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高度关注川酒发展。历届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川酒发展,并在不同时期结合实际作出部署,出台有关法规、政策,支持川酒作为重点产业提质增效,加快转型发展。
为了尽快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贫穷落后的面貌,全国上下都力图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尽最大努力把建设搞得快一点,以争取更多的主动,是当时全党全国人民的迫切愿望。
1950—1957年间,各行业亟待发展。1953年新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川酒也开始以恢复整顿企业、实施公私合营为主体,积极发展生产。白酒生产多用主粮,曾长期处于手工作坊式生产状况,酒坊式的苦苦支撑使得川酒保存了历史传承下来的根脉。1950年,四川省白酒总产量约5万吨,人均消费不足1公斤;产酒精3179吨,全部为动力酒精;其他酒类零星少量。无论是生产还是流通,或是销售,这些领域的数据都显示出当时川酒发展的掣肘。1951年,西南军政委员会财政部颁布了《西南区酒类专卖实施暂行办法》,实行“产销合一”的专卖体制,专卖机构统一管理白酒的生产、运输、销售、价格。私营白酒生产企业部分公私合营,部分由专卖局先后接收,组建了20多个地方国营酒厂。国家对酒类生产企业发放“生产许可证”,并控制原料,委托加工,由专卖公司统一收购;取缔私营酒类批发业务,由专卖公司统一批发。酒类产销全部纳入国家计划管理,按国家计划运行。195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成立后,川酒主产区的政府接收部分私营优势酿酒作坊,重新组建为地方国营酒厂,并分级设立酒类专卖局、糖酒公司,同政府工业主管部门分别实施酒类生产、流通、销售和技术管理。
1957年,四川省白酒总产量达到14万吨,比1950年增长近2倍,人均消费量达到1.88公斤,增长近1倍,并调出省外1万余吨。1958年,为响应“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号召,在强烈的“赶超”思想推动下,在“小、土、群、快”的大办工业潮中兴起大批小酒厂,国家工业管理部门也投资兴建了部分国营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的生产力短缺、物资匮乏,不管是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还是政府的公共物品,都靠国家统一分配。针对粮食紧缺、农村小酒厂盲目发展、私卖私酿严重、偷漏税普遍等情况,1963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酒类专卖管理工作的通知》,对酒类产销进行整顿。全国均形成酒类由轻工业管理部门管生产、商业主管部门管流通的格局,唯独四川一直实行产销合一体制,白酒专业生产企业统一归口商业主管。在计划经济时期,白酒企业的生产、销售、科研、教育培训等,统一由企业主管部门计划管理。1967年,国家全面实施凭票定量供应,酒类生产、销售全部按照国家计划运行。
传统工艺酿造(图为郎酒生产车间)童杨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四川在全国率先进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四川农业丰收,粮食开放,酿酒原料充足,白酒供应取消票证,敞开供应。
1979—1996年间,通过落实改革举措,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步伐加快,市场作用大大加强,全国呈现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蓬勃景象。川酒步入辉煌时期,并逐步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实际上,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四川就已开始探索改革国营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增强企业活力的办法。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川各地掀起全民大办酒厂高潮,酒类专卖名存实亡,基本上形成“谁投资办厂、谁主管”的格局。
1982年,四川组建了四川省食品工业协会,轻工业、商业、农业、粮食、供销等经济主管部门乃至乡镇、个体户等纷纷筹资兴办酒厂;1983年,四川省政府重新组建的四川省酒类专卖事业管理局与四川省糖酒公司合署办公。1985年,四川省政府下发了《四川省加强酒类产销管理的若干规定》,次年又下发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省酒类产销管理工作的补充规定》,实施“酒类产销许可证”制度,由商业管理部门统一核发许可证。1985年,全省白酒厂由1978年的200多家猛增至13502家,年产白酒达到101.8万吨,比1978年增长约4倍。同期,轻工业部在全国实施酒精企业生产许可证制度。1991年7月29日,经四川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四川省酒类管理条例》发布实施,规范了酒类的生产、运输、销售及国家名白酒、进口酒的系统管理。所有白酒生产企业由省专卖局核发许可证,白酒企业的行业管理进一步规范。直至2005年,全省白酒生产企事业单位仍归各自的主管部门管理,但都必须执行统一的行业管理规定和政策法规,以此促进行业的持续发展和健康竞争。
