧新形式。 X4f579II39aq5JW3JzADALJNTfjR+PTkQzgGViZ37xMLlI9duOqdh9aB5dMW/kV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