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中医食养、食疗与药膳

中医食养食疗理论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食物的性味、功效及配方,探讨食物对人体的养生和治疗作用,用以指导人们的健康饮食,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体系。随着现代营养学和现代药理学研究的深入,以及现代分析化学技术在食物学的运用,吸纳现代营养学对食物成分的研究成果,将中医食养食疗理论研究融合现代科学对食物的成分分析方法,使传统中医食养食疗理论具有时代特征,这样的研究方法更有利于揭示中医食养食疗理论的实质,推进食物养生治疗领域的新发展。

中医药学是一门健康医学,中医食养食疗理论的重要内涵之一在于指导人民健康的饮食方式,另一部分主要内容是食物养生和食物治疗的配方,这是中医食养食疗理论以及中医药伟大宝库中最炫丽的一部分,是数千年来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厚沉淀,仅用现代医学知识难以评价其全部内容及内涵,需要长期不断深入地研究,才能获得其真谛。

养生是中医学理论中相对宽泛的概念,既包括正常人的保健预防,也包括亚健康人群机体状态的适当调整。《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食物配膳不合理可导致营养缺乏或营养过剩,可通过饮食进行适当的调整;不同季节、气候、环境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也可通过饮食来进行适时调整;情绪变化导致人体功能的亢奋和抑制,除了调摄情志,还需通过饮食调整。这些都是对正常人而言的饮食养生内容。

关于食物与药物的认知,传统医籍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在此基础上,一般将治疗作用较强的动植物称为“药物”,而治疗作用较弱的动植物称为“食物”。以现代营养学和药物学理论加以区别,一种动植物若以营养素为主,可称之为“食物”,若以化学成分为主,则可称为“药物”。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将食养、食疗和药膳作以定义和区别。

一、食养的概念

食养,是指饮食调养,即用均衡饮食维持人体正常生理需求,或用适量偏性食物,纠正体质略偏者,可达到聪耳、明目、乌发、生发、增力、益智、安神、美容、护肤、轻身、强筋、壮骨、固齿、助孕、益寿、壮阳、固精等效果,其目的是养生与保健,适用于正常人,由食物中的营养素发挥主导作用。

二、食疗的概念

食疗,又称食治,指根据食物不同的性味,作用于不同脏器,而起着调理和治疗的作用。既包含运用食物治疗疾病,也包含由于疾病发生变化而对患病人群的食物以特殊限定,适用于疾患人群,其中包括各类营养素缺乏者、各类体质明显偏差者或各类疾病的早期阶段。以现代营养学而言,即运用食物中以植物化学成分为主的有益成分对人体的体质偏差或病理状态进行调节和治疗,包含富含某种营养素的食物对营养缺乏性疾病的治疗,也包含食物的综合营养作用对人体免疫功能应激状况的调整,亦不排除食物中的营养素对疾病的直接治疗作用。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明确指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强调食疗的重要性。

三、药膳的概念

药膳,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将中药与相应的食物原料相配,采用独特的加工烹调技术制作的食物,并具有预防、治疗及保健的作用。其主要特点是将防治用药融会于饮食生活之中,既发挥药物的功效,又获得饮食的滋味与营养,相得益彰。通常有汤羹类、粥食类、糕点类、菜肴类、酒饮类等。“药膳”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也常作为中医名家经典用方,如东汉时期张仲景的当归生姜羊肉汤、百合鸡子黄汤,清代医家薛生白的薛氏五叶芦根汤、俞根初的五仁橘皮汤等,适用于疾病症状已现者,根据辨证论治作适量调整。

本书将着重介绍中医食养与食疗理论内容。 HPtZ+QaWrLwEV+0NG1GCmE3N8TW32xN1lryl3TwnNx3FwkfGTAn9igTID/1Omzd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