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饮食宜因人因时因地

中医传统食养食疗理论认为食物具有寒、凉、温、热、平性之区别,人体有体质不同的差异,饮食用膳也应根据个体差异,辨质择食。此外,认为人体除了有体质偏差之外,正常人群中各年龄阶段其生理需求不同,对饮食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择食需因人而异;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不同,寒温有差异,择食需因时而异;东、西、南、北水土不同,地域不同,择食需因地而异。因人、因时、因地择食,也是中医食养食疗理论的特点。

一、因人而宜

中医传统食养食疗理论首先认识到妇人胎前产后、老年、儿时的营养具有其特点,故特设专篇论述,如从《济生集》设胎前饮食篇、产后饮食篇;《竹林女科证治》设“妊娠宜节饮食”“妊娠饮食禁忌”“临产宜饮食”诸篇。《古今医统大全》老老余篇专设“饮食篇”阐述老年人饮食问题。《格致余论·慈幼论》曰:“乳子之母,尤宜谨节。饮食下咽,乳汁便通;情欲动中,乳脉便应;病气到乳,汁必凝滞;儿得此乳,疾病立止。”《济生集·卷一·胎前饮食》提出:妊前胎前宜服“猪肚、腐皮、鲫鱼、海参、笋、鸡、鸭”等,并对具体烹饪方法提出“诸味”总宜洁净,“多用清汤吹去浮油饮之”“宜白煮,忌油煎”。从现代营养学分析,上述列出的食物多富含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矿物质成分,而脂肪含量较低,在烹饪过程中又强调了“宜白煮,忌油煎”,以减少脂肪的摄入。现代医学对产前孕妇也提出了不宜过多摄入脂肪,以免产生巨大儿,影响分娩。

《济生集·卷二·产后饮食论》对妇人产后饮食作了明确指导。首先,对产后进食作了规定,认为“新产之后,劳倦伤脾,一时不胜甘饫,若能薄味渐进,运化易速……如骤以厚味……停食致病往往有之”,具体提出了“七日后,只用黄雌鸡烂熬取汤,吹去浮油澄清汁饮之”“半月内不可食鲜猪肉”“一月内不可食猪油”,以免壅塞经络,令血气不通。总之,主张“清淡生精”的产后饮食调理之法,现代医学也主张产后宜选用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矿物质饮食,有利于产后体力恢复、乳汁通畅;而高脂肪饮食可致产后妇人过于肥胖以及乳腺堵塞,而发生乳腺炎以致影响哺乳。

二、因时而宜

根据《黄帝内经》中提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四季的饮食调养也应遵循这一原则。春夏季节阳气在外,易动而发泄受损,可食用甘寒之类的果蔬滋补阴津,以平衡过旺的阳气;秋冬季节阳气潜藏,而阴气外张,可选择血肉有情之品,填精补髓,温调内脏。具体根据五行生克,五气配五脏的原理。春季自然界阳气升发,春天以肝气当令,自然界阳气骤升,易引动人体蓄积之内火而致肝阳、肝火,引发肝病、风病,饮食养生应注意养肝补脾。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春季“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季饮食需“省酸增甘”,酸味入肝,为肝之本味,过食酸性食物,则可造成肝气过旺。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肝旺则易克脾土,因此,春季饮食养生则宜“省酸增甘”,以健脾为主,在肝旺的春季以实脾为主,这也体现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治未病”思想。同时,可适当增加清热之品以防肝风肝火。夏季自然界阳气亢盛,在天为热,在地为暑,暑易夹湿,湿热交蒸,暑易耗气伤津,饮食中除清暑益气养阴外,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夏季心气最旺,若见心火旺之心烦、口舌生疮之症,治疗宜清心泻火,而饮食养生还需体现“治未病”思想,根据五行中“火克金”的原理,夏季之心火不但出现心火亢盛之症状,而且可累及肺金之阴,故饮食养生需“增辛”,即养肺阴和适当辛宣肺气。秋季自然界阳气减退,燥气较甚,燥易伤肺,治疗宜清燥救肺外,《备急千金要方·食治》中还提出了:“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饮食养生充分体现了“治未病”思想,饮食不可一味养肺润燥,或辛香宣肺,还需以酸味补肺,以防秋季肺金克木。冬季是自然界阴气最盛之季,天寒地冻,草木凋零,在治疗中以温补为宜,关于饮食养生,《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认为除温补肾精肾气外,还应“增苦”,主张用适当的苦泻心火之法,以防肾水不足、心火独亢之症。

另外,《备急千金要方·食治》特别提出了“季月各十八日省甘增咸以养肾气”之说,说明中医的饮食养生提倡一年四季均需以咸养肾阴、补肾精。中医食养食疗理论中关于四季饮食养生的核心思想体现在需根据季节不同,调节饮食性味,并在季节尚未到来之前提前预防。四季饮食调养都不可不益肾。

三、因地而宜

中国地域广阔,地大物博,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各地由于风土人情、自然条件、乡土风俗不同,其饮食习惯、饮食结构亦有差异,导致其体质、禀赋有强弱之不同。

首先,中国传统食养食疗学家已认识到,由于地域的差异,水质、土壤有所不同,同一食物的营养成分应是有差异的。清代医学家章穆在《调疾饮食辩》中说:“五谷虽曰中和,而稻、粱、黍、麦不一其种;南方、北方、水生、陆生,不一其地……则其性又安能画一也。”说明同属谷类食物,但稻、麦、粱等各种谷类食物其成分又不同。现代营养学研究认为,谷类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麦比稻米高,而膳食纤维成分的含量,杂粮类更高。同一食物,由于产地不同,生长的地域不同,其成分含量也不相同。故《中国食物营养成分表》的测定食物均要标明其产地,以示其可能与其他产地有所不同。

此外,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之不同,导致各地饮食习惯也有差异。《调疾饮食辩》又说:“南人食米,北人食面,均可滋生气血,长育子孙。”南方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人以麦面为主食,通过膳食的搭配达到平衡饮食后,同样可促进人的生长发育,滋养气血,使之健壮。

由于地域差异,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的不同,导致人的禀赋也有差异,一般认为南人矮小单薄,北人高大体健。由于饮食习惯以及地域自然气候的差异,导致个体体质也有差异。气候炎热之地,多食炸、炙食物者,易致燥红体质;气候寒冷,多食生冷食物者,易致迟冷倦㿠体质;久居湿地,脾胃虚寒者,易致湿滞体质。根据“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的原则,在气候寒凉地区和季节应少食性质属寒的食物;在气候炎热的地区和季节应少食性质属热的食物。

要注意食物产地、各地饮食习惯与人体体质的关联,这就是“因地制宜”选择食物的内涵。 YDoFcRHF/Z5YNtooGqogz7O7I4RJOkSYoFyAvluBSog+Bf6RyD0YXfWOnMbI4ig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