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唐时期对食物养生的研究,除了继承《黄帝内经》的传统理论对中医食养理论的影响外,这一时期中医食养食疗理论发展得益于食物、药物的实践运用的总结。人们通过实践,发现了一些食物具有治疗作用,为了将其宝贵经验总结并传于后世,还出现了有关食疗学方面的专著。
中医的饮食养生,不仅注重食物的营养作用,还强调食物具有治疗作用,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特有的一面,尤其是在晋唐时期以后,随着饮食治疗经验的积累,已有不少的文献记载。这些食疗方法的记载,从内容上归纳、包涵了对营养缺乏性疾病的治疗。例如,东晋医学家葛洪在其《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用海藻治疗瘿病。现代营养学认为海藻类食物含碘丰富,而瘿病多属现代医学中的甲状腺肿,属缺碘的营养性疾病。用含碘高的食物来治疗缺碘性疾病,这是中医食养食疗经验性的记载。《肘后备急方》还记载了用猪胰治疗消渴病。猪胰内富含胰岛素的合成成分,食用后可提高人体胰岛素的合成能力。而中医所指的消渴病主要是指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早在东晋时期,就有了用猪胰来治疗胰岛素缺乏的糖尿病的文献记载。这为后来人工合成胰岛素提供了临床实践的依据,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还记载了脚气病的症状表现特征:“得之无渐,或微觉疼痹,或两胫小满,或行起忽屈弱,或少腹不仁,或时冷时热,皆其候也。”主张用豉、动物乳、大豆等食物进行治疗。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记载可用谷皮煮粥防治脚气病,现代营养学认为谷糠和豆乳等食物中富含维生素B 1 ,这些食物可用来治疗维生素B 1 缺乏引起的脚气病。早在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有了用动物肝脏尤其是羊肝治疗雀盲的记载。雀盲又被称为“夜盲症”,是一种因维生素A缺乏所造成的营养性疾病。现代营养学证明,动物肝脏富含维生素A,对夜盲症有食疗价值。这些记载提示,早在唐代的医家就认识到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可用以治疗维生素A缺乏的夜盲症。以上的文献记载足以证明中医饮食养生理论对现代营养学和治疗学的贡献,而这些记载均是通过反复实践而获得的宝贵经验。
除了营养性疾病,晋唐时期已有了不少用于治疗其他疾病的食疗方,如《外台秘要》用杏仁煎治疗咳嗽,中医学研究表明,杏仁具有止咳化痰的作用,广泛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另外,治疗赤痢用芩连丸,黄连具有燥湿清热止痢的作用,是中医治疗肠道感染性疾病的要药。这些记载为后世的中医治疗学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魏晋以后,中国的饮食调养经验逐渐积累,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形成了理论,留有专著加以记录。尤其在晋唐时期,传统食养食疗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饮食营养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饮食行为的规范。
唐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人们对食物的研究逐渐不再局限于食物的养生作用,食物中有效成分的治疗作用受到了医家的充分重视。在这一背景下,食物治疗方面的专著开始出现,并成为研究的重点,主要有《备急千金要方·食治》和《食疗本草》。首先,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要方·食治》中提出:“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认为食物不但具有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的养生作用,而且具有“排邪”“平疴”“遣疾”的治疗作用。在食疗方面主张“鱼肉果实取益人者,而食之”“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安身之本,必资于食”,综合其意为养生必知安生之本的食养之道,要知其饮食之宜。鱼肉果实之食物,具有补益作用,但食之不慎则可损人,具体提出了① “食不可过”,即饮食不可贪多,指出:“凡常饮食,每令节俭。若贪味多餐,临盘大饱,食讫觉腹中膨胀短气,或至暴疾。”“益人”强调了饮食整体性和平衡性的重要。②根据五味入五脏的原理,指出五味过食伤五脏。具体举例说明了“多食酸,令人癃”“多食咸,令人渴”“多食辛,令人愠心”“多食苦,令人变呕”“多食甘,令人恶心”“多食酸,则皮槁而毛夭”“多食苦,则筋缩而爪枯”。
唐代著名妇产科医家昝殷不但创作了第一部妇产科专著——《经效产宝》,而且还著有食疗学专著《食医心鉴》。此书记载了治疗内、妇、儿各科疾病的食疗方21首,食疗方的剂型包括饼方、粥方、茶方、酒方、羹方、汤方、丸方,其中以粥方最为多见,共16首。书中不少食疗方均为有效方,如论心腹冷痛食治诸方中,选用了桃仁粥、高良姜粥、吴茱萸粥,可见昝氏所论心腹痛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心血管疾病以及消化系统的胃肠道疾病。在治疗上,昝殷多采用活血化瘀、温中散寒之法,多用粥方,充分利用了粥方易消化吸收以养胃的特点。另外,对脚气病的治疗,昝殷常使用猪肝。现代营养学提出,猪肝富含维生素A、B族维生素和铁等营养素,对于治疗脚气病有一定效果。用富含某一营养素的食物来治疗某一营养素缺乏症,这是中医饮食治疗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果,在唐代的这些专著中,已很好将这些内容作了记载。
唐代的巨著《外台秘要》共40卷,分1104门,收载医方6900余首。书中对每一种病下设方药,均提及食禁,如治疗新久咳嗽的咳唾脓血方中提出忌生葱、生蒜或海藻等。现代药理分析也支持了这些禁忌的合理性。辛散之品如葱、蒜对血管有扩张作用,不利于止血;而海藻之类海腥发物,多含组胺或异性蛋白,可能引发过敏性哮喘,不利于恢复。
我国第一部食疗学专著——《食疗本草》,共分为3卷,由孙思邈的学生孟诜撰写,后来由张鼎进行补充,总结了唐代以前的食物养生知识。全书记载了227种食物的治疗作用。其中,上卷以果品类食物为主,中卷以动物类食物为主,下卷以谷豆类食物为主。原书已经失传,现存版本是通过整理敦煌石室的残卷和后世医家的引用资料编纂而成的。这本书不仅对食物的性味、功能进行了详细论述,而且记载了食物的加工、烹饪方法。例如,在对枸杞的记载中提到:“枸杞,无毒,叶及子并坚筋能老,除风,补益筋骨,能益人,去虚劳;根,主去骨热,消渴;叶和羊肉作羹,尤善益人。代茶法煮汁饮之,益阳事。”另外,书中还有关于胡桃的记载:“除去风,润脂肉,令人能食。不得多食之,汁日月,渐渐服食。通经络气,润血脉,黑人鬓发、毛落再生也。”说明早在古代,医家就认识到胡桃具有润血脉、黑发的作用,但同时也提醒不可过量食用。中医食养食疗理论认为,胡桃具有充饥、益智、健脾等多种营养食疗功效,但过量摄入不利于健康,因其内含不饱和脂肪酸,过量摄入会增加脂肪比例,超过建议摄入能量的30%,则不利于健康。
食疗学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医食养食疗理论的发展已进入了具有明确且较为系统的文字记载阶段。这表明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中医食养食疗理论已有了长期的实践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