川酒长期依赖于传统工艺和传统管理,这使得川酒在质量控制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传统工艺虽然保证了川酒的独特风味,但在现代化生产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对品质的更高要求。直到20世纪80年代,川酒企业才开始进入主观强化质量管理进程。1978年,四川省在全国率先进行国有企业改革试点,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与此同时,四川省在工业系统普遍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重点企业首批进入省经委“全面质量管理培训班”,引入国际通行的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及体系。通过多形式、多类型的培训、理念推广、管理实施,以及全面质量管理达标、评比、评选“优秀QC(质量控制)小组”等活动促进川酒品质提升。通过强化质量管理,川酒企业能够更好地控制生产过程,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生态酿造
20世纪80年代后期,川酒企业逐步向规模化、现代化、着力提升生产水平的方向发展,创造了川酒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0世纪90年代的辉煌。1987年,全国酿酒工业增产节约工作会议确立了“四个转变”,即“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果露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及“优质、低度、多品种、低消耗”的方针,并开始在全国推广。在此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后期,五粮液等国家名酒企业再度投资合计1亿多元改造扩建,大幅提升生产能力和水平。其他一些骨干企业也相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扩建。此外,宜宾红楼梦酒厂、成都二峨酒厂、邛崃临邛酒业集团等乡镇企业和民营酒厂都得到了良好发展,有些酒厂产出的酒甚至盛极一时,风靡全国。同时,各级政府在清理整顿的基础上,又对优势企业给予减免税收、扩大利润留存、贴息贷款等扶持政策,改造扩建重点企业,促进其向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
市场推动下的企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规模经济出现,质量差、效益低、耗量高的小型酿酒生产企业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中小企业向大企业、大集团靠拢,劣势企业向优势企业靠拢。以“六朵金花”为龙头,把分散的中小酒厂组织起来,发挥川酒的整体力量,特别加快中档白酒的发展步伐,以满足市场需求,形成高中低档酒、瓶装酒、散装酒同时发展的格局。由此,四川省政府适时提出了实施“8+5”工程、“小巨人”计划等,并于1992年举办了首届巴蜀食品节。1995年举办了第二届巴蜀食品节,巴蜀食品节是整个川渝地区食品行业的盛会,参会的厂家有数百家之多。同时,四川省政府不断争取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在川举办,多次组织川酒发展战略研讨等,促使各名酒厂在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名酒产量的同时,推进相关产业,通过兼并、联合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大发展。这些举措为川酒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郎酒端午制曲
1994年,四川白酒总产量达到144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四川白酒营收牢牢占据中国白酒“领头羊”地位。酒类企业品牌意识越发强劲,通过着力改革机制、积极改进包装、开发新产品等措施,不断提高川酒竞争力,川酒矩阵更加鲜明。五粮液酒厂、泸州老窖曲酒厂、剑南春酒厂、全兴酒厂、郎酒厂、沱牌曲酒厂、蓝剑啤酒厂等9家酒企均被列入省政府“8+5”工程。它们在20世纪90年代均发展成为企业或集团,在四川食品界率先成为产量超万吨甚至10万吨、产值超亿元甚至10亿元、税利上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泸州老窖、沱牌、五粮液、全兴还率先上市。1995年,五粮液酒厂在第五十届国际统计学会会议上被评为“中国酒业大王”并受到表彰,彼时其在中国酿酒行业中拥有最大的规模和效益。同年,沱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被列入全国首批100家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企业;重庆啤酒集团、剑南春股份有限公司被列为省政府工业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80家试点企业之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白酒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中,四川白酒企业主动推动生产经营模式创新。一大批白酒企业在原有品牌的基础上,纷纷推出新品牌、新营销战略引领白酒企业从危机中成功突围。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五粮液集团在“五粮醇”买断经营模式的基础上,推出大批OEM(贴牌模式)产品,相继孕育出了“五粮春”“金六福”“浏阳河”“京酒”等强势品牌;泸州老窖推出“国窖1573”,树立了高端白酒的价格标杆;沱牌集团推出中高端品牌“舍得”,以舍得精神演绎中国文化,推动沱牌品牌及产品的全面升级;成都全兴集团推出“水井坊”高价位白酒,市场价位曾高达600元/瓶。
