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地,山灵水秀。山东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在地质构造上为中国华北台块的组成部分。山东省位于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境域包括半岛和内陆两部分,山东半岛突出于渤海与黄海之中,与辽东半岛遥相对峙;内陆部分自北而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全省东西长700千米,南北宽420千米,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中部山地峭拔巍峨,东部半岛缓丘起伏,西部平原坦荡辽阔,构成了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的地貌。总面积为15.71万平方千米,其中山区面积53 397平方千米,平原97 920平方千米,河流湖泊1 683平方千米。山东有最美的海岸线,总长度约3 345千米,占我国海岸线总长度的1/6左右,不仅海岸线漫长,而且也是中国优良海港最多的省份,沿岸散布着近311座岛屿,其中包括中国三大半岛之一——山东半岛。山东凸起在中国东部的平原之上,像一巨龙的龙头探入大海之中,蓄势待发,与辽东半岛成掎角之势,环抱渤海湾,成为首都北京的门户,东与朝鲜半岛以及日本隔海相望。山东辖16个地级市、57个市辖区,包括27个县级市和53个县。截至2119年底,全省常住人口约1亿零70.21万人。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地形变化复杂,地貌类型齐全,主要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以泰、鲁、沂、蒙、徂徕等山脉构成的鲁中南山地主体地势最高,海拔皆千米以上;渤海湾的滨海地区地势最低。
山东的山,古老而壮丽,名山荟萃。从地形上来说,山东处在黄河下游地区,中部为山区,四周地势低矮平缓,内陆北部、西部与中部属于平原地带,而中部半岛基本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占全省面积的65.56%,丘陵和山地各占约15%。在群山峻岭之中,海拔千米以上的有泰山、沂山、蒙山、鲁山、徂徕山、崂山等,形成了鲁中南山地的主体;崂山、牙山、昆嵛山、大泽山等,构成了山东半岛的骨架,省内主要山脉有西部的泰山、徂徕山、鲁山、蒙山、沂山以及五莲山,东部有崂山、大泽山,艾山、牙山、昆嵛山等。最高点为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 545米,最低点为黄河入海口三角洲,海拔仅有2~10米,中国测量高度唯一标准“水准原点”就设在青岛黄海,称为“黄海高程系”。
图0-1 山东省位置图
图0-2 山东省地图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中国第一山非泰山莫属。岱庙有“第一山”石碑,为宋代书法家米芾所写,刚劲飘逸,放在泰山脚下,名副其实(图0-3~4)。
图0-3 孔子登临处,天下第一山
东镇沂山,主峰1 031米,为中国五镇之首(图0-5~6)。奇峰险崮环围,清溪深涧环流,古代十朝16位皇帝登封于此。古人称一方主山为“镇”,镇山象征着长治久安。另外,还有海上第一仙山——青岛崂山、山东八主之天主——牛山天齐渊(淄博)、山东八主之地主——梁父山(新泰)、山东八主之日主——成山头(威海)、山东八主之月主——莱山(烟台)、山东八主之阴主——三山岛(烟台)、山东八主之阳主——芝罘岛(烟台)、山东八主之四时主——琅琊山(青岛)。
山东省地跨海河、黄河、淮河三大水系,黄河贯穿东西,大运河穿越南北。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原因,其他基本都是以中小河流为主,而且密布于全省。虽然山东省内以中小河流为主,但却孕育了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
图0-4 泰山玉皇顶
图0-5 沂山东镇庙
图0-6 沂山探海石
