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0章
绪论

0.1 材料的发展与人类文明

材料是用来制造各种物品、器件、构件、机器等的具有某种特性的物质实体,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段利用材料、制造材料和创造材料的历史。表0-1 列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和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的发展。

表0-1 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和材料及其技术的发展

材料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准,新材料是现代建筑、铁路、航天等各领域的物质基础。材料、能源、信息被誉为现代文明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

0.2 材料的分类

传统材料有数十万种,新材料的品种也正以每年 5%左右的速度增长。材料的分类方法如图0-1 所示。

图0-1 材料的分类

0.3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内涵

“材料科学”包括对材料本质的发现、分析和解释等方面的研究,目的在于提供材料结构的统一描绘或模型,解释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材料工程”着重把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应用于材料的研制、生产、改性和应用,以完成特定的社会任务,解决技术、经济、社会及环境上不断出现的问题。

1986 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者主编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百科全书》(第 1部)中给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概念。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材料成分与结构、制备工艺流程、材料性能和使用效能之间的关系的知识及应用。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际上是一个经过多种学科与现代技术相互交叉、渗透、综合而形成的材料大学科,是从科学到工程的一个连续领域,“材料工程”和机械工程、宇航工程、土木工程、电机工程、电子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工程等紧密联系。

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的关系如图0-2 所示。材料科学为材料工程提供设计依据,为更好地选择材料、使用材料、发展新材料提供理论基础。材料工程为材料科学提供丰富的研究课题和物质基础。

图0-2 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的关系

材料科学研究“为什么”,材料工程解决“怎样做”。材料科学和材料工程紧密相连,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能将科学因素和工程因素独立考虑。因此,人们常将二者合称为材料科学与工程。

(1)四要素。

国内外材料界一般把构成材料的组分(成分与结构)、工艺(合成与制备)、性能、使用效能视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内涵,常称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四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四面体表示[图0-3(a)]。材料的成分不同,则组织结构不同,其性能也不同。

(2)五要素。

随着对材料研究的逐渐深入,认识到尽管材料的成分相同,但加工过程不同也会导致材料的组织结构不同,性能也不同。从而,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内涵由四要素变为五要素,即成分、结构、工艺(合成与制备)、性能、使用效能[图0-3(b)]。

(3)六要素。

随着材料与制备工艺理论的发展,以及材料的计算机设计与模拟研究的深入,我国材料学家师昌旭认为成分与结构同等重要,制备与合成相关联,同时将“材料与工艺理论及设计”也列入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要素之一,从而提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六要素[图0-3(c)]。

图0-3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要素

0.4 材料科学的研究内容

材料科学的核心问题是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关系。结构在不同层次上的差别对性能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原子结构、原子的空间排列、显微组织三个层次,如图0-4 所示。

1)原子结构与结合键

原子核外的电子数量、排布决定了原子核对其价电子吸引能力的大小。正是由原子对价电子占有方式的不同,当原子形成材料时,产生了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分子键等。不同的结合键对材料性能有着根本的影响,可据此将材料分成金属、无机非金属、高分子材料三大类。

2)原子的空间排列

在组成元素相同、结合键类型相同的情况下,原子排列方式的不同会形成完全不同的材料。根据材料的结构基元(原子、分子、离子或络合离子等)在三维空间的排列特点,材料的结构类型分为晶体、非晶体与准晶体三种(表0-2)。

图0-4 材料的结构水平

表0-2 晶体、非晶体与准晶体的概念及特点

3)材料的显微组织

显微组织是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到的材料的微观组成与形貌。组成元素相同、结合键相同、原子排列方式相同的材料,其性能也会因组织不同而差别很大。

组织对材料的强度、塑性等有重要影响,比原子结合键及原子排列方式更易随加工工艺而变化,因此组织是一个非常敏感而重要的结构因素。

0.5 材料的基本加工工艺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制造和利用材料的技术历史,材料技术主要包括制备技术(如粉体制备技术和高分子材料合成等)、成型与加工技术(如凝固成型、塑性加工和连接技术等)、改质改性技术(如各种热处理和三束改性技术等)、防护技术(如涂镀层处理技术等)、评价表征技术、模拟仿真技术及检测与监控技术七类。

不同类材料的基本加工工艺如图0-5 所示。

图0-5 不同类材料的基本加工工艺

0.6 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及任务

课程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材料的发展与人类文明,材料的分类,材料科学的研究内容,材料的基本加工工艺介绍等。

本课程除绪论外,由 13 个章节组成,主要学习内容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工程材料的基础理论,涵盖:工程材料的分类与性能(第 1 章),金属的结构与结晶(第 2 章);二元合金相图及其应用(第 3 章),钢的热处理(第 4 章)。

第二部分——常用工程材料,涵盖:钢铁(第 5 章),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第 6章);非金属(第 7 章)。

第三部分——工程材料成型技术,涵盖:液态金属铸造成型(第 8 章),固态金属塑性成型(第 9 章);金属连接成型(第 10 章)。

第四部分——工程材料的应用及成型工艺的选择,涵盖:机械零件的失效与选材(第 11 章),毛坯的选择(第 12 章)。

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如下。

(1)建立工程材料和材料成型工艺的完整概念,培养良好的工程意识。

(2)掌握必要的材料科学及有关成型技术的基础理论。

(3)熟悉各类常用结构工程材料,包括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等的成分、结构、性能、应用特点及牌号表示方法;掌握强化金属材料的基本途径;了解新型材料的发展及应用。

(4)掌握各种成型工艺方法的工艺特点及应用范围;掌握零件(毛坯)的结构工艺性,具有设计毛坯和零件结构的初步能力。

(5)掌握选择零件材料及成型工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步骤,了解失效分析方法及其应用,了解表面处理技术的应用;初步具有合理选择材料、成型工艺(毛坯类型)及强化(或改性、表面技术应用等)方法并正确安排工艺路线(工序位置)的能力。

(6)了解与本课程有关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

在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先学完工程力学,参加过金工实习,对机械工程材料的加工及应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基本概念多、与实际联系密切,在学习时应注意联系物理、化学、工程力学及金属工艺学等课程的相关内容,并结合生产实际,注重分析、理解前后知识的整体联系及综合应用。运用归纳、小结、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去梳理、概括各部分内容,将分散的内容集中、繁杂的内容高度概括,以达到条理、系统、精炼且便于记忆的目的,还要注意把握重点,以点带面,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主动将课堂上学习的基本理论与金工实习、专业认知实习中的具体实际建立联系,要重视综合实验与生产实践。

习题

1.结合自己身边的材料,谈谈材料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举例说明材料科学家对科技进步的贡献。

3.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有什么区别? VM8/uK5pyNdyujp2MyLFmdt31mb3lr9wUvuV2VgDi9HKU8Mw+jHv3CYrpN6FMwC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