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我国于2016年推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期大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健康基础。郭永洁教授主编的《中医食养与食疗》(第一版)系郭教授主持、策划,偕本教研室教学团队共同编写,2010年11月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发行。出版至今已14年,为弘扬中医食养食疗传统文化,促进我国居民中医饮食养生与自我健康管理发挥着积极作用。
《素问·生气通天论》言:“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中医食养食疗理论是中华民族上千年生存智慧的结晶,对其继承与发展是我辈中医学理论研究工作者的职责。前期,本书第一版作为自编教材,用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中医食疗、中医营养学等课程之中,受到学生们的普遍好评。发行10余年以来,该书在社区居民、患者等不同群体中均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发生变化,继而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有待解决。成年居民职业性身体活动总量逐年减少,而电视、手机使用的普遍,致使成人缺乏规律自主运动,静坐时间明显增加,人群肥胖率持续增加;因生活、工作规律的变化而引起膳食不合理,致使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未有降低;人们的运动健身意识有了明显增强,针对健身人群如何合理选择饮食,也是人们所关注的内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已更新至2022版,本书再版即对相关章节内容就以上问题所需,予以相应地更新或补充。
本书将中医食养食疗理论与现代营养学有机融合,详细介绍常见食物的营养学价值及食养食疗作用,并对不同生理阶段人群和常见内科疾病患者的合理饮食进行科学、系统指导。全书分为概论(中国居民膳食特点与指南分析)、中医食养食疗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医食养食疗理论的特点、食物的成分、食物的性味功效与营养、各类人群与各时令节气的食养食疗、常见内科疾病的食养食疗7章。首先,我们从传统中医视角介绍中医食养食疗学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融合“治未病”“辨质食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理念的学术特点,继而介绍现代营养学基础知识,并详细介绍人们生活中可供选择的各类食物的性味功效、营养学价值及研究进展。之后,介绍各类人群如孕妇及乳母、婴幼儿、儿童与青少年、中老年等不同生命时期人群和常见疾患人群的体质、证候特征与身体需要及食养食疗方案。
本书将饮食与药膳作以区分,专注于饮食养生与防治作用。中医食养食疗理论属于传统中医学理论的一部分,现代营养学属于现代预防医学的一部分,将中医学与现代预防医学相结合,详实地介绍古往今来中医学对饮食营养的科学认知,并吸纳现代营养学研究前沿信息,目的在于为中医学及相关专业学生、人民大众提供与时俱进的正确饮食指导,引导人们合理摄入符合自身营养需求的膳食,使身体尽可能达到理想的健康状态,身体各项功能达到较优水平。将中医食养食疗理论与现代营养学结合是本书的特色之处。现代营养学的融入赋予中医食养食疗理论以科学内涵与时代特色,有利于科学有效地指导大众健康饮食,传播相关的科普知识。
随着营养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本书对食物的成分、各类人群与各时令节气的食养食疗、常见内科疾病的食养食疗等章节内容进一步完善,更新现代医学研究内容,如各类膳食营养素每日建议摄入量均根据中国营养协会编著《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予以更新;疾病的选择,着重于较为常见的且通过饮食调养、食疗能够起到较好缓解效果的病种;食疗方的选择,或来源于古代本草、食疗相关医籍记载,或为实践证明具有较好的食疗效果,且食材易于购置取用的配方;食材的选择,以食物、药食两用物质以及《中国药典》所载没有毒副作用的中药为主,并标明适用病证的用量。截至2024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药食两用物质共计106种。本书将“食药物质最新目录名单”收录于本书,以便读者查询,在“食物的性味功效与营养”章节中,兼以选择日常生活较常涉及的药食两用物品予以介绍。
本书的出版,可用以满足中医药类院校中医营养学、中医食疗等相关专业的教学需求,也可用以服务大众,指导人民群众建立科学的、规律合理的饮食作息与膳食方案。希冀各位读者阅读本书能有所收获。
屠燕捷
202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