山东水系比较发达,省内河流交叉纵横,分属黄河、海河、淮河三大流域或独流入海。我国河流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有1 552条,其中在山东入海的有300多条,较重要的有黄河、徒骇河、马颊河、大汶河、小清河、沂河、沭河、胶莱河、淮河、大沽河、五龙河、大沽夹河、泗水、万福河、洙赵新河等。沂、沭、大汶、泗、淄等主要河流源于中部山区,呈辐射状由中心向四周分流;琅琊山、昆嵛山等山脉横贯胶东半岛中部偏北,河流多由此发源,向南北分流。
鲁北主要河道有徒骇河、马颊河和德惠新河。鲁中主要河流有大汶河、泗河、沂河、沭河、淄河、孝妇河和小清河,还有单独入海的白浪河和潍河。胶东河道由于源短流急,大部分均单独入海,有胶莱运河、大沽河等。
山东湖泊主要分布于鲁中南山丘与鲁西平原接触带,形成西北东南向的带状湖群,称为鲁西湖带。京杭运河自北而南从湖带中穿过,在全国交通、水利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湖泊集中分布在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与鲁西南平原之间的鲁西湖带,总面积1 266平方千米。微山湖为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容纳鲁、苏、豫、皖4省8地区的汇水,入湖河流40多条,流域面积3.17万平方千米。北五湖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影响等原因,已先后陆化,只有二湖还存有残形。北五湖以东平湖最大,湖区总面积627平方千米。
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经山东省617千米,然后注入渤海(图0-7)。
著名的京杭大运河自南向北流经山东省630多千米,穿过南四湖(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又统称微山湖)。另外,还有中国四渎之一——济水(图0-8~9)、大汶口文化命名地——大汶口、名泉之乡——泗水泉林、孔子沐浴地——泗水河(图0-11)、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历史文化名城泉水之城——泉城(济南)、黄河入海口——东营、运河之都——济宁。
古称“汶水”,发源于泰莱山脉的诸多水系,以及蒙山山脉的支流相汇合,之后流经莱芜、新泰、泰安、肥城、宁阳、汶上、东平等地区,之后在陈山口附近与黄河相遇,最终汇入大海之中(图0-11)。大汶河干流全长239千米,以泰安大汶口和东平戴村坝为上、中、下游分界点,是山东省境内唯一一条自东向西流淌的河流,也是泰莱地区老百姓赖以生存发展的母亲河。
图0-7 黄河入海口
图0-8 小清河
图0-9 小清河帆船旧照
图0-10 泗水卞桥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在距今6 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条“逆流”的河流滋润养育了重要的史前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汶河也因大汶口遗址的发现而闻名。
“川有都江堰,鲁有戴村坝”,东平戴村坝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个杰出工程。《修复戴村坝纪》记载:明代宋礼纳白英策筑戴村坝,巧借天地之力,妙分汶水济运,畅通运,维系明清两朝命脉,功惠显著。戴村坝逾六百载,曾经历朝修缮加固,清末成此规模。现今济运功能不复存在,但在固槽拦沙、缓流水势等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汶口明石桥是大汶河上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石桥,也是山东境内现存最长的古石桥(图0-12)。明代隆庆年间修建,故名“明石桥”。清代雍正八年被大水冲毁,当时的著名石匠姜桂松进行义修,故又称为“姜公桥”,石桥净长221米。
汶水滔滔,行人儦儦。大汶河承载着古今历史变迁,滔滔流淌几千年,演绎着汶河逆流的天下奇观,不断见证着中华文明的起源、沉淀和发展。
在我国古代,五岳和四渎,是人们对山河大地自然神崇拜最为典型的代表。五岳、四渎在古代知名度极高,甚至于相面算卦的人也把人的五官与五岳、四渎附会起来。
