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平衡饮食与膳食指南

一、平衡饮食是中医食养食疗的理想膳食状态

中医食养食疗的目的是使人类达到平衡饮食,这是人类理想的膳食状态,也是营养饮食科学制定的重要而长远的目标。平衡饮食使人类健康与长寿,任何单一食物的摄入,对人体来说都不可能达到平衡,也就是说在自然界,目前尚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够完全满足人体对所有营养素的需求。只有通过平衡饮食,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各种食物资源,加上合理的烹调,尽量减少营养素的损失,才可以达到和满足人体对营养的需要,并促进健康。能够满足这一需要的饮食就称之为“平衡饮食”或“均衡饮食”。为了达到“平衡饮食”,各国各地区根据本国本地区居民的营养学调查情况,了解本国本地区营养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制定了相应的膳食结构指南,指导着本国居民在饮食中需要加以注意的内容,以达到“平衡饮食”的理想状况,为促进人类的健康作出指导性意见。

要达到合理平衡的饮食,主要从三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合理的膳食调配,达到平衡膳食,使膳食中所有营养素的种类、数量以及各种营养素的比例适宜;二是合理的膳食安排,使人们的饮食行为趋于合理化;三是合理的烹调,在充分考虑个人饮食习惯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烹饪对食物营养素的破坏。其中合理的膳食调配是营养工作者、营养指导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医食养食疗是中医理论与现代营养学相结合的产物,它对平衡饮食的理解,必然注入了中医饮食文化与中医理论的特点,又在中医传统食养笼统的概念基础上增添新的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能量的均衡

不同的性别、年龄、季节、工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之中,人体的能量消耗不同。人体若摄入低于需要的热量,则可干扰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力;若摄入高于需要的热量,则可引起肥胖及继发疾病。

(二)各类营养素量的均衡

机体所需要的6大类40多种营养素在一个动态过程中被机体吸收、利用。机体对不同营养物质的需求量是不同的。有的微量元素几微克就能达到生理要求,有的却需要几百克。各类营养素之间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配比关系,超出配比范围就会发生互相干扰,造成不必要的分解和合成代谢。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之间各有一定的配比关系,任何一种比例过高都不是经济的营养素利用方式,甚至是无益的。钙、铁、镁等二价阳离子之间的比例不相匹配,就会发生干扰。

(三)各类营养素结构部分的均衡

现代营养学家认为,同一类营养素各有不同的构成部分,如不同的碳水化合物由不同的多糖、双糖、单糖构成,不同蛋白质由不同的氨基酸构成,不同的脂类也由不同的脂肪酸构成。对人体摄入的饮食来说,最好其构成与人体所需相一致。膳食中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实质上就是达到结构部分的均衡。

(四)水代谢的均衡

水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之外的另一类营养素,是其他5类营养素在体内代谢不可缺少的。水的需要量随环境条件、膳食及活动条件的不同而异,一般成人每日需要水2 L,其中包括了饮食代谢中产生的水。水的均衡与电解质的均衡是并行的。这一均衡失调可影响电解质之间的均衡,从而引起人体酸碱失衡,进而危及生命。

(五)电解质酸碱度的均衡

与体内电解质平衡相关的是由于膳食构成不同所引起的代谢终产物的酸碱度。食物可分为两大类,即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一般来说,动物类食物偏酸性较多,植物类食物偏碱性较多。膳食结构的终产物除影响酸碱度,也影响电解质的代谢。因此,合理的平衡饮食应注意酸碱度的均衡。

(六)特殊年龄阶段的生理代谢的正均衡

生长发育的儿童、青春期少年、怀孕妇女、哺乳期乳母、病愈康复期,这些年龄段以及特殊生理需要阶段,体内需要合成新的组织,修复损伤组织。相对条件下,一些营养素的摄入要大于排出,使体内各营养素供给处于正平衡状态,这样的均衡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均衡,是符合体内需要的正均衡。

