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正快速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高达15.4%,我国已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国家将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当作国家重大战略。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一项国家重大战略,也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特别是和每一个年轻人紧密相连,其影响会伴随我们终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1990年,我国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6.4岁,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0.5岁。到了2020年,我国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到73.6岁,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到79岁。现在,我们走在大街上、小区里,经常能遇见80多岁、精神矍铄的老者,他们能自己买菜做饭、独立生活,而且充满活力。
长寿是一种莫大的祝福。中国人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孝敬老人是自古就有的意识和观念。这也意味着,当父母逐渐变老,我们做子女的就需要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
赡养老人会带来不小的财务压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保健费用。年纪的缘故,父母身体里各种营养元素都在流失。他们需要补充必要的保健品,比如有助于心血管健康的鱼油、防止骨质疏松的钙片等。此外,定期的深度体检、肿瘤筛查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护理费用。当老人因身体的问题,不方便买菜做饭,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时,就需要有人长期陪护照顾。一般来说,护理老人通常由子女来承担。人们常说“养儿防老”,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带;父母老了,就由子女来照料。但子女如果还有工作,往往就需要聘请保姆来帮忙照顾,或是将父母送到专业的养老中心。这些都是不小的开支。
第三,医疗费用。这是赡养老人所需开支的“大头”。随着年龄的增长,细胞的老化更有可能引发重大恶性疾病。尽管很多治疗都有医保报销,但在实际看病过程中,个人承担的费用依然是非常多的。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医保报销的比例有限,大多只能报60%~70%,剩余的30%~40%依然要自己来负担。比如,治疗癌症的开销通常是30万元,这就意味着自己还得出10万元左右。
2.医疗升级也会带来更多的费用。在一些大城市的知名医院,患者很多,挂号通常比较困难,做CT等检查也要排好几个星期。但当病情紧急、治疗不能再拖延时,为了让老人能及时得到治疗,子女就不得不挂特需号或住国际医疗部。这些费用都是不能报销的,需要完全自费。
3.特效药的价格昂贵。许多大病、罕见病的特效药并不在医保报销范围之内,而很多老人也过了商业医疗保险的投保年龄,不能购买相应的保险去报销这些特效药的费用,只能自费。
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已经接近2亿。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到2035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将增长到3.5亿,并在2050年接近4.5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37%。这也意味着,到2050年,我国每3个人里,就有一位是达到或超过65岁的老人。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大幅增长,人们对保健、护理、医疗的需求也会增长。再加上通货膨胀的影响,可以预见的是,赡养老人的费用将在未来30年里大幅增加。
然而,如今的80后、90后,甚至0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这意味着尽管赡养父母的财务支出将来会大幅增长,但承担赡养义务的子女却只有一位。落在当代年轻人肩上的赡养责任之重可想而知。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们个人退休养老所需的资金储备也不断上升。当下,我们的父辈依然是通过国家建立的社保体系养老金,支撑老后生活。在这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工作的人通过缴纳五险一金,为这个社保体系提供资金,用于支付老年人的养老金。我国现在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口占比是15%左右,按当前的人口结构,对应每位老年人的养老支出,差不多有5位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在提供支持。
老年人口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退休,但是劳动人口却在逐步减少。预计到2050年,支持每位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所对应的劳动年龄人口只有1.5位,比现在下降了超过70%!
未来,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将直接影响社保体系对个人养老金的支持力度。可以确定的是,当代年轻人需要更多地通过个人财富的积累去应对退休之后的各项开支。所以你现在就需要制订财富管理计划,为退休养老做财务准备。
随着寿命的延长,我们的财务负担也越来越重。在漫长的岁月中,相比父辈,我们需要在有限的职业生涯中,为更长的退休养老生涯做更充足的财务准备,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人口老龄化的浪潮下,当代年轻人只有尽早开始理财,让财富的雪球早一点滚起来,才能为今后做更加充足的财务准备,让自己在面对赡养的重担和自身的养老时,能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