渎,是大河。能够被称为渎,要有两个标准,一是要“独流入海”,另一个是要“源远流长”,即最终要流入大海。江、河、淮、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在古时被视为四渎。由于黄河多次改道,现在济水已经被黄河夺流,但在我国山东还保留了济南、济宁这样的古地名。
古人将河视为神,四渎更是要祭祀的大神。而且只有帝王才有资格祭祀五岳、四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了沟通江、淮二水之间的运河,史称邗沟。古时,吴王夫差开凿运河,沟通四渎,是极其轰动的一件大事。因为四渎是只有天子才能祭祀的大河神明,敢于沟通四渎,便是要问鼎中原了。
图0-11 大汶河
图0-12 大汶口明石桥
开凿运河,在我国有首创之功。在军事、经济等各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古人以天河大地、各种自然现象为崇拜对象(自然神)。但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强,虽然自然界有四渎,许多自然事物已经不再神秘。
山东地层类型多样。山东半岛形成时期较晚,属胶辽地层;鲁中地区属太古代泰山纪地层,二者形成年代相距数亿年之久。鲁中山丘地区地层构造主要为泰山纪、前震旦纪的花岗岩、片麻岩,或寒武纪、奥陶纪的石灰岩。沂沭断裂以东,山丘主要为胶辽地层的花岗岩、片麻岩。南四湖以西及黄河以北地区,属华北沉降平原,由以黄河为主的沉积、冲积、洪积和泛滥而成。
山东的山主要由花岗岩、石灰岩、变质岩组成,山势陡峭;水系呈辐射状向四周分流,且源短流急,是山东省内河的发源地。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适合多种用材树、经济树和灌木生长,全国南、北方树种均有引种,因而受到植物学家的重视。
山东境内主要岩石类型有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山麓丘陵、阶地和冲积扇上主要是山地淋溶褐土,石质山地主要是山地棕壤,在河谷低阶地上有浅色草甸土。在鲁东,土壤多为变质岩与岩浆岩发育而成的山地棕壤,质地粗、漏水漏肥。在这些地区常见油松、赤松、板栗等古树名木。油松林主要分布于泰山、蒙山、徂徕山、鲁山和沂山等处。油松林分布地海拔较高,因而群落结构较为完整。泰山南天门两侧对松山、后石坞有生长良好的油松纯林,树龄多在200年左右。赤松林主要分布在胶东丘陵和沭东丘陵,生长在中性及微酸性的棕壤和森林褐土上。
沉积岩中的石灰岩、白云岩等,岩石组成颗粒细,为碳酸盐类岩石。这类岩石颜色多青灰,称为青石山地,如淄博、蒙阴、莱芜、沂水等青石山丘。石灰岩透水性强烈。石灰岩化学风化成分越纯质地越黏,母质不具备透水性、通气性,只有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界的长期生物、化学、物理的作用下,才逐渐演变为土壤。可种植耐干旱、肥薄的柏、枣、柿树等。
石灰岩山地荒山绿化的主要树种为侧柏。侧柏广泛分布于山东境内山地、丘陵和平原上。泰山均分布在海拔900米以下。老龄侧柏零散分布在寺庙、公园、村旁和墓地上,最古老的侧柏见于泰山岱庙、灵岩寺、徂徕山光华寺、莲花山、崂山太清宫。泰山前怀有侧柏近2万株,树龄均在百年以上。
石灰岩山地还多见黄连木、青檀、榆树等古树。如泰山灵岩寺、枣庄青檀寺、嘉祥青山寺等石灰岩丘陵上,除有侧柏老林外,还有银杏、青檀、大果榆等树种,并有大量古树遗存。
石灰岩形成的北太湖石为山东园林堆山叠石、山水文化提供丰富素材。
在鲁西北平原,地势低平,德州、滨州、东营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盐碱。耐盐碱树种枣树、柽柳、白榆、桑树、槐树、旱柳、紫穗槐等常见。聊城、德州、滨州等地为枣树主要产区,栽培品种很多,以乐陵县、无棣县、庆云县小枣最负盛名,现存百年以上枣树多集中于此。
古代的山东,是个森林茂密、水草丰美、鸟兽繁盛的地方。临朐上旺化石和诸城恐龙化石都表明,第三纪中新世山东一带山清水秀的美景。
