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中提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点,中医食养食疗理论从《黄帝内经》至清迄今,始终认为食物的养生与治疗作用亦以五脏为中心。历代医学关于食物养生治疗的理论均十分强调食物治五脏。
首先,在中药归经论中认为,食物的五味是与脏相互关联的,即五味入五脏理论。《素问·宣明五气》曰:“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这说明,酸、苦、甘、辛、咸分别对五脏产生特定的亲和作用,而从中医食养食疗角度认为“五味各归所喜”。由此可见,五味入五脏是指中药的归经,药物治疗多以五脏病理状态为主;“五味各归所喜”是指五脏的生理状态。中医食养食疗理论认为所有食物性、味顺其五脏所喜则为补。张景岳认为:“五脏嗜欲不同,各有所喜,故五味之走亦各有所先。”《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这里谓“先”者,是指五味与五脏最具亲和力者。既有所先,必有所后。因此,五味入五脏,根据先后不同的食养适宜症,如甘先入脾,说明甘为脾所喜,凡健脾之品必用甘味,大部分谷类、糖类食品味属甘,具健脾和胃之功,但甘味食物不仅限于健脾。《素问·脏气法时论》言:“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由于甘味食物首先为脾所喜,故入脾,而甘味具有缓急之功,可缓肝之急,又可为缓急之用。以五脏论之,肝之所喜为酸,故一般情况酸与肝的亲和力最强,但肝病而致急时,又可用甘味来缓之;肝以条达和畅为喜,若肝气郁结不畅,则急需食用性味辛散之品,辅以升发肝气,以酸苦涌泄之品清泄肝阳、滋养肝阴。
以上五味入五脏的理论,受五行机械套用的影响较大,有其不可取之处,但从中可知,根据五脏“各归所喜”“各有所先”“必有所后”的理论,这些五味入五脏的理论,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一般根据五味所喜,甘入脾,健脾者多属甘味,但甘味有缓肝之急,现代临床认为多糖含量高的食物具有保护肝细胞的作用,而长期肝疏泄功能失调者,主张用辛味行气活血之品,疏肝活血;苦入心,泻心火者多属苦味,但苦具有燥湿功能,又可以苦燥脾之湿。在“黄帝内经”时期已认识到五味虽与特定的脏腑有亲和力,但根据其偏盛不同,又可以治疗不同的脏腑。现代食物学认为食物的甘味可有甘寒与甘温之不同;食物中的苦有苦寒与苦温之不同,因此,中医营养学认为中医理论的五味可根据其“各有所喜”“五味之运的所先”“五味之运的所后”,依据其配伍,对不同脏腑进行食物养治。在中医营养学中经常出现“健脾”“补肺”“疏肝”“益肾”“养心”等与五脏密切相关的治疗功效与方法,说明中医营养学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的辨证治疗观。
其次,中医食养食疗理论中记载了不少以动物的内脏营养五脏、治疗人体相关脏腑的内容。唐代孙思邈早就提出“以脏治脏”和“以脏补脏”的学术观点,最值得一提的如,用羊肝治疗、预防雀盲。雀盲又称夜盲,乃指入暮或黑暗处视物罔见,俨似雀鸟家禽,至黄昏则不见物,现代医学认为其多与先天/后天维生素A缺乏等相关。中医食养食疗理论中用羊肝羹来治疗预防肝血不足而致的雀盲症。现代营养学也可提示:动物肝脏特别是羊肝富含维生素A,用富含维生素A的羊肝治疗维生素A缺乏而致的雀盲,无论从中医理论还是现代营养学的观点都是具有说服力的。中医食养理论还提出用猪心裹朱砂治疗心悸、怔忡等。现代医学认为猪心中富含营养心肌的辅酶Q 10 成分。心悸这一症状除了器质性病变可出现外,一部分营养或非营养成分缺乏也可出现心悸;食用猪心,其含有的辅酶Q 10 可改善心悸症状。
中医食养食疗书籍中记载用动物脑治疗风眩、头晕、偏正头痛。现代医学证明,动物脑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和蛋白质、肽类等物质,其中谷氨酸、精氨酸、门冬氨酸及γ-氨基丁酸,这4种氨基酸均参与神经介质的活动,特别是γ-氨基丁酸对中枢神经有强烈的直接抑制作用,可起到治疗头风头痛之症。
猪胃黏膜加工制成的胃膜粉,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其含有淀粉酶、胃蛋白酶,可治疗消化酶缺乏而致的消化不良,保护胃黏膜,治疗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中医食养食疗书籍多记载用猪胰治疗消渴病,猪胰中富含合成胰岛素的成分,有助于促进人体胰岛素的合成作用,这为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作了先驱临床验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