(七)人对食物的心理平衡

食物对人体的意义不仅仅是为满足基本的供能所需,同时还存在欣赏、享受的涵义。有人崇尚天然食物的味感,有人欣赏清淡合理的膳食,有人从饮食山珍海味中才能达到心理平衡。同时,食物烹饪中的色、香、味也是饮食心理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平衡饮食在考虑上述各方面营养素和非营养素的均衡时,还应考虑人对食物心理上的平衡。这也是营养学上的重要课题。

保持平衡膳食模式可以降低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脂肪肝、冠心病、脑梗死、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发病风险。

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阐释

膳食指南又称膳食指导方针或膳食目标,是针对各国各地区存在的膳食问题提出的合理膳食的基本要求。

早在《素问·脏气法时论》就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被认为是我国乃至人类最重要的膳食指南。这句论述不但提出了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而且遵循了均衡饮食的观点,长期指导着我国居民的饮食生活,为中国人的繁衍生息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谷为养”,“五谷”最早的记录见于《论语》,关于古代“五谷”所指,主流观点认为是稻(俗称水稻、大米)、黍(俗称黄米)、稷(又称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菽(豆类总称),现代以“五谷”泛指米面杂粮。“五谷为养”提出以谷类食物作为营养养生的膳食主体,现代营养学认为55%~65%的能量摄入,应以谷类食物为主。谷麦食物主要含淀粉,占全谷的85%,其中以支链淀粉为主,其提供的能量可通过血脑屏障而供能于脑细胞。特别是豆类,含蛋白质高达40%,必需氨基酸的组合配比亦恰到好处,谷豆混食可以促进蛋白质的互补,提高膳食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且大豆的脂肪含量高,多为不饱和脂肪酸,不含胆固醇,对预防高脂血症、冠心病有益。长期以来,中国人的膳食一直强调以谷类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提倡谷豆类混食,这为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倡导打下良好基础。

“五畜为益”,“五畜”是指肉、禽、鱼、奶、蛋等动物性食物。动物性食物是人体蛋白质、脂肪、矿物质、A族和B族维生素的重要来源。其中优质蛋白质含量高,除了营养素,动物性食物对提高抗体能力、组织合成等都有重要作用。中医营养学认为,动物性食物的“五畜”具有补益、增进健康的作用。现代营养学也认为适量摄入肉、禽、鱼、奶、蛋制品,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滋长作用,尤其是对婴幼儿、孕、产后等不同阶段人群的生长发育,尤其需要这类食物的“补益”增进作用。

“五菜为充”,“五菜”指韭、薤、葵、葱、藿,泛指各类叶茎蔬菜,在饮食中均起着辅助调节又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各类蔬菜,包括植物的叶类、根茎类、鲜豆类、菌类食物,其“充”的含义,从现代营养学来解释包括了“充饥”和“补充”两层含义,蔬菜类食物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的作用是具有持水性,可增加胃中的饱腹感,预防饥饿,防止食物摄入过多,有利于糖尿病患者“消谷善饥”症状的改善而又不至于摄入糖分过多,对肥胖患者可防能量摄入过量,以膳食纤维充饥;其次,蔬菜可补充谷类、畜类食物中的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的不足,故曰“五菜为充”。

“五果为助”,“五果”指桃、李、杏、栗、枣,泛指各类鲜果和干果。从新鲜水果中主要摄取的是维生素、果酸以及一些非营养成分,而从干果类中主要摄取的是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从“五果”中摄取的营养物质分量都较少,但在膳食中所起到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因此,中医营养学将鲜、干果品作为饮食的辅助,助其合理、全面、均衡的饮食。

