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食养食疗理论至宋代以后有了较大的发展,食养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发展的标志是第一部食养学专著的问世,同时临床各科的营养学也得到了完善,食品营养学内容也得到了扩展,疾病营养学的研究也开始派生出来。这些进展使得食疗理论更加系统和完善,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更科学的指导。
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于天历三年(1331年)撰写了《饮膳正要》一书,书中涵盖了传统食养学的主要内容。
忽思慧认为养生保养与饮食、行动、情志密切相关,其中饮食在养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饮膳正要·养生避忌》中指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而寿。”在饮食养生中,“守中”被认为是重要的法则。《饮膳正要·养生避忌》中指出:“饮食不知忌避,亦不慎节,多嗜欲,厚滋味,不能守中,不知持满,故半百衰者多矣。”又曰:“善摄生者,薄滋味”“夫安乐之道,在乎保养,保养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病。”忽思慧所谓的“守中”强调饮食不可偏胜,不偏者为中,守中者即为保持中立,守住平衡,“守中”的重要方法乃“薄滋味”,过多偏好“厚滋味”,则无法“守中”,这一观点与现代营养学强调平衡饮食的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古代的食养学家强调膳食平衡,为千百年来我国人民的健康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只有遵循“守中”的原则,才能做到养生,故而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又说:“故养生者,既无过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
孙思邈强调饮食不可过,提倡务必“简少”,忽思慧也提出了类似的主张,他指出:“善养生者,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其意为:在选择饮食时,不要拖延到过分饥饿、口渴再食饮,而是在未十分饥饿口渴的情况下适量进食和饮水,这样可以避免过量饮食;此外,忽思慧还主张少食多餐,即增加进食次数但减少每次进食的量,不主张一餐摄入过多。现代营养学也提倡“少食多餐”的饮食规律。其“先饥而食”“先渴而饮”的饮食方法,也被现代营养学认为具有合理性,如“先饥而食”可避免饥不择食,狼吞虎咽,摄入过多;其次,忽思慧还提出“饱食不得便卧”和“不可多食”的良好饮食行为习惯。饱食后躺下休息,一则易导致食物在胃中停滞而消化不良,二则食后不运动易致能量的过多积聚而致肥胖。这些饮食行为的规范都为健康提供了保障。现代饮食养生中也主张不可饱食,不可夜餐多食,这对避免营养过剩和肥胖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忽思慧根据食物品种,将其分为谷品、兽品、禽品、鱼品、菜品、果品以及调料7类,分别论述了它们的性味和功效。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忽思慧无法知道每一种食物的主要成分,但其据品种而归类的方法,已可确定食物的基本成分,与现代食品营养学的分类方法基本相似。现代营养学认为,米谷类食物富含碳水化合物,肉类富含蛋白质,蔬菜类食物主要含有水分、纤维素以及维生素。两种分类方法均为了便于识别食物中共性成分的存在特征。
总之,我国现存最早的食养学专著奠定的传统食养学的特点,强调了饮食在养生中的重要性,关注饮食行为,并重视饮食的性味及功能。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传统食养学尚无法深入了解食物成分对人体的作用。
在晋唐时期,传统食养学主要注重总体营养的基础,没有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营养需求进行深入了解。而宋金元以后的医家开始意识到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有着不同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求,因此,开始提出了针对性的饮食建议。这一转变在营养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饮膳正要》专设了“乳母食忌”和“妊娠食忌”。此外,《济生集》卷二中关于产后饮食的讨论,针对“产妇之虚”的状况,提出了“以多食为有益”、“薄味渐进”、不可“骤以厚味”等观点,并提倡“七日后,只用黄雌鸡烂熬取汤,吹去浮油澄清汁饮之,最助乳力”,即为保证妇人产后乳汁的通畅和产后体力的恢复,主张用去油腻的清汁鸡汤,既保证了产后各类营养的合理性,又防止乳腺管阻塞和乳汁脂肪过量而致新生儿消化不良的问题。《济生集》卷二中还提到“一月内不可食猪油”,以防止脂肪的摄入过多。
《竹林女科证治》对妊娠期的饮食做了提示:“故孕妇调摄饮食,宜淡泊不宜肥浓,宜清虚不宜重浊。”建议多服莲子、芡实、熟藕、山药、鲫鱼、鸭、鲈鱼、鳗鱼、银鱼、海参、淡菜、笋、腐皮等食物;另主张“蔬饭薄粥,少佐肉食”来维持孕妇的饮食。现代营养学分析表明,上述食品皆属高蛋白质、高钙、高维生素,且脂肪含量较低,这种饮食模式对预防巨大儿、产后肥胖都有重要的意义。