川酒在大兴改进包装、提高档次的同时,针对市场需求,从1994年开始兴起了“散酒出川”热潮。密集的散酒门店,构成了川酒消费的毛细血管网络。尤其是在多数三、四线城市和县域市场,散酒一直保持着扎实的消费基础和广泛的文化认同。四川散酒质量优良,为了扩大市场和降低成本,许多酒厂选择将散酒运往其他地方进行灌装和销售,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形成了散酒出川的局面。散酒为各地瓶装酒的基酒,进而又推动了其他省份白酒品牌的发展。散酒出川的年销量约70万吨,以邛崃、泸州、宜宾为最多,特别是邛崃销量最大,被称为全国“最大散酒基地”,川酒的优势更加突出。川酒随同食品工业,继续被列为全省支柱产业之一。
进入21世纪后,以白酒为主的酒业占全川食品工业大半壁江山,在四川省经济中的地位也十分显著。这一时期的川酒,发展呈现出从产业化向品质化转变的特点,逐渐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川酒品牌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悠久的酿酒历史、精湛的酿造工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始终位于“质”和“值”的高端。随着需求端的消费升级,人们越发注重生活品位,关注健康,少喝酒,喝好酒,同时还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川酒行业进入品质化时期。川酒得到了长足发展,品种逐步增多,企业规模逐步扩大,生产技术及设备水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值不断提升,已逐步形成工业化的行业体系,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2003—2012年,被称为中国白酒的黄金十年。在这10年里,中国白酒产业量价齐升,飞速发展。以五粮液、“国窖1573”和水井坊为代表的川派浓香型白酒,成为引领“黄金十年”的第一批中流砥柱。此时,浓香型白酒已经占领了70%的市场份额。浓香型白酒对整个白酒市场的扩大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白酒消费的主流。同时,依托四川盆地天然的酿造优势,川酒也在积极进军酱香、清香型白酒领域。
古法酿造川酒的播撒酒曲种香工艺(图为乐山市犍为县彭大龙老酒坊)张华摄
2011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其中重点指出:支持企业通过收购、控股、并购、重组、强强联合,形成集团化、规模化的大型酿酒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力。大力推动酿酒产业集群建设,积极建立酿酒生产园区,鼓励和规范酿酒产业特色区域的发展。从这一年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始主导在全国各地整合区域白酒品牌,为后续的行业整合埋下了伏笔。这些都为川酒产区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是产区形成名酒带动效应;二是产区集聚效应形成更具优势的产业链资源匹配;三是产区可享受政府的政策利好。
2012年,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整合川酒资源,带动川酒国际化,为川酒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12年5月,由四川省经信委牵头、“六朵金花”名酒企业共同发起的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协会正式成立,着力打造区域品牌并开展一系列活动。该协会致力于有效挖掘川酒历史文化资源,同时发挥川酒与四川其他优势产业的协同优势,将“喝川酒、吃川菜、品川茶”作为整体品牌标签,利用古装影视作品、抖音新媒体平台等进行大力输出,推向世界。
自2012年起,外部环境的变化给白酒业带来新的挑战。此外,多香型共同发展已经成为大势。为应对挑战,在政府规划引领、政策支持下,在行业变革和市场变化中,川酒仍然展现出进取者的姿态,凭借在浓香型白酒领域的深厚底蕴,经过数十年市场激烈竞争依然保持了优势地位,在营收占比、产区推广、企业梯队成熟度、品牌声量、人才培养、科研等方面遥遥领先。川酒营收增长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稳居全国第一。
2015年,四川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白酒产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7年,启动“川酒”品牌提升计划。2017年,中国酒业协会评选出“世界十大烈酒产区”,贵州遵义、四川宜宾、四川泸州、江苏宿迁、山西吕梁和安徽亳州等6个中国产区上榜。此后,中国酒业协会又评选出包括四川邛崃在内的一系列“世界美酒特色产区”。2021年,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推动四川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持续提升川酒品牌影响力,着力打造“川酒大产区”品牌,巩固浓香型产区品牌优势地位,做强赤水河酱香产区品牌,产区体系进一步成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将“浓酱双优”写入“十四五”规划,提出要依托长江上游优质浓香白酒核心区和赤水河流域酱香酒谷,巩固浓香型白酒的优势地位,稳步提升酱香型白酒产能。
