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失控的有轨电车

道德机器游戏是有轨电车难题的一个变形,后者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它从道德哲学进入心理学,又进入流行文化,出现在《纽约客》漫画、政治讽刺文学、社交媒体图片、电视节目、电影和电子游戏上。虽然它有一部分吸引力似乎源于奇特的病态玩笑,但是它也与在医学诊疗分类和军事环境中出现的一些现实困境非常类似。人们必须在糟糕的选项之间迅速做出残酷的选择。

菲利帕·富特(Philippa Foot)和朱迪斯·贾维斯·汤姆逊(Judith Jarvis Thomson)两位哲学家用有轨电车难题来澄清人们关于责任和伤害的直觉。 为了让事情变得清晰,该思想实验完全是人为设计的。在最基础的版本中,它要求人们想象一个情形:你看到一列失控的有轨电车冲向五个人。没有时间来提醒这五个人,也没有办法刹车。问题来源于随后的两种情形。在第一种情形中,你可以拉闸,将电车转到另一条轨道上行驶,只会撞死其上的一个人。在第二种情形中,你可以把一个大个子推到电车前方,他的体格足以拦下电车,但是,他会因此而丧命。

在两种情形中,客观结果都是一样的:为了救五个人,只好牺牲一个人。随后的功利主义计算似乎是毫无争议的。就让那个大个子去死吧。根据你所面对的情况,你应该拉闸或者推倒那个大个子,而不是让电车继续撞向五个人。无论哪一种方法都没有区别,因为两种情况的结果都是五个人活下来。

然而,当研究者在普通人(在实践中,通常指大学生或者发达的、工业化的世界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居民,即所谓的WEIRD人群)身上实验电车难题时,结果证明功利主义的计算是错误的。似乎大多数接受第一个选项的参与者都对第二个选项感到不满。他们选择拉闸,而不是把大个子推上去。(想想在无人驾驶汽车的难题中,如果要撞上一个行人或者伤害乘客,许多玩家会让车继续行驶,而不是采取干预措施。)这一点之所以让人困惑,是因为人们对两种有同样后果的选择的反应有明显不同。肯定有某种其他的东西利益攸关。

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变得异常复杂。但是,就我们的目的而言,这些反应的重要区别在于,你究竟是从第一人称视角还是从第三人称视角来看待这一情形。从第三人称视角来看,让电车转向或者推人上去,在数学上是相等的。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但是,想象自己做某事,意味着采取第一人称立场。你会问:“如果是我做这件事,将会怎么样?”你肯定会看到,自己把某人推向死亡。这就引出了你和他的 关系 。推人者和被推的人,以及不久将发生的,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

即使从第三人称视角来看,至少在大多数西方法律和道德思想中,推人似乎也是错的。这与我们认识人类的方式有关。当你推人时,你是为了让电车停下来。因为身边没有巨石,所以,你用他人的身体来救其他人。但是,当你拉闸时,情况就不同了。在这一情形中,让电车改换轨道,是为了拯救生命。即使大个子不在轨道上,其他人也会被救。你没有把某人变成一个临时的刹车装置。有个人正好在另一条轨道上,这完全是他运气不好。尽管我们不应该漠视这个人的死亡,但是,在这一情形中,电车挡在我和受害者之间。

在这场辩论发生的西方传统中,道德哲学家们往往认为,不应该把人看作工具。这也是为什么医生不能杀死病人,然后捐献其器官,即使这意味着可拯救更多的病人(我们将在下一章谈到这个问题的现实案例)。康德说得非常清楚:人不应该成为实现某一目的的手段。作为道德主体,人自身就是目的。这使道德成为人的定义中的一部分。 9eJcTCw+pJdwrglLBuhjUdLLTaoZI1SD3kRV5L3BxXehVfKsM3zfBoIhpsupaF7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