自1989年以来,我国已先后发布了若干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有效帮助居民科学选择食物、合理搭配膳食,预防与减少慢性病发生,以指导民众提高健康水平。《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实施30余年以来,居民膳食状况明显改善,城乡儿童、青少年平均身高增加,营养不良患病率下降,但在贫困农村仍存在着居民营养不良的情况。一些与生活方式有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也在增加。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合理膳食行动”列为重大行动之一。最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将现有的膳食营养与健康证据研究转化为平衡膳食的指导性建议。依据国务院相关文件要求和“健康中国2030”建设的需要,《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以先进的科学证据为基础,通过大样本居民膳食结构调查,密切联系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的实际,提倡平衡膳食,注意食品卫生,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保持健康体重,对各年龄阶段的居民摄取合理营养、避免由不合理的膳食引发疾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近年来,我国居民体格发育与营养不足的问题持续改善,城乡差异性逐步缩小;居民健康意识逐步增强,部分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流行水平呈现下降趋势,但慢性病患者基数仍将不断扩大。就饮食营养结构而言,当前我国居民膳食能量和蛋白质摄入充足,膳食质量显著提高,大多数人群膳食结构仍保持植物性为主,谷类食物仍是能量的主要食物来源。居民蔬菜摄入量仍稳定在人均每日270g左右,与其他国家相比一直处于较好的水平。无论儿童还是成年人,营养不足发生率明显降低,儿童、青少年、孕妇贫血率、维生素A缺乏率均有显著下降,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20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居民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我国居民总体身体活动量逐年下降,由此随之而来的人群超重肥胖率持续增高,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是食疗营养学领域着重关注的聚焦点。近几年来,随着“健康中国”生活理念的影响,居民生活作息习惯逐渐向好发展,运动健身意识有提升趋势。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由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三部分组成。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共8条,具体如下。

准则一:食物多样,合理搭配

平衡膳食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人类营养需求与健康。食物多样,饮食结构合理包含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则是平衡膳食的基本原则。建议平均每日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摄入25种以上食物为佳。

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的一大特征,与传统食养理论之“五谷为养”异曲同工。谷类食物的主要成分淀粉是最经济的膳食能量来源,谷类蛋白质含量为8%~12%,由于其摄入量较多,谷类蛋白质也是膳食蛋白质的重要来源。此外谷类也是膳食中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 1 、维生素B 2 和烟酸的重要来源。近年来,我国居民的主食消费量逐年下降,动物性食物和油脂摄入量逐年增多。全谷物摄入减少与肥胖、慢性病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结直肠癌等疾病发生风险密切相关。因此,坚持谷类为主,保证全谷物及杂豆的摄入,对于健康养生很有益处。建议平均每日摄入谷类食物200~300g,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g,薯类50~100g。每日膳食中,碳水化合物供能占膳食总能量的50%~65%,蛋白质占10%~15%,脂肪占20%~30%。

准则二: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食物摄入量和身体活动量是保持能量平衡、维持体重的两个关键因素。锻炼是一个很好地稳定食欲的方式。静态生活较易导致食欲不振,而且,与生活方式活跃的人群相比,静态生活者较难以控制食欲,容易造成摄入过多能量。因此,体力活动对于协调食欲与身体能量需求都是必需的。体重作为评价人体营养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过高或过低均可能增加疾病的发生风险。膳食摄入过少造成营养素缺乏,直接影响人体免疫水平,传统中医认为由此可导致胃气虚弱,气血不足;而食不过量也是传统中医饮食养生的方法之一。如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言:“食过多则结积,饮过多则成痰癖。故曰大渴不大饮,大饥不大食,恐血气失常。”一些食欲调节不敏感者,进食量常常超过实际需要或消耗的能量,多余能量以脂肪的形式积存,则易导致超重和肥胖,也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病风险。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我国成年人(18~49岁)低身体活动水平者能量需要量男性为9.41 MJ,女性为7.53 MJ。目前,我国大多数居民身体活动不足,成年人超重或肥胖率达50.7%。因此,中国营养学会强调吃动平衡,适当锻炼。推荐居民每周应至少进行5日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 min以上,如每日6 000步的活动,并注意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适当动一动较好。

准则三: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

蔬菜和水果,作为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与植物化学物的重要来源,是构成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食养所提倡的“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与此观点一致。多吃蔬果、薯类食品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控制体重及预防癌症有重要意义。另外,蔬菜中植物化学成分较多,包括萜类化合物、有机硫化合物、类黄酮、植物多糖,具有抗氧化、调节免疫、抑制肿瘤、降低胆固醇、抗感染、延缓衰老等作用。