2019年,四川省食品饮料产业营收迈上8000亿元台阶;2020年,冲破9000亿元大关;推动食品饮料“万亿长跑”,最终在2021年成功向万亿“撞线”,并实现突破。食品饮料产业的发展是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擦亮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的强劲动力之一。产业链的不断延展,不断呈现出崭新的趋势和方向,带动了川酒的文旅发展。比如,五粮液酒之源广场、“国窖1573”广场、剑南老街、天益老号博物馆、沱牌舍得生态酿酒工业园、水井坊博物馆、龙洄酒庄、泸州花田酒地、有机红高粱基地等建设项目,成为当地文化旅游、参观休闲、品酒聚会的名片,吸引了国内国际消费者参观体验。在海外举办的“品味中国”“四川文化周”等品牌推介活动,在重要国际窗口展示出白酒文化魅力,提升了川酒国际影响力,标志着企业品牌建设带动当地文化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此外,每年春季在成都举办的糖酒盛会、永久落户泸州的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在宜宾举行的中国国际名酒博览会成为国家级白酒专业展会三大平台,代表着四川白酒产业发展、酒文化提升区域品牌建设达到了新高度。
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川酒在产量和营收上展现了其不可撼动的地位。即便在行业产量起伏波动、逐年下降的大背景下,川酒的产量和销售收入依然呈现出稳健的上升态势。根据四川省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四川省规模以上企业白酒产量为348.1万千升,较2012年(295.2万千升)增长约18%。在产区建设方面,川酒独树一帜,拥有宜宾、泸州两大千亿级产区,以及成都(邛崃)、德阳(绵竹)、川东北等各具特色的产区,形成了多样化且实力雄厚的产业格局。在品牌塑造上,川酒更是成绩斐然,“六朵金花”(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郎酒、舍得、水井坊)和“十朵小金花”等知名品牌在全国白酒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品牌通过长时间的市场积累,形成了鲜明的品牌形象和深厚的消费者情感联系,成为川酒的战略优势。
2022年,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由此,以川酒产业等为代表的四川特色优势产业迈入了全新发展阶段。为此,四川出台《全省白酒优势产区创新升级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提出充分发挥在优质白酒、品质基酒等领域的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建设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
2023年6月,四川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进一步提出,着力建设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巩固提升川酒品质和美誉度,提高全球市场份额。川酒各大产区充分聚焦品质资源保护和开发的科技创新、体系创新,鼓励酒旅融合等消费文化升级创新,推动产业协同关系不断升级,向集群规模化、品牌化、高值化快速演进。同时,政策还引导、支持、鼓励白酒企业间加强合作,提升“川酒”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如今,以“六朵金花”名酒和川酒集团推出的国酿系列酒为引领,四川白酒的产量、营收以及品质均位居行业前列。根据中国酒业协会及四川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白酒行业实现总产量629万千升,其中四川规模以上企业白酒产量为174.1万千升,占全国白酒产量的27.7%,这充分展示出川酒的竞争力。2023年,四川白酒制造业营收同比增长9.1%,规模居全国第一;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8.7%,规模居全国第二,显示出川酒产业的整体实力和未来发展潜力。
进入2024年,中国白酒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头部企业的销售占比依然处于增长势态,优势产区、头部企业和名优品牌正在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同时,企业间的分化趋势也将进一步持续,具有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的白酒企业会有更多发展机遇。如今,“坚持品质优先,做强川酒质量根基”的理念被四川各酒企放在了首位。面对市场竞争白热化、国际化发展缓慢、产能结构性过剩等普遍问题,川酒作出“抱团发展”的长期战略决策。随着川酒产区及酒企抱团发展的深入,川酒逐渐走向国际,酒企将更加积极、沉浸地探索国际化道路。2023年,川酒高举“川酒全球行”的旗号,以产区形式出征海外。