《养老奉亲书》是宋仁宗时陈直撰写的一部关于老年保健的专著,在饮食养生方面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指导。《养老奉亲书·序》曰:“缘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以食治疾,胜于用药;况是老人之疾,慎于吐痢,尤宜用食以治之。”又提示食治仍为老年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且更容易被老年人接受。“凡老人有患,宜先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此养老人之大法也”。除了老年之性厌药而喜食外,老年人生理衰退的特点,也决定了他们更适宜选用性质平和的食物作为防治疾病的方法。《养老奉亲书·下籍》曰:“殊不知上寿之人,血气已衰,精神减耗,危若风烛,百病易攻。至于视听不至聪明,手足举动不随;其身体劳倦,头目昏眩,风气不顺,宿疾时发;或秘或泄,或冷或热,此皆老人之常态也。”对于若见宿疾发动,主张“随其疾状,用中和汤药顺”,然后“调停饮食,根据食医之法,随食性变馔治之,此最为良也”。对于老年生理功能衰退者,可通过调整饮食来辅助治疗,或用饮食纠正身体之偏,关键在于饮食调理贵在不伤其脏腑。由于历史条件所限,书中并没有对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进行详细论述,但已经提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饮食注意事项。
1.主张辨质施食 《养老奉亲书·形证脉候第二》中认为老年人一般情况由于真气耗竭,五脏衰弱,表现以虚衰之象为主,主张在其斟量汤剂之中,加温补之品,但若见“年逾七十,面色红润,形气康强,饮食不退,尚多秘热者”,不可认为其“真阳血海气壮”,而需考虑“此皆虚阳气所助也”。指出老年人可见阴虚而虚阳上亢之象,不可误认为阳盛,而频用转泻之药下利,苦泻之药强能主破,用性平和缓之药,然后结合自然饮食进行调理;对那些“无虚阳之气,一向惫乏之人”,主张“全在斟量汤剂,常加温补调停,饘粥以为养治,此养老之先也”。
2.顺应四时食养 《养老奉亲书·下籍》用十节的篇幅强调老年人需顺应天地四时而食养之,并论:“为人子者,深宜察其寒温,审其饘药,依四时摄养之方,顺五行休旺之气,恭恪奉亲。”春时阳气升发,高年之人易出现精神昏倦,体热头昏,膈壅涎嗽,四肢劳倦之疾。其饮食之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肝气,主张用“凉膈化痰之药消解,或只选食治方中性稍凉、利饮食,调停与进”。在饮食方面,“酒不可过饮”“黏冷肥僻之物,多伤脾胃,难得消化,大不益老人”,方可时以避之。
夏时“阴气内伏,暑毒外蒸”,老人气弱,饮食需注意不宜燥热,不宜生冷肥僻。《养老奉亲书》言:“任性食冷,故人多暴泻之患”“以阴弱之腹,当冷肥之物,则多成滑泄”“若须要食瓜果之类,量虚实少为进之”。其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
秋时,“草木黄落”,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陈氏特别提出“其新登五谷,不宜与食”,认为新登五谷可“动人宿疾”,但这个说法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冬时,“冰坚如石”,老年人易感寒而“为嗽、吐逆、麻痹、昏眩之疾”,冬月易致虚阳上攻。其饮食之味除了应注意“减咸而增苦,以养心气”外,还需避免“食炙爆燥热之物”,否则容易导致“壅、噎、痰嗽、眼目之疾”。此外,主张在冬月“晨朝宜饮少醇酒,然后进粥”。
3.饮食行为之调整 陈直在《养老奉亲书·饮食调治第一》中对老年人的饮食行为作了一些提示。首先,认为老年人的饮食应注意冷热软硬,曰:“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软,忌其黏硬生冷。”这与老年脾胃寒,消化功能减退有关。其二,提出:“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主张少食多餐,认为“若顿令饱食,则多伤满,缘衰老人肠胃虚薄”。其三,主张适量进补和少食醇酒,所谓适量进补,陈氏认为老年人宜益气治补为主。其将养老益气方列为上籍之首。具体用方体现平补温和之特点。该书记载了一些具体食疗方,如益气牛乳方、枸杞煎方、羊肝羹方等。从这些组方的药食原料进行营养学分析,可发现牛乳含有丰富的各类营养素,而且易于消化吸收;羊肝和枸杞则富含各类老年人所必需的营养素,特别是维生素A、铁、锌、硒等。陈直还特别提出老年人可适量服饮醇酒,这里的醇酒多指乙醇含量低而各类营养素含量较高的米酒,并主张在冬日“每日晨朝,宜以醇酒”,男性送服下元药一服,女性送服平补血海药一服。《养老奉亲书》的论述表明,在当时传统食养学中,针对这一人群的特殊生理状况的营养需求,进行了特殊的研究并提出了特殊饮食要求。
传统中医食疗专著以四性五味来认识食物并归纳其营养作用。寒凉性的食物在现代营养学中被分析出含有较高的膳食纤维(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和镁等成分;而温热性的食物在现代营养学中被分析出具有较强的供能作用和扩张血管等成分。除了用四性和五味概括食品的营养成分外,传统食养学还通过部分食物的功效来表示其主要成分。如谷类食物具有益气调中、长肌肉等作用。现代营养学认为谷类食物的主要成分为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构成抗体、酶、激素等主要成分,与中医气的推动、防御、温煦作用有关;肉、禽、鱼、蛋类食物富含蛋白质,中医认为其有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利湿消肿等作用,与蛋白质在体内构成重要的化合物、构建和修复组织有关;蔬菜类食物多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水分,中医认为其有清热、通利肠胃、利湿等作用,这与膳食纤维的持水性、增加饱腹感、改善肠道菌群、促进排便功能有关。总之,中医传统食养学通过寒凉、温热、平性和健脾益气、补肝肾、利湿、清热等性味功效来归纳、总结食物总体成分倾向。
