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言

治理这一术语译自英文governance。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治理逐渐形成将专业性和公共性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良善潮流,而且我国也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因此,许多文献和文件,口语和口号,都遍布着治理这一词语。

不过,如果对滥用这一词语尚可一笑置之,那么若对治理体系和治理制度缺乏正确的理解,尤其是对治理的底层逻辑及其背后的人类文明形成错误的认知,则可能恰恰走向治理的反面,导致灾难性的结果。

因此,需要对治理的本质、治理的机制、治理的构造、治理的背景、治理的目的,乃至治理的困窘和前景等,进行基础性的梳理和分析。也就是说,剖析和研究治理的性质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因为当专业人员以及普通读者在学习和接触有关治理的书籍资料时,如果总是被董事会、理事会以及股东会、监事会如何设立,管理层与董事会或理事会如何分工,以及董事、理事如何尽职尽责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小股东权利如何得到保护,关联交易如何得到规范等内容所牵引和框定,那么他对治理的理解很可能过于狭隘,并且对治理的追求最终将陷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境地。

出于这样的考虑,本书首先探寻治理的本质。通过梳理有关现代治理发端和发展的重要文献,解析不同国家体制、不同公司法域的治理框架和治理规则的异同,探索治理的演变轨迹以及治理的历史源流,由此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治理绝不是汉语中的统治加管理,也不是控制、掌握、规范的时髦近义词或柔性替代语。治理的本质,就是行权和共治,即远离控制权的人们积极行使权利,各类代理人分权共治。治理的技术方式,不仅包括开辟参与通道、强化制衡措施、提高运作透明度和信息真实性、诉诸法治和问责、增强激励相容机制等,还涉及必要的发声、控诉、反抗。

对治理的本质有了清醒的认识,就容易理解治理体系、治理制度。要将那些愿意顺应委托人诉求,并且有能有德又有积极性的合适人物选拔到掌握及行使控制权的岗位,使他们推进事业发展、增进委托人福祉、维护和提升弱势人群的正当权益,其实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甚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们需认识到,共治、制衡、问责等,往往伴随着掣肘和制约、扯皮与迟疑、分歧与冲突,因此会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传统秩序构成挑战,尽管传统的统治加管理也时常爆发重大的秩序危机。

但无论如何,一旦开启迈向现代社会的程序,治理的构建便很难阻遏、很难回避。因此,我们需要顺应治理的本质,推进必要的改革,努力建设治理的基础性机制,扎实构筑治理的技术性手段,以提高治理的能效、实现治理的秩序。这些工作,既包括鼓励人们的参与能动性、优化投票和诉讼程序,又包括真正确立分权制衡框架、科学设计选人用人制度和合理使用激励约束方法,以及强化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透明度和公信力等。本书分别对这些议题进行专门分析,并得出了一些结论。

在我国,治理面临着独特的问题、包含着独特的议程,即我国治理体系的构建和改善与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市场经济的确立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对许多人来说,市场不过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因此市场化改革就是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或决定性作用。本书从多方面揭示,市场更是一种治理机制。不但市场经济源自普通人的一些最基本的自由权利,以及基于这些权利的机会开放秩序;而且,市场经济得以确立和发展,需要以平等为基础,需要合约精神和诚信文化,需要承认个体的经济利益和财产权利,需要对掌握控制权的人物进行分权制衡。本书警告,如果试图撇开现代治理而拥抱市场机制,最终得到的不过是“镜中之花”的市场经济。在我国,治理构建也与国有企业改革密切相关。一方面,国企的治理结构映射着公共领域的治理结构;另一方面,在企业国际化经营、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中,这种映射又会成为国际经贸协定谈判的重要内容,从而增加事情的复杂性。如何应对这种复杂局面,将影响我国改革发展的总体进程。此外,我国的治理改革如今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式主义顽疾的困扰,本书通过分析治理中的纵向关系和委托代理博弈,剖析了形式主义的本质和根源,揭示了以各种文件和运动来整治形式主义但事与愿违的内在必然性。

我们还必须意识到,数智化浪潮的到来对治理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信息的利用无疑是治理得以实现的基础之一。数智化一方面使信息成本呈几何级数下降,从而有利于治理的实施;另一方面,信息泡沫的堆积、信息扭曲的扩散又会伤害良好治理,而且算法程序和人工智能会显著改变传统的权责利结构和行为方式。此外,对数智化本身的构成要素,譬如数据、算法、智能决策等,应该构建怎样的治理,也面临诸多挑战。本书就这一崭新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这一领域的前沿问题,譬如信息规则、数据权责、人工智能治理等,提出了见解和建议。当然,数智化只是治理面临的诸多当代挑战之一。实际上,在一个更具开放度、透明度的时代,在一个权利意识和平等意识日益高涨的时代,如何增强治理的韧性与进步性,并使之与治理的能效、治理的秩序相融合,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不过,治理的构建以及发挥作用,最终还是依赖于各类参与者的责任感、能动性,以及社会理性。因此,人的善良、乐观、积极、奉献,永远是最后的凭借和防线。 HR4qgLPSpoV2mU1Sj3/fc91cnOtMN/GryNcp7FaWUYsRR523ult7PqmKHK/FwgD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