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集成电路的发展

1.2.1 真空管

1883年,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在一次电灯泡实验中发现,在加热的灯丝及其附近的防污染金属片间接上电流计,电流计中有电流通过,这就是“爱迪生效应”。这一发现为后来的电子工业,尤其是无线电和电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于爱迪生效应的启发,1904年,约翰·弗莱明(John Fleming)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真空电子二极管,又叫作“弗莱明阀”、真空管(vacuum tube)、电子管或胆管。

1906年,美国发明家李·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通过在真空二极电子管里加入一个栅板(“栅极”)而发明了真空三极电子管。三极管的发明促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无线电广播电台的建立,使无线电通信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

1926年,英国物理学家亨利·朗德(Henry Round)发明了四极管,这个发明是基于瓦尔特·肖特基(Walter Schottky)提出的“在栅极和正极间加一个帘栅极”的想法。后来,希勒斯·霍尔斯特(Gilles Holst)和伯纳德·特勒根(Bernard Tellegen)又发明了五极管。

1.2.2 电子管的应用——门电路

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研究蓬勃发展。电子管被引入计算机领域,主要由于其单向导通特性可以用于设计一些逻辑门电路(例如与门电路、或门电路)。那时候,几乎所有的电子计算机都是基于电子管制造的,其中包括著名的埃尼阿克(ENIAC,使用了18 000多只电子管),如图1-1所示。

图1-1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 [1]

逻辑门电路就是实现基本的逻辑运算(例如与、或、非、异或、同或、与非、或非等)的电路。单向导电的电子管(真空管),可以组成各种逻辑门电路,如表1-4所示。

表1-4 逻辑运算及规则

1.2.3 晶体管

20世纪30年代,电子二极管被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罗素·奥尔(RussellOhl)使用提纯晶体材料制作的检波器完全取代。不久后,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半导体PN结。

1945年,贝尔实验室的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与奥尔基于能带理论,绘制了P型与N型半导体的能带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场效应设想”。

1947年12月23日,贝尔实验室的约翰·巴丁(John Bardeen)和沃尔特·布喇顿(Walter Brattain)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只半导体三极管放大器,如图1-2所示。

图1-2 第一只半导体三极管放大器 [1]

1948年1月23日,肖克利为了改进实用性而提出了名为结型晶体管(junction transistor)的模型,它是一种具有3层结构的新型晶体管模型,使用空穴与电子两种载流子参与导电,因此被称为双极性结型晶体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BJT)。BJT有NPN和PNP两种结构,每种结构均由3个不同的掺杂半导体区域组成,分别是发射极、基极和集电极,这三者在NPN型晶体管中分别是N型、P型和N型半导体,在PNP型晶体管中则分别是P型、N型和P型半导体。每一个半导体区域都由一个引脚端接出,通常用字母E、B和C来分别表示发射极(emitter)、基极(base)和集电极(collector),如图1-3所示。

图1-3 BJT晶体管

(a)NPN型;(b)PNP型。

图1-4 GFET晶体管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1953年,贝尔实验室的伊恩·罗斯(Ian Ross)和乔治·达西(George Dacey)合作,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个结型场效应晶体管(junctio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JFET)原型,工作原理如图1-4所示。

1959年,埃及裔科学家穆罕默德·埃塔拉(Mohamed Atala)与美籍韩裔科学家姜大元(Dawon Kahng)共同发明了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MOSFET),也称为绝缘栅场效应晶体管(in-sulated gat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IGFET),是一种可以广泛应用在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中的场效应管。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依照其沟道极性的不同,可分为电子占多数的N沟道型与空穴占多数的P沟道型,通常被分别称为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NMOS)场效应晶体管与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PMOS)场效应晶体管。

1963年,美国仙童半导体(Fairchild)公司的弗兰克·万拉斯(FrankWanlass)和美籍华裔科学家萨支唐(Chih-Tang Sah)首次提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场效应晶体管。CMOS晶体管是将PMOS与NMOS晶体管组合在一起,连接成互补结构,几乎没有静态电流。

