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为人的后天之本,中医食养食疗学家认为在饮食养生的同时需注意护养胃气。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认为“胃者,水谷之海”“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官,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脾胃具有受纳腐熟、运化水谷、涵养脏腑的作用,故“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一旦脾胃受伤,则“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故需时时顾养脾胃。《伤寒论》在治疗中为防药物伤及胃气,多在方剂中加和胃之品,如白虎汤为防寒凉伤胃,加粳米和之;桂枝汤服用后多用“啜热稀粥”;十枣汤中用大枣,取其甘温养胃补中。《中藏经》中提出了“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的论述。《金匮翼》卷二中提出:“夫胃为水谷之海,所以化气味而为营卫。胃气和,饮食有节,气血盛而肤革充盈。”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中医营养学认为,脾胃为人体重要的器官,具有主纳、主运、主化的功能,使人体汲取营养,化生精气,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故又称为“生化之源”,其功能运动形式为“胃降脾升”。《急救广生集》卷一中说:“脾胃二气互相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主受水谷,脾则磨消,化为气血,以养周身。”因此,在整个辨证施膳过程中,都要时时注意胃气,以提高“胃纳脾运”、化生气血的效率,以最大限度地及时为机体提供必需营养。如在施膳过程中,不注意保护胃气,或者饮食不当伤及了胃气,尽管辨证准确,配伍合理,也会导致“胃纳脾运”不力,而难以完成食物精微(或称食物的营养素)吸收而达营养全面的目的。具体养胃而不伤脾胃的方法,《遵生八笺》提出了“善饮食,善胃气”的食物养生原则。中医食养食疗学家提出具体养胃气的方法如下。
饮食行为体现在一日三餐时间的安排和食物量的安排上。《急救广生集》提出:“大抵食宜早餐不宜迟,晚食宜充饥不宜过饱。”这些饮食行为的告诫,至今仍体现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人体经过一夜的自身新陈代谢作用,胃中食物已充分消化,故宜及时食用早餐以补充能量,由于夜间能量消耗相对减少、胃肠蠕动相对减慢,故早餐又不宜过饱,过饱可致消化不良或能量堆积而产生相应疾病。《古今医统大全》卷九十八中对食量进行规定,提出“饮食为养生要务,量精而不贵多,饥饱得中,不可太过不及,忍饥则伤胃,过饱则伤脾”。认为饮食需“量精而不贵多”,“量精”则指各类营养需均衡,而不在于食物量的多少,但同时食量也不能过少,因为“忍饥则伤胃”。确实,在饮食行为中饥饱失宜,过饥过饱均可伤胃。现代医学认为,胃内容物空时,胃酸则可对胃壁进行腐蚀,而致溃疡的产生;“过饱则伤脾”,饮食过饱可影响胃肠的消化蠕动,而致食滞、食积、消化不良。所以《古今医统大全》又曰:“脾胃伤,百病由生。”《金匮翼》卷二认为:“不能食者,胃中元气虚也。”其中“不能食”是脾胃伤、元气不足的主要症状,而脾胃元气不足又是百病滋生的原因。关于具体一日三餐的饮食分配,传统食养学家认为,分配合理则可滋养脾胃,保护胃气;分配不合理,则脾胃损伤,百病乃生。《古今医统大全·饮食类》提出:“况脾胃为人身之基本,脾胃一伤,百病由生。所以君子养生,先慎调脾胃。”《急救广生集·慎疾法语·饮食宜忌》言:“脾胃二气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主受水谷,脾则磨消,化为气血,以养周身。是调食为要,大抵食宜早餐,不宜迟,晚食宜充饥,不宜过饱。”提出了“早餐不宜迟”“晚食宜充饥”的观念,这种三餐饮食分配法,与现代健康饮食要求“早餐宜早宜饱”“晚餐宜少”的健康理念相吻合。现代营养学家提出了“营养早餐”的理念,就是提倡按时摄入营养较全面的早餐;而“晚餐宜充饥”的观念与现代营养学提出的“晚餐宜少”的健康理念也相吻合。现代营养学家认为,晚餐后人体处于休息状态,消耗能量少,故“晚餐宜少”,这样可避免能量的过剩,脂肪积累而导致肥胖、高脂血症等疾病的发生。
传统食养食疗学家在唐宋以前已认为饮食不可厚味,《黄帝内经》已有“高粱厚味,足生大丁”的记载,是指食物过分厚腻而产生疮疡性疾病,类似于现代医学过食厚味而致糖尿病皮肤疾患的产生。《古今医统大全·饮食类》已记载了饮食与人的神志清浊有关,曰“所以君子养生,先慎调脾胃,饮食淡薄,神志反清,厚味多者,不惟神智昏浊,又且动火生痰”,强调了饮食需淡薄,此淡薄即指清淡饮食(低脂,低热量,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同时认识到厚味饮食(高脂,高热量,高蛋白质)不但可导致“神志昏浊”,而且可“动火生痰”,这些认识是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得出的结论。传统食养学家在临床观察中已认识到,长期厚味饮食可影响人体神志与脑力。现代医学认为,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可致动脉硬化,若脑动脉硬化则可导致脑动脉硬化性痴呆或脑血管意外,均可产生“神志昏浊”的症状。所谓“动火生痰”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理现象。中医认为,脾胃内伤,运化失司,则脾虚酿痰生湿,湿盛内蕴而成热,火热内盛则内动。痰湿内盛则可见胸闷、脘痞、昏蒙、沉重、苔腻诸症;痰湿蕴热,火热内动,可见忽然痉厥、神昏、舌謇、高热等症状。《寿世传真·修养宜饮食调理》言:“饮食不节,恣食厚味……血沸气腾,济以燥毒,清化为浊,脉道阻涩,不能自行,疾已潜滋矣。”此段原文明确提出了饮食厚味而致神志昏浊。动火生痰是由于厚味而致血沸气腾,加以燥毒,清化为浊,最终导致脉道阻涩,不能自行。厚味而致脉道阻涩,与现代医学中脂肪而致动脉粥样硬化甚至闭塞的说法是如此的同工异曲。传统食养学家虽没有现代生理、病理观察仪器和观察技术,但通过推论,以及由外测内的方法,而得出长期厚味饮食,可致脉道阻涩。现代医学认为,这类症状均属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消化系统病证,可见厚味食物是导致此类疾病的根源。
对妇人产后,传统食养食疗学提出了“薄味渐进”的饮食方法,如《济生集》卷二认为:“在产后肠胃空虚,未尝不藉此补助,以生气血。但新产之后,劳倦伤脾,一时不胜甘饫,若能薄味渐进,运化易速。”认为产后妇人在饮食调理应注意“薄味渐进”,所谓“薄味”,是相对“厚味”而言,一般认为薄味是指低脂、低热量之品;“渐进”是相对“骤近”而言,是指饮食量不可一次摄入过多。现代医学认为产后“薄味”饮食不但有利于产后体力、胃肠功能的恢复,还有利于防止乳腺不通所致的乳腺炎、乳汁减少的发生。
传统食养食疗学家虽未论及各类食物的建议摄入量,但已从大致上规定了厚味食物在日常饮食中的比例,提出“饮食淡薄”不可过于厚味的观点,并告诫曰“茹淡者安,啖厚者危”。这些观点和论述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饮食习惯。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与传统食养学家的正确饮食指导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