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宏临床治疗颈腰痛注重查体,善于发现疼痛部位循经所到之处,寻找椎旁放射性压痛点,注重对治疗前后患者直腿抬高试验角度变化的观察及下肢感觉肌力反射等表现的检查。临床诊断不仅用磁共振平扫,还注重依据磁共振增强扫描寻找病理靶点,以求围靶点治疗疾病,同时善于利用磁共振增强扫描与肌电图相结合,关注神经功能的变化,诊断注意查体与影像学表现是否一致,通过症状、体征和影像合参,以提高突出椎间盘责任节段的诊断率,降低误诊率。
磁共振增强扫描能够通过提取图像中的海量信息,挖掘高级、深层次特征。这些深层次特征能为脊柱疾病诊断提供巨大价值,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治疗效果及预后等 [1, 2] 。磁共振增强扫描应用于脊柱疾病,比常规核磁共振能更加准确地鉴别诊断获取脊柱病的血供情况 [3 ,4] 。磁共振增强扫描检查显示椎间盘突出组织周围出现环形强化信号,而中间的突出部分无强化,类似于牛眼睛,故称之为“牛眼征”。当在磁共振增强扫描上出现这种特征时,可以预测发生重吸收的可能性较大,治疗方案可首选非手术治疗;临床中姜宏对于巨大/游离型的椎间盘突出,均进行磁共振增强扫描检查,当磁共振增强扫描显示牛眼征阳性时,在没有进行性的肌力下降及马尾神经损伤症状的情况下,进行中医药治疗 3个月到半年,以此观察患者症状的改善和椎间盘突出物的变化。Kawaji等 [5] 通过磁共振增强扫描观察巨大型椎间盘突出患者在症状初发期和缓解期影像学表现的差异,发现存在突出物边缘环形强化的保守治疗患者,大多发生了重吸收。为此,姜宏认为磁共振增强扫描检查可作为中医药治疗巨大型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的有效预测手段 [6] 。
磁共振增强扫描显示的周围强化可能与椎间盘突出物血管化及炎性肉芽组织形成有关 [7] ,在脱出的椎间盘组织中肉芽组织和新生血管占比较高 [8] 。在巨大型椎间盘突出中,椎间盘突出物突破后纵韧带进入椎管,与硬膜外腔的血运接触,会被人体视为异物而产生免疫吞噬反应,同时突出组织周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显著增加,诱导新生血管长入 [9] ,从而使得磁共振增强扫描上出现环形强化信号。在退变的椎间盘髓核内部存在少量血管浸润现象,当纤维环破裂后,原本与血循环不相通的椎间盘髓核接触血运,血管从外围血循环中逐步新生,长入突出髓核内部 [10,11] 。当椎间盘突出组织的脱出程度越大,突出物接触血循环的面积也越大,长入突出髓核的新生血管含量就越高,经一系列理化反应,其发生重吸收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临床症状缓解的概率也越高 [12] 。Splendiani等 [13] 在 64 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磁共振增强扫描检查中,发现其中 25 名患者存在牛眼征阳性现象,并对这些患者采取非手术治疗方案和长期的临床随访。复查磁共振增强扫描结果显示,这 25 名患者中的 23 人出现了重吸收现象,重吸收发生率高达 92%,作者由此认为牛眼征阳性高度预示重吸收的发生。对于牛眼征阳性患者,磁共振增强扫描显示突出物边缘大量的炎性反应,这使得患者在急性期由于周围炎性反应较重,往往疼痛剧烈 [14] ,然而这些突出物周围的炎性反应可能正是椎间盘重吸收的关键因素 [15] 。所以在临床上,对于疼痛程度较轻或者能耐受疼痛的患者,建议不使用或尽量减少消炎镇痛药物的使用。临床治疗中对每个病例均应客观分析,努力做到症状与影像学结合,共同寻求最佳治疗方案,如能用非手术治疗的方法解决患者的疾患,则无需手术干预。
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疗,不可“唯手术”,不可“唯影像”,特别是对MRI的解读,更要仔细谨慎,既要看病,更要看人。否则易导致误诊、误治。对各种手术治疗而论,必须权衡其益处和风险,从而做出合理的治疗。
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革新,神经电生理技术已经较为广泛地运用于颈腰痛诊治的方方面面,将神经电生理技术结合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影像学表现共同诊断,可减少漏诊、误诊或误治。姜宏在临床诊治颈腰痛疾病过程中,利用肌电图进行辅助诊断。肌电图是一种神经电生理技术,可以通过对患者四肢神经传导速度和关键肌的电活动变化对比,明确神经根受压节段,肌电图还可以通过异常的肌肉变化来反映神经根损害的部位,并动态了解病情进展,确定神经功能状态。损害的部位和范围有更高的准确性,弥补了影像学诊断的不足。在颈腰痛的诊断方面,椎旁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股四头肌、胫前肌、腓肠肌及其对应的神经的异常肌电图在提示突出部位及其神经根受压位置方面有明显优势。姜宏临床善于用肌电图及磁共振增强扫描检查来全方面掌握患者的病情程度。神经电生理检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患者在不同时期结果各不相同,故在颈腰痛的诊治过程中需时时刻刻与临床症状相结合才能明确诊断,技术的辅助诊断有利于治疗决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