全谷物如小米、玉米、燕麦、荞麦等保留了天然谷物的全部成分,与精制谷物相比,可提供更为丰富的B族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以及植物甾醇、植酸、酚类等有益健康的植物化学物。奶类和大豆类除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外,钙与B族维生素含量也较高,对降低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奶类营养成分丰富,组成比例适宜,易于消化吸收,尤其是钙的良好来源;大豆中必需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与动物蛋白质接近,而且富含谷类蛋白质所缺乏的赖氨酸、不饱和脂肪酸、钙、钾、维生素E和膳食纤维以及磷脂低聚糖、异黄酮、植物固醇等多种植物化学物质。

推荐餐餐有蔬菜。每日摄入不少于300g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推荐天天吃水果,每日摄入200~350g新鲜水果,果汁不能替代鲜果。吃各种各样的奶制品如液态奶、酸奶、奶酪、奶粉等,摄入量相当于每日300 mL以上液态奶。建议每日吃全谷物食物50~150g,相当于1日谷物摄入量的1/4~1/3。经常吃全谷物、豆制品,适当吃坚果。

准则四: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鱼、禽、蛋、瘦肉均属于动物性食物,富含优质蛋白质、脂类、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食物蛋白质的含量普遍较高,其氨基酸组成更符合人体需要,利用率较高。目前我国畜肉消费量高,过多摄入可增加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等发病风险,应当适量食用。

此类食物中以鱼和禽类为优选,二者脂肪含量相对较低,且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有些鱼类富含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于预防血脂异常和脑卒中等疾病有益。蛋类营养成分齐全,与人体氨基酸配比接近,尤其蛋黄是鸡蛋营养素种类和含量集中的部位,对于一般人群,不建议丢弃。不足之处在于其胆固醇含量也较高,消化系统疾病如胆囊炎疾患人群应据病情小心食用。一般人群而言,每日吃1个鸡蛋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畜肉类脂肪含量较多,应当选择脂肪含量相对较低的瘦肉为佳。同时,要注意烟熏和腌制肉类可增加部分肿瘤的发生风险,少吃为宜。

推荐成年人平均每日摄入动物性食物总量120~200g,相当于每周摄入鱼类2次或300~500g、畜禽肉300~500g,蛋类300~350g。

准则五: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广泛存在于体内各组织器官内,具有调节体内水分、增加神经肌肉兴奋性、维持酸碱平衡和血压正常的功能。另一方面,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人群中的血压水平与食盐的摄入量密切相关。50岁以上人群和有家族性高血压人群的血压对食盐摄入量的变化更加敏感。高盐饮食可改变血压昼高夜低的规律,变成昼高夜也高,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同时,过多的盐摄入也与脑卒中、胃癌相关。《素问·宣明五气》谓:“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素问·五脏生成》谓:“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因此,须降低食盐摄入,培养清淡口味,逐渐做到量化用盐,推荐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g。我国居民对于烹调油也摄入较多,高脂肪、高胆固醇膳食的摄入会增加高脂血症、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胰腺炎、胆囊炎等疾病的发生风险;而过多反式脂肪酸的摄入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应减少烹调油与动物脂肪用量。建议每日烹调油的摄入量为25~30g,反式脂肪酸每日摄入量不超过2g。

添加糖是纯能量物质,主要来自加工食物,并非居民日常膳食所必须。儿童、青少年通过含糖饮料往往摄入较多添加糖,长期过多饮用不但会增加超重或肥胖风险,也会引发多种慢性病,因此,建议尽量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中医理论认为,进食过量甘味食物,可能导致气机郁滞,阻碍脾胃消化功能,进而损伤脾胃阳气。虽然传统中医在传统膏方或一些心血管相关疾病的治疗中会运用少量清酒、黄酒起活血作用,但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乙醇(酒精),过量饮酒可引起肝脏损伤,并增加胎儿酒精综合征、痛风、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等发生风险。因此,儿童、青少年、孕妇、乳母及慢性病患者不应饮酒。成年人若饮酒,应限量,1日引用的酒精量不超过15g。相当于啤酒450 mL、葡萄酒150 mL,38°白酒50g,高度白酒50g。

