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医派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三大贡献:温病学说、络病理论和养胃阴治则。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是研究络病发病特点、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辨证论治、治疗原则及治法方药的应用理论。络病是各种致病因素损伤络脉引起的病理变化,是广泛存在于多种难治性疾病中的病理状态,其内涵是指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不同致病因素伤及络脉导致的络脉功能障碍及结构损伤的自身病变,外延同时包括络脉病变的致病因素及络脉病变引起的继发性脏腑组织病理改变。“络病证治”的建立对提高现代多种难治性疾病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学认为络病是指络脉功能和(或)结构异常的一种病变。这一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对一些疑难病症通过络病理论指导,在临床上往往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并逐渐将之归纳总结为络病证治理论。特别是至清代,叶天士为代表的吴门医派,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络病学说完善为较为全面的络病体系,并记载于《临证指南医案》。姜宏将《临证指南医案》视为工具书。络病体系的形成在慢性疑难杂症的诊疗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络者,络脉也,是由经脉主干支横别出,逐级细化,遍布全身。络脉具有渗濡灌注的生理功能和气血运行缓慢的生理特点,这一生理特点使得络脉最易感受外来邪气,进而引起络脉的渗濡灌注功能失常、调控气血运行的功能紊乱,造成络脉痹阻,形成络病,即西医学的泛血管病变、微循环障碍。颈腰痛病情复杂,与络病机制有密切关系。
姜宏长期致力于颈椎病、腰腿痛的中医药保守治疗研究,是国内最早将络病理论用于促进突出椎间盘重吸收临床的学者。根据 30 多年对颈椎病、腰腿痛的中医药保守治疗临床经验,他认为气血失和为本病病理因素,“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聚沫为痛”“络虚则痛”为本病的病机,“瘀血”“痰饮”“水湿”“气虚”为本病的辨证要点,认为瘀血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跌扑或挫闪等致筋骨损伤,瘀血阻滞于局部,血运不畅,不通则痛;另一方面,年老体弱,肾精亏损,气血不足,血行无力,腰府失于濡养,不荣则痛。病程日久则痰饮随瘀血而生,聚于腰府,加之病久脾虚运化功能失常,无以化痰,且水湿内生,湿性重着黏滞,易趋于下肢,出现腰部重浊疼痛,及下肢麻木、行走不利等不适之症,湿邪阻滞气血运行又进一步导致瘀血形成。故瘀血、痰饮、水湿三邪相互影响,互相胶着,使得病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此外,吴门医派络病理论认为,津停则为痰,血滞则成瘀,津血同源,痰瘀互结,络脉作为津血交换场所,痰湿、瘀血一旦成为病理产物,则会使络脉受阻,致本病迁延不愈。这也符合现代研究纤维环、后纵韧带破裂,突出髓核压迫神经根,可使神经根静脉受阻,导致神经根水肿,引发炎症,从而引起疼痛等病症。中医治病重在辨证论治,即使病情复杂,症状变化,医者所取角度不同,只要辨证得当,应法施治,均可取得良效。虽然临床上颈腰痛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病理转归或许有所不同,但“络以通为用”的理念贯穿本病治疗的始终,其关键在于恢复络脉“行气血”“络以通为用”的生理功能。消髓化核汤通过调达络脉中的气血运行,从而发挥滋润濡养、灌注作用,促进突出髓核组织重吸收,也是现代运用络病理论指导颈腰椎退行性病变治疗的新诠释。中医理论历史源远流长,正如叶天士说:“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在中医临床中,医者遇到久病难治者,思其络脉病变,从络论治,尚为一条可行之法。姜宏临床上对颈腰痛的患者,不仅用平扫磁共振,还注重运用增强磁共振、肌电图检查,来观察神经功能变化,旨在针对靶点(椎间盘突出)和围靶点(症状、体征)治疗,从而进行精确诊断和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属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瘀、湿、痰互结,入络不通,不通则痛,不荣则木,络虚则痛,相当于椎管内微循环障碍、微环境改变、泛血管病变、淋巴系统回流受阻。加强络病学说的研究,深入挖掘络病学说的内涵,通过络病学说阐述颈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医机制,对深入研究颈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病机演变规律,把握预后和转归,指导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