齐鲁人民自古以来就具有植树造林爱林的美德。早在春秋时期,管仲曾向齐王进言:“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伐必有时。”并说:“山林不救于火,草木不待于成,国之贫也。”认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王天下。”战国时孟子面对鲁中南山林的破坏,劝告人们合理利用森林,指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柴木不可胜用也”。人们在力求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同时,较早地开始了人工林的营造。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山东省地处南北气候交替地带,自然环境优越,动植物资源丰富,有脊椎动物490多种。鸟类406种,其中留鸟49种、候鸟130种、旅鸟227种。白鹳、丹顶鹤、文昌鱼等16种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另有55种为二类保护动物。特别是位于渤海之中的长岛,地理位置独特,是沿太平洋西岸南北迁徙鸟类的必经之地,春秋季节,成千上万只旅鸟在这里觅食、休息、养精蓄锐,南来北往于东南亚和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等地。因此,长岛被鸟类学家称为旅鸟的“海上旅站”。在山东半岛3 000多千米的海岸线和南四湖的广阔湿地,为多种鸟类的栖息地,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山东是中国南北方植物分布的过渡地带。
山茶——最北界青岛长门岩岛自然分布耐冬群(图0-13)、鹅耳枥——最北界沂山歪头崮上自然分布上万株以上(图0-14)、毛竹——最北界沂源鲁山引种成功(图0-15)、茶叶——最北界青岛崂山引种成功(图0-16)、乌桕——最北界威海刘公岛、中国最大汉柏群——泰安岱庙汉柏院、天下第一银杏——莒县浮来山4 000岁古银杏、江北古蜡梅群——趵突泉公园沧园百年古腊梅群、山东第一社树——植于威海环翠楼公园前的海岱社树。
山东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由南向北、自西向东递减。鲁西南平均气温多在13℃以上,济南、枣庄等地达14℃以上;胶东半岛、黄河三角洲较低,多在12℃乃至11℃以下。1月份气温最低,全省平均-4~-1℃,极端最低气温-20~-11℃,极端最高温度36~43℃,植被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树和温性针叶树为主。夏季盛行偏南风,炎热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春季天气多变,干旱少雨,多风沙;秋季天气晴爽,冷暖适中。全省气候地区差异东西大于南北。省域气候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季回暖迅速,秋季降温较快。全省气温平均日较差8~12℃,极端日较差为21~28℃。全省气温平均年较差为27~31℃。气温年日较差的变化由东向西逐渐增大。极端低温及雪灾共同作用往往形成气象灾害,对古树造成断枝、冻伤等严重影响。
山东四季分明,雨量集中。全省年平均降水量550~950毫米,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半岛南部、鲁东南沿海、鲁南稍多,达800~900毫米;鲁西北及黄河三角洲较少,仅550毫米左右。山东省内降水分布很不均匀,沿海多于内陆,山区多于平原,南部多于北部。
图0-13 崂山耐冬“绛雪”
图0-14 沂山歪头崮上鹅耳枥群
图0-15 沂源鲁山毛竹
图0-16 南茶北引的崂山茶园
旱涝是山东省主要自然灾害。山东年平均蒸发量在2 000~2 400毫米,远高于年平均降水量。鲁东南沿海,虽空气湿度较大,但年蒸发量在1 800毫米左右,高于年降水量一倍多;鲁北的年蒸发量在2 000毫米以上,济南竟高达2 417.4毫米,是年平均降水量的3倍以上。干旱以春旱最为突出,其次是初夏旱(6月)和晚秋旱(9—11月)。春旱程度有较大差异,鲁东南沿海及胶东东南部沿海,一般春旱较轻;鲁中山区及半岛西北部偏重;鲁西北的德州、滨州、聊城三地区春旱最为严重。洪涝灾害以黄河以北广大平原和鲁西南平原一带最为频繁,鲁中山区和胶东半岛较少。省境降水量不仅集中在夏季,且常以暴雨的形式出现。虽暴雨日数并不算多,但强度很大。山东自然灾害较多,对植物生存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旱灾、水灾、风灾、泥石流、雷电、雨凇、雾凇、雪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