随着集成电路的晶体管数量不断增加,对功耗的要求也不断增加。如今,95%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都是基于CMOS晶体管工艺制造的,主要原因是CMOS晶体管的功耗远低于其他类型的晶体管,基于其低功耗的特点,CMOS晶体管开始成为主流。

1967年,姜大元与美籍华裔科学家施敏合作,共同发明了浮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floating gate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FGMOS)场效应晶体管结构。后来所有的内存、闪存(flash memory)、电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EPROM)等,都是基于这个结构,FGMOS晶体管奠定了半导体存储技术的基础,器件设计原理如图1-5所示。

图1-5 MOSFETF与GMOS晶体管的器件设计原理图

(a)MOSFET结构;(b)FGMOS结构。

平面型场效应晶体管(planarFET)是早期晶体管的代表,如图1-6(a)所示。它的主要缺点是,随着晶体管体积变小,栅极的长度越来越短,源极和漏极的距离逐渐靠近。

当制程(一般指栅极的宽度)小于20 nm时,MOSFET的栅极已经难以关闭电流通道,出现漏电现象,同时伴随着高功耗。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FinFET)的发明解决了上述问题。FinFET从PlanarFET的平面设计变成了3D设计,如图1-6(b)所示。它的电流通道像鱼鳍一样,三面都被栅极包夹。这样就有了比较强大的电场,提升了控制通道的效率,可以更好地控制电子通过。但是到了7 nm节点,即使是FinFET也无法在保证性能的同时抑制漏电。至于FinFET在更先进制程的使用是因为有极紫外光刻机以及铟镓砷(InGaAs)的加持。

到5 nm时,FinFET再次失效,因鳍片距离太近、漏电重新出现,再加上鳍片增加的高度越来越高,难以保持直立结构,以及物理材料的极限都让3D FinFET难以为继。此时,延续“摩尔定律”的新技术全环绕栅极场效应晶体管(gate-all-around field effect transistor,GAAFET)出现了。如图1-6(c)所示,GAAFET把栅极和漏极从鳍片又变成了一根根“小棒子”,垂直穿过栅极,“三接触面”变成了被拆分成好几个的“四接触面”,进一步提高了栅极对电流的控制力。

另一种GAAFET形式的多桥通道场效应晶体管(multi-bridge-channel field effect transistor,MBCFET),如图1-6(d)所示,由韩国三星首次提出。采用多层纳米片替代GAAFET中的纳米线来构造晶体管,增加了接触面,在性能、功耗控制上会更加出色,在制造上也更易实现。三星声称其研发的MBCFET可以提供更低的工作电压、更高的电流效率(即驱动电流能力)和高度的设计灵活性。不过,虽然MBCFET能承载更大电流,但栅控能力不如纳米线强。2017年三星表示,其新的3 nm MBCFET可减少面积35%,同等功耗下性能提升30%,同等性能下功耗降低50%。

图1-6 不同类型的晶体管

(a)PlanarFET;(b)FinFET;(c)GAAFET;(d)MBCFET。

1.2.4 集成电路

1.集成电路的发明

1958年9月12日,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诞生于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公司,它是一块长7/16英寸(in,1 in=0.025 4 m)、宽1/16 in的锗片电路,发明人是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

几乎在同一时期(1959年7月30日),世界上第一块Si衬底的集成电路由仙童的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发明,如图1-7所示。该项发明是基于其同事让·霍尼(Jean Hoerni)的平面工艺(planner process)而提出的,诺伊斯还申请了一项专利(“半导体器件和引线结构”)。

图1-7 诺伊斯的发明 [2]

关于谁才是集成电路的发明者,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争论。最终,在1966年,法庭裁定集成电路想法(混合型集成电路)的发明权属于基尔比,他被誉为“第一块集成电路的发明家”。同时,真正意义上的集成电路及制造工艺的发明权属于诺伊斯,他是“提出了适合于工业生产的集成电路理论”的人。

德州仪器于1960年3月正式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商用化的集成电路产品——502型硅双稳态多谐振二进制触发器(售价450美元)。集成电路诞生之初,由于美苏冷战的原因,可以看到接下来主要的发展集中在军事领域。比如:1961年,美国空军推出了第一台由集成电路驱动的计算机;1962年,美国又将集成电路用于民兵弹道导弹的制导系统。