准则六:规律进餐,足量饮水

人们的一日三餐是最主要的饮食行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要求居民合理安排一日三餐的时间和食量。由于饮食一般在胃中的排空时间为4~5 h,所以要求两餐间隔4~6h,早餐安排在6:30—8:30,午餐11:30—13:30,晚餐18:00—20:00,较为符合人体的生理要求。用餐时间不宜过短或过长。过短不利于消化液的分泌及消化液与食物的充分混合,过长则容易引起过量进食。因此,适宜的用餐时间为:早餐15~20 min,午餐、晚餐20~30 min。我们的身体结构决定了细嚼慢咽的饮食方式更加有益于消化、吸收,狼吞虎咽会导致消化系统不适与入睡困难。同时,规律进餐还体现于食物量的三餐分配。早餐提供的能量应占全天总能量的25%~30%,午餐占30%~40%,晚餐占30%~35%为宜。

部分居民对早餐不够重视,建议按时作息,留出准备早餐的时间,把早餐作为1日健康生活方式的开始,形成规律的生活习惯。早餐食物品种应多样,包含谷薯类、蔬菜水果、动物性食物、奶豆坚果4类食物。午餐在一日三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补充上午消耗的能量和营养,还要为下午的活动提供能量和营养,因此,建议午餐吃饱,不仅要保证食物的种类,还要保证食物的营养质量。如以米和面作为主食,选择2~3种蔬菜,1~2种动物性食物,1种豆制品,1份水果。晚餐不宜过于丰盛、油腻,否则会延长食物的消化时间,影响睡眠,应保证至少在睡前2 h进食。

水是构成人体成分的重要物质,并发挥着多种生理作用。水的需要量受年龄、环境温度、身体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建议每日主动、足量饮水,低身体活动水平的成年人每日饮7~8杯水,相当于男性每日喝水1 700 mL,女性每日喝水1 500 mL。推荐饮用白水或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研究发现,饮茶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胃癌的发生风险。选择适宜不同人群体质的茶品,对于健康生活是有益的。

准则七:会烹会选,会看标签

烹饪是合理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人或每个家庭都应该做好针对生命不同阶段的健康饮食规划。学习烹饪和掌握新工具,了解各类食物的营养特点,优选当地、当季新鲜的、营养素密度高的食物,传承当地美味佳肴,做好一日三餐,家家实践平衡膳食,既能够最大化地保留食物营养价值、控制食品安全风险,又可尽享食物天然风味。

同时,加工食品在膳食中所占比例日渐增大。学会读懂预包装食品标签、营养标签,了解原料组成、能量和核心营养成分含量水平,通过食品营养标签的比较,选择购买较健康的包装食品,慎选高盐、高油、高糖食品。研究认为,一定比例的肿瘤发生与反营养物质,如致癌化学物质的过多摄入相关;人工化学制品如柠檬黄可能影响儿童体内锌的含量,进而引起过敏反应和敏感儿童的多动症;转基因食品可能涉及抗生素抵抗、不可预见的过敏反应等,对人类健康的长期影响尚未明了。辨识食品标签以及尽量自主烹饪饮食,对于健康生活是有所裨益的。

准则八:公筷分餐,杜绝浪费

加强饮食卫生安全是通过饮食获得充足营养,以增强体质、防止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病事件发生所采取的必要措施,与现代文明发展同步相随。饮食首先应注意选择当地的、新鲜卫生的食物,避免食物在运输过程中水分丢失、腐败性微生物生长繁殖进而导致降解、分解营养物质的可能,最大限度保障食物营养和原汁原味。不食用野生动物。烹饪注意生熟食物分开制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可传播甲型病毒性肝炎、流感、肠道病毒、幽门螺杆菌等。采用分而食之的“分餐”方式,就餐时一人一小份,可有效降低经口、唾液传播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交叉感染的风险。实际上,家人吃饭共用碗筷,也存在着细菌、病毒传播的饮食安全风险。因此,提倡在家也要分清“你我”,做到多人同桌共食,夹菜盛汤用公筷公勺,或采用分餐等卫生措施。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人都应该尊重、珍惜食物,在家在外按需备餐,不铺张浪费,从每个家庭做起,传承健康生活方式,树立饮食文明新风尚。 Z3tKYwav6GD8D7IOXfxYAae8Dl+ckXX/CwUd+frWnui/dIjomdeMnVrW//qRHdD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