《本草纲目》中,食物被分为谷部、菜部、果部、鳞部、介部、禽部和兽部。《饮食须知》亦将饮食分为谷类、菜类、果类、鱼类、禽类、兽类、味类,这种分类方法与现代食品营养学的分类相似。现代营养学认为,谷类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菜类和果类食物主要提供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和胡萝卜素;而鱼、禽、兽类食物主要提供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A和B族维生素。这样的分类方法表明,传统食养学已经认识到某些食物在营养学上具有相似性,除了其形态和生活习性外,在营养学方面也有一定共性。这样的归类方法,为后世食品营养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依据。
除了对食物进行分类研究外,传统食养学还强调了不同的烹饪和制作方法与食物相配的重要性,这些方法可以改变食物的成分。如《饮食须知》记载了大豆不同的烹饪制作方法能够带来不同的效果:“煮食则凉,炒食则热,作腐则寒,作豉则冷,造酱及生黄卷则平。”不同的制作方法会导致原始食物成分产生变化,故其性味也会不同。可见,传统食养学已认识到不同的化学反应可致食物成分发生改变。
其次,食物之间的相配和禁忌也是传统食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一时期已有了明确的记载,更多有关内容详见“中医食养食疗理论的特点”章节中“食物之宜忌”部分。
宋元明清时期的医学已形成了各科别的分类,对于不同科别的疾病,医家认为饮食在辅助配合治疗中具有不同的要求。清代医家章穆专立《调疾饮食辨》,其中首先提出了关于盐在疾病治疗中的运用意见,他指出:“凡血证、水证、消渴、喘嗽之外,皆不必申食盐之禁。”反之,则对于血证、水证、消渴等疾病,盐应在饮食中被禁止使用。中医的血证包括出血性疾病以及血瘀性疾病;水证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水肿性疾病以及水饮(渗出性胸腹腔积水);消渴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尿崩症等类似。现代研究证明,这类疾病对盐的禁忌是符合疾病治疗禁忌要求的。此外,章氏还提出了:“止水藏垢纳污,饮之主多病。”所谓“止水”即指非流动之水,可导致污染,蚊蝇滋生,饮后导致疟疾、疡、疮等病发生。
许克昌在其《外科证治全书》中对外科疮疡性疾病进行辨治的同时,还著有《饮食宜忌论》一书。他认为在治疗外科疾病的过程中,“药之所忌,关乎人之死生;饵之宜忌,涉乎病人轻重。饵者饮食之类也”。具体提出了外科中阳痈和阴疽以及疮疥者之饮食忌讳,如“椒、姜、面、蛋、煎、炒、爆、炙之属,俱能助壅动热,患阳痈者忌之;瓜果、梨、柿,生冷性寒之属,俱能损胃伤脾,患阴疽者忌之;鸡、鹅、虾、蟹、海味腥膻之属,俱能动风发痒,患疮疥者忌之”。这类可致疮疡痒疥加重的食物,中医食养食疗理论中通常称之为“发物”。
清代温病学家王士雄在对温病学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另外著有《随息居饮食谱》和《归砚录》,在饮食养生、饮食疗病方面进行了探究,并对章穆《调疾饮食辨》提出的相关观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章氏认为:“凡米新者,香甘汁浓,养人为胜。”而王氏认为陈仓之粟仍有疗病之功,并提出:“茶能清神醒睡,止渴除烦,有解风热,凉肝胆,吐风痰,利头目,去油垢,肃肺胃之功。”对茶的这一功效评价,与现代研究茶叶之功效极相似。对于姜茶治痢之说,王氏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食之断不宜多,断不可久”。
宋元明清时期的医家一致认为,饮食所伤作为疾病产生的原因之一,伤食不但可以直接导致相应症状的出现,而且还可转变为其他疾病。《医碥·伤饮食》曰:“饮者,或寒或热或过饱,皆能伤人。”具体饮食所伤所产生的疾病症状,《医碥》中更有详细描述:“饮者水也,在人身属无形之气分。多饮则气逆,饮冷则伤肺,为喘咳,为肿,为泻”“食者物也,在人身属有形之血分。伤食则胸腹痞满,恶心咽酸,噫败卵臭,头痛发热恶寒”。对于饮食所伤的病机,《济生方·宿食门》中做了阐述:“善摄生者,谨于和调,使一饮一食,入于胃中,随消随化,则无滞留之患。若禀受怯弱,饥饱失时,或过餐五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遂成宿滞。轻则吞酸呕恶,胸满噫噎,或泻或利,久则积聚,结为癥瘕,面黄羸瘦,此皆宿食不消而主病焉。”这说明饮食不当不但可引发胃肠道疾病,发展日久还会影响其他脏腑的健康。
由此可见,清代及其以前,中医传统食养食疗理论已开始关注饮食不当和不卫生对健康的危害,同时也认识到饮食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轻重、预后都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