直到1964年,集成电路在民用领域首次落地:仙童将集成电路运用到助听器上。此后,1970年,英特尔推出世界上第一款动态随机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集成电路1103。1971年,英特尔又推出世界上第一款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在内的可编程序运算芯片——Intel 4004,实物如图1-8所示。

图1-8 Intel 4004实物

(来源:维基百科,作者:Thomas Nguyen)

此后,集成电路进入爆炸式发展的阶段,集成电路发展史上里程碑事件如表1-5所示。

表1-5 集成电路发展史上里程碑事件

2.集成电路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集成电路的发展逐渐呈现这样的趋势:①特征尺寸越来越小。②集成度越来越高: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在30年中呈指数增长。③速度越来越快。④成本越来越低。⑤功耗越来越大。⑥晶圆尺寸越来越大(但由于硬件等原因,目前国际主流晶圆厂仍采用12 in晶圆)。⑦新材料越来越多(如图1-9所示)。

图1-9 集成电路发展中应用的新材料种类

3.集成电路的发展规律

戈登·摩尔是仙童研发部的经理,1965年他发表了《在集成电路里融入更多组件》(Cramming More Components Onto Integrated Circuits)的文章,提出芯片的器件数量每年会翻一番。以1959年的一个晶体管尺寸作为起始,到1965年,同样的尺寸范围内有64个晶体管。他预测每年翻一番的状态会一直持续至少10年。

1975年,摩尔修改了他的预言,他在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举办的大会上提出单个芯片上晶体管的数量每两年会翻一番。此后,摩尔的同事卡弗·米德(Carver Mead)将这个预测正式命名为“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常见的版本有“芯片性能每18~24个月会翻一番”“计算机速度每18~24个月翻一番”“计算机功耗每18~24个月翻一番”“晶体管的集成度每18~24个月翻一番”。

2008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启动了一项名为“超越摩尔定律的科学与工程”(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eyond Moore's Law)的研究项目,此后更多使用More Than Moore来代指“超越摩尔”,至此集成电路进入后摩尔时代。超越摩尔不再只追求晶体管密度的提升,而是更多地改变加工工艺和晶体管结构,在单个芯片上集成多个不同的功能模块以提高集成电路的兼容性,实现芯片的成本降级及性能提升。

4.中国 集成电路的发展

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起步并不算晚,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前中期发展得并不顺利。下面简单罗列一下关于中国集成电路发展的重大事件。

1956年,周恩来总理主持制定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他有远见地提出和确定了四项“紧急措施”,即大力发展计算机、无线电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并将新技术应用于工业和国防。

1958年,黄昆和谢希德合著的《半导体物理学》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半导体领域的系统性著作。

1959年,中国成功拉出高纯度硅单晶,仅比美国晚了一年。

1960年,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和河北半导体研究所正式成立。

1963年(一说1962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硅平面型晶体管,仅比仙童晚4年。

1965年,中国第一块硅基数字集成电路成功研制。

1968年,上海无线电十四厂首先完成了PMOS的生产。

1982年,江苏无锡江南无线电器材厂(742厂)从日本东芝公司引进完整的3 in芯片生产线,这是中国第一次从国外全面引进集成电路技术。

1986年,中国半导体产业第一个重大战略——“531”战略提出。

1988年,中国集成电路行业首家上市企业上海贝岭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1996年,国家对建设“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项目正式批复立项,即“909工程”。同年,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2001年,中芯国际正式建成投产(于2015年实现28 nm产品量产,2019年实现14 nm工艺量产)。

2003年,台积电(上海)有限公司[现名台积电(中国)有限公司]落户上海。

2004年,中国第一条12 in晶圆生产线在北京投入生产。

2013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达2 313亿美元,超过石油,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商品。

2020年,华润微电子在科创板挂牌上市。 0LUIohsP+4/raJwO5Jz/QoCRvjUCKpWQJjEwS1nPzROyady4QtO2ejaZ0/FPQD5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