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后代,必须摄取食物以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远古时期,人类对食物的摄取尚处于“饥不择食”的阶段。为了生存,人类四处觅食,《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说明远古时期的原始人群依靠共同狩猎,共同采集食物来维持生命。这种最原始的摄取食物的方式,必然导致一种结果,即“食蠃蠬之肉,时多疹病、毒伤之害”,也就是因“饥不择食”,不注意饮食安全,由食物的毒性导致疼痛伤病之害。积累了千百万次的感性认识后,人类开始对食物的安全性进行了选择。《淮南子·修务训》又曰:“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西汉陆贾在《四库备要·子部·新语卷上》曰:“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长期积累的选择安全食物的经验,使得人类开始学会对可导致中毒吐泻的食物进行“避就”,选择“五谷”作为饮食养生中最主要的食物品种。这为我国数千年来以谷豆类为基础的饮食习惯与膳食结构奠定了基础,也为《黄帝内经》所论“五谷为养”的膳食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
历史上膳食结构第一次变迁是旧石器时代对“钻木取火”的利用,“钻木取火”可使食物由生变熟。熟食的运用,大大提高了食物的安全性,同时使人们原本认为“难以养民”的飞禽走兽通过烤炙可满足卫生要求,大大减轻由于生食而致的胃肠道疾病的发生。《礼纬·含文嘉》曰:“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食物卫生安全性的提高,食谱范围的扩大,使人类从自然界摄取的营养得以丰富,提高了人体免疫力,进而提升对疾患病痛的抗御能力,但食物来源仍集中于少数的动植物。
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过程中,社会生产力随之发展,农作物的品种也有所增加,甲骨文记载了“禾”“麦”“黍”“稻”等农作物,说明上述农作物在商代已作为人类摄取营养的主要食物。在农作物自给有余的情况下,更是推动了谷物酿酒的形成与发展。在商代遗址发掘的青铜器中,有不少酒器,证明商代已有较大规模的酿造业了。酿酒不但体现人类农业的发展到了自给有余的阶段,也体现食疗的发展。从繁体字“醫”的偏旁部首“酉”字旁来看,亦说明酒与医药之间的关系。
随着农业的发达和火的应用,人类通过烧煮食物逐渐脱离了“茹毛饮血”时期,使食物更具美味,更具营养。相传商汤时的宰相伊尹精于烹饪。《吕氏春秋·本味》篇引用伊尹和商汤的谈话,提及了许多烹调和食物的知识。他认为可依靠食物酸、甜、苦、辣、咸五味和水、木、火三才进行烹调。其中,火的控制调节对于食物的味道起着重要作用,通过适当的火候和火力调节,可以消除食物的腥味、臊味和膻味,使得食物更加美味可口。通过巧妙地组合五味,在满足食物丰富口感的情况下,还可以调节食物的性质,使其营养愈加丰富,以满足人体的不同需求。这些最原始的记载,为我国烹饪学及传统食养学的构建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周代是传统食养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的统治阶级非常重视饮食保健。在其管理层中专门设置了食医以专司其事。《周礼·天官冢宰》曰:“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周礼》中的记载,说明了当时宫廷中设有专为贵族服务的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四类医生。其中食医专门负责调和贵人的饮食口味,注意营养配置,并预防疾病发生,这是最早关于传统营养师的记载,并蕴含着传统食养学理论思想。东汉儒家学者郑玄对“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注疏认为:食、羹、酱、饮各自有其不同四性,“饭宜温,羮宜热,酱宜凉,饮宜寒”。为顺应四时不同的气候,主张春宜食剂,夏宜羹剂,秋宜酱剂,冬宜饮剂。食物本身自有五味,顺应四季则应当春季多宜酸,夏季多宜苦,秋季多宜辛,冬季多宜咸,再于四时以滑甘调味,方能适合气候特点以达到调和身体健康之目的。这些传统食养学的理论来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的指导,也是最早的传统食养学理论,食物的营养应顺应四时不同季节,并且可选择不同的制剂。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及酿造业的发展,除了将谷类食物酿造成为酒外,还生产出醋、酱、饸、豆豉、酱油等谷豆类食物制品。《淮南子》中记载了豆腐这一豆类制品的生产和食用,这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从简单的直接食用动植物食品,发展到了可以通过化学处理来制作各种食品制品的阶段。通过发酵等处理,食品的种类得以扩大,人类能够摄取更多的营养成分,同时也为了解食物成分及其化学反应提供了依据。《论语》一书中,也谈及营养卫生以及平衡饮食的概念:“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此段记载体现了在当时的烹饪条件下,人们对食物的要求应该是精细的,并且通过精细的烹饪可充分吸收食物的营养成分。同时人们也意识到,如果食物经过一段时间后变得臭气熏天、腐败变质,或者呈现出不正常的色泽和持久的异味,就被认为是不适合食用的。现代营养学也证实,食物的变味是食物中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变质的结果,如不恰当地食用,不但无法获得营养,而且可具致病性。此外,在烹饪食物时,应将食物煮熟,并加入姜类调料。在饮食行为中,也要注意饮酒不可过量。这些记载是最早的食品安全、食品营养以及饮食行为的指导性意见,为我国人民逐渐形成合理的饮食方案提供了有益的指导。《淮南子·诠言训》言:“凡治身养性,节寝处,适饮食,和喜怒,便动静,使在己者得,而邪气因而不生。”说明避免疾病的产生与适宜的居住环境、合理的饮食、平和的情绪以及适量的运动有关。其中饮食健康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环节。
从远古到商周,逐渐完成从生食到熟食的转变,并逐步开始注意食物卫生安全以及食品的营养,也认识到饮食养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