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青铜器损坏的成因和类型

一、青铜器损坏的成因

青铜器的损坏一般可分为自然损坏和人为损坏。自然损坏指自然灾害、埋藏环境、病虫害、自然老化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损害;人为损坏指在使用、展出、战争、保护、运输以及偷盗过程中造成的损坏。

自然损坏中,环境因素是主要原因。一般出土前的青铜器藏于墓中时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受周围介质和温湿度影响,青铜器表面接触到相应的气体、盐类、水分和微生物后,发生一系列电化学反应逐渐生成一层表面光滑的以红色氧化亚铜为主的氧化膜。这种氧化膜厚薄均匀,状态相对比较稳定,在一段时间内的正、逆反应速度逐渐趋于平衡,在墓葬内影响腐蚀的因素不再发生变化,会处于化学平衡的状态。氧化亚铜对青铜器本身没有危害,它像一层致密的薄膜覆盖在铜器表面上,隔绝了其他物质对铜器的腐蚀,起到保护青铜器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墓室的棺椁逐渐腐朽以及盗墓情况的出现造成墓室内填土塌陷等,使原来封闭于棺椁中的青铜器在外力的作用下变形、破碎,甚至是成为一块块形状各异的残片,直接与墓葬中的填土沙石接触。环境发生变化的同时,之前存在的稳定的化学平衡被破坏,造成了青铜器腐蚀反应加剧。

二、青铜器损坏的类型

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制定工作的推进,对青铜文物的病害类型和评估也出台了统一规范。其中《GB/T 30686—2014馆藏青铜质和铁质文物病害与图示》标准是关于青铜器病害的现行标准可做参考,标准中将损害分为:残缺、断裂、裂缝、变形和腐蚀。除这些列入规范的病害类别之外,各类表面沉积物(如灰尘等大气颗粒物、埋藏土壤等)、划痕刮擦以及前人的不当修复,也在实际工作中也被作为病害而考量。

残缺 · 物理和化学作用导致的基体缺失。

断裂 · 应力作用或人为损伤导致器物丧失连续性和完整性。

裂隙 · 表面或内部开裂形成的缝隙。

变形 · 外力作用导致形状发生的改变。

腐蚀 · 器物表面腐蚀产生的锈层。

· 层状堆积:因发生层状腐蚀而导致其腐蚀产物分层堆积的现象;

· 孔洞腐蚀:锈蚀形成的穿孔现象;

· 表面硬结物:常覆盖在铭文和花纹等表面上的硬质覆盖层;

· 矿化:保留原有表面,失去金属刚性的腐蚀现象;

· 点腐蚀:产生于文物表面向内部扩展的点坑,即空穴的局部腐蚀;

· 与厌氧菌、硫酸盐还原菌等微生物作用相关的腐蚀。

部分病害的示例图

腐蚀还可分横向和纵向,横向腐蚀表现为器物腐蚀表面分布的大小,纵向腐蚀表现为器物腐蚀的深度。

更多腐蚀综合表现

1· 商代斝:此器腐蚀严重,横向腐蚀表现为铜锈布满整器,整体全部被锈层包裹。纵向腐蚀表现为锈蚀层状堆积,锈层厚度达几毫米以上。

2· 西周早期青铜鼎:此鼎为一件典型的脱胎器。脱胎器就是金属属性退化后,铜胎表面已全部被氧化(矿化)的一种现象。表面疏松,有的甚至轻碰就会脱落。脱胎器是纵向腐蚀的一种表现。

3· 商晚期青铜盘:图中间的浅绿色部分为“粉状锈”“点腐蚀”后形成“孔洞”的典型的例子。此洞的形成是纵向腐蚀的终极表现,也就是锈蚀不断向纵深蔓延直至把基体全部腐蚀殆尽,形成孔洞。横向腐蚀表现就是孔洞不断扩大。

在另一项现行金属文物保护相关的行业标准《WW/T 0058—2014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技术规程金属类文物》中,根据不同病害发展趋势及其对文物稳定性的影响,分为以下三类:

稳定病害 · 已经产生或存在且不再继续发展和蔓延,不会对文物稳定性产生影响的病害。属于这一类型的包括残缺、断裂、变形、层状堆积、孔洞、表面硬结物、微生物损害等。

活动病害 · 病害已经产生或存在且继续发展和蔓延,对文物稳定性产生影响的病害。属于这一类型的包括层状堆积、矿化、点腐蚀等。

可诱发病害 · 病害已经产生或存在且不再继续发展和蔓延,在外部条件(如保存环境改变)激发下可能导致文物病害发展,引发其他病害产生的病害。属于这一类型的包括裂隙、层状堆积、表面硬结物、矿化、点腐蚀、微生物损害等。

从上述归类可以看到,病害的发展趋势并非唯一和静态的。部分病害类型根据具体性质和保存环境的差异,既可处在稳定的状态,也可进一步发展和蔓延。实际处理中,常见的损坏现象如腐蚀、矿化、残缺、断裂、裂隙和变形等现象经常是伴随同时发生。

汉壶

商鬲

商爵

陕西宝鸡石鼓山3号墓青铜器出土场景 Fr2I8GSKlP7TU/aGLpjriqMON45hz0PJ05MXnXvc5fBWWFa0psJ4KGvC19cI16W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