2024年,在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起草的《着力打造“川酒”品牌 推动川酒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征求意见稿)》的指引下,未来川酒将如何发展,重点任务有哪些,都有了清晰的规划。该方案明确,打造“川酒”品牌将从品质基础、品牌价值、创新能力、融合发展等方面推进。在品质基础全面夯实方面,健全完备标准体系,形成一批领先国内、接轨国际的“四川标准”;纯粮固态酿造技艺守正创新,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更加完善,酿酒专用粮种植规模和水平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优质品率不断提升。在品牌价值显著提升方面,“川酒”品牌文化内涵日益彰显;龙头企业品牌优势地位不断巩固;原酒品牌化转化成效明显,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名优白酒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及制度建立取得突出成效。在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方面,攻克一批白酒酿造关键核心技术,搭建一批产学研联动的创新平台,形成一批新工艺和生产规程以提升出酒率、节粮率;开发一批引领消费升级的新产品,打造一批白酒消费新场景;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水平领先全国。在融合发展不断深化方面,“川酒+”传统文化、川菜、川茶等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酒旅融合精品旅游线路;包装包材、酿酒设备、会展金融等产业链配套能力不断提升;绿色酿造水平全国领先。
如何完成这一系列发展目标?需要从坚持品质优先、强化特色优势、坚持科技赋能、促进产业融合、加速出海进程、强化龙头培育六个方面着手。
坚持品质优先,做强“川酒”质量根基,需优化完善川酒标准体系,推动酿酒设备更新,实施全生命周期生产管理。其中,着重加强川酒标准体系制定研究,支持重点企业参与制定并加快推出符合国际质量认证体系、食品安全体系、环境保护体系的白酒国际标准。
强化特色优势,提升“川酒”品牌价值,需深挖“川酒”文化内涵,培育推广“川酒”整体品牌,加强川酒知识产权保护。比如,在全国主流媒体开展“川酒”品牌宣传,举办“川酒日”品牌活动,举办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泸州)、中国国际名酒博览会(宜宾)、四川国际美酒博览会(德阳)等专场博览会。加大酒史、酒器、酒礼、诗酒等领域文化研究,创作川酒标识、宣传片、宣传册、主题曲、诗歌集等,形成川酒品牌文化表达体系。加强古窖池群、酿酒作坊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
坚持科技赋能,提高“川酒”创新能力则需加快关键技术研究应用,实施酒类产品创新,加快数智赋能。支持企业细分目标市场,围绕年轻化、潮饮化、国际化、健康化等消费需求,创新酒体设计、包装设计,推出创新酒品。围绕白酒旅游精品线路、四川中国白酒博物馆等,开发一批酒旅文创周边产品。运用云计算、工业机器人等新技术,改造酿造生产、灌装包装、仓储物流、质量管控等环节,打造智能酿造优秀场景、示范工厂。
促进产业融合,推进“川酒+”协同发展,具体做法是推动酒旅融合发展,高水平建设四川中国白酒博物馆。营造“品四川美酒,览四川美景”的旅游氛围,打造“川酒行”精品旅游线路,支持名优酒企依托现有园区及产区基础打造工业旅游基地、特色酒庄等旅游景点,带动酒旅消费。推动绿色酿造和推进渠道融合建设,瞄准餐饮名店、休闲场所等消费场景,打造“川酒+”川菜、川茶及“川酒+娱乐”“川酒+市场”融合系列品牌。
加速出海进程,开拓“川酒”国际市场,需出台促进川酒出口的工作方案和川酒海外推广规划。以降低企业物流、推广、流通等环节成本为核心,进一步优化白酒出口营商环境。积极组织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和产销对接,加强白酒产销政策、流通规则、市场信息等宣传推广及培训,支持企业针对目标市场进一步改进推广渠道、品牌营销、销售体系、价格机制等。发布国际市场拓展支持展会活动目录,支持企业参加“川酒全球行”“川行天下”系列活动。
强化龙头培育,增强“川酒”核心引领,需持续巩固龙头企业优势。聚焦宜宾、泸州、德阳、遂宁、成都等优势产区,推动“六朵金花”等名优酒企做大做强,加快成长为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龙头企业。加快品牌企业培育,着力培育产业链配套企业。支持原酒平台企业加大对优质中小酒企、优质窖池的资源整合,支持原酒企业向品牌转化,开发自主品牌及产品。
川酒的品牌建设将继续高位求进,擦亮“金字招牌”。政府引导,企业合力,政府与行业层面共同推进的“品牌川酒”提升行动正在火热开展。除“六朵金花”,“十朵小金花”“四川省原酒生产企业20强”也纷纷发力,开掘新发展赛道,开启自身品牌提升之路。川酒品牌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同样也有坚实的现实支撑,目前已形成集群品牌、产区品牌、园区品牌、企业品牌、活动品牌等一系列川酒品牌。
在集群品牌方面,全省正加快打造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原粮种植、白酒制造、包装包材、白酒灌装、基酒生产及存储、白酒产业物流商贸、白酒产业会展金融、工业旅游展示等全产业链条完整,规划科学,优势明显。在产区品牌方面,有“中国酒都(宜宾)”“中国酒城(泸州)”“中国白酒原酒之乡(邛崃)”“酒乡(绵竹)”“中国酱酒之乡(古蔺)”“中国白酒之乡(射洪)”等全国知名优势产区;世界十大烈酒产区中,泸州、宜宾榜上有名。在园区品牌方面,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五粮液产业园区、绵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四川古蔺经济开发区、四川沱牌绿色生态食品产业园、四川南溪经济开发区九龙食品园区等6个四川省优质白酒产业园区优势互补。在企业品牌方面,“六朵金花”享誉全球,丰谷、叙府等“十朵小金花”稳居全国区域市场,还有大批为国内名酒企业提供优质原酒的中小型白酒生产企业。在活动品牌方面,“川酒全国行”“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名酒博览会”“四川国际美酒博览会”等活动品牌优势明显。
品牌建设无止境,从品质化向品牌化转变的过程,必将为“川酒甲天下”注入新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