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统食养食疗理论是中医庞大养生学的分支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医养生学中重视人民生命而集诸多中医名家学术理论精华以呵护人民健康的思想,以及预防为主的“治未病”的核心思想。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饮食养生很早就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指导正确膳食的理论。该理论首先认为饮食是维持健康养生的必要手段,《备急千金要方》言:“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饮膳正要》言:“夫上古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故重食轻货,盖有所取也。”《古今医统大全·通用诸方·饮食类》中提出:“饮食为养生之要务。”其次认为饮食是保证人体精充、气足、神旺之本,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饮食,活人之本也”“由饮食以资气,生气以益精,生精以养气,气足以生神,神足以全身”,饮食可资气、益精、全神、养身。精、气、神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传统中医学认为,精、气、神乃生命之本,精充、气足、神旺则病无所至。在此理论指导下,中华民族积累了正确选择食物、合理配用膳食、用食物进行养生防病的丰富经验。其中“以食代药”“药补不如食补”都是中医食养食疗理论中的重要观点。此外,还认为食物除了具养生防病作用外,还体现在疾病中配合药物发挥辅助治疗作用。《本草求真》言:“食物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说明食物与药物同样具有疗病作用。对老年人而言,由于年老各脏器日衰、不胜药力,而食物性平,对各脏腑作用均衡平和,尤适老年人。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言:“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养老奉亲书》言:“缘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以食治疾,胜于用药。”可见,食物的治疗作用早在古代已被认识,食物在养生防疾的基础上还具有疗病作用,只是食物治疗疾病的范围多限于疾病的初期病较轻阶段,或于疾病后期发挥调理与辅助治疗作用,一般归为预防医学范畴,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关于营养饮食的宣传教育普及工作的重要性,清代王孟英认为,医者不仅需懂得饮食营养、养生之法,而且有将饮食养生之道向广大民众宣教的职责,使广大民众都能学习、认知颐养之道,提倡预防为主的思想,提高民众的防病养生意识。王孟英在其《随息居饮食谱》曰:“人以食为养,而饮食失宜,或以害身命。卫国、卫生,理无二致,故圣人疾与战并慎,而养与教并重也。”又曰“善颐生者,必能善教民也”“若饱食无教,则近于禽兽”。
《寿世保元·卷二》阐述了具体的饮食养生方法,如“是谓贤哲防于未病,凡以饮食,无论四时,常令温暖”,指出饮食以温暖为宜。现代医学认为,饮食寒凉可致胃肠血管痉挛,而出现胃脘疼痛、泄泻诸症,故提出了“饮食常温”的观点,然后又提出了饮食“不欲苦饱”“饱则筋脉横解,肠澼为痔”,饮食不可食后便卧。《寿世保元·卷二》曰:“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认为食后便卧、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即损寿”,或因致营卫不通,气血凝滞,而令人患肺气、头风、中痞之疾,主张食后常以手摩腹数百遍,仰面呵气数百口,缓行数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