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是指红铜和其他元素的合金,如铜与锡的合金为锡青铜,铜与铅的合金为铅青铜,还有铅锡青铜、镍青铜等。青铜器刚刚被铸造出来时是金色的,所以古时也被称“金”或者“吉金”,经过岁月的洗礼,逐渐变为青绿色,因而得名青铜器。
青铜熔点比纯铜熔点低,硬度比纯铜硬度高,体积比原来的金属略大。纯铜若加15%的锡,熔点由1 083℃降低到960℃;若加25%的锡,熔点就会降到800℃。因此,冶炼青铜比冶炼纯铜有更容易达到的条件。纯铜由于质地较软,加入锡后会提高硬度。红铜若加5%~7%的锡,硬度由原来的35~45度(Brinell,译成布氏硬度)增高到50~60度;若加7%~9%的锡,硬度增高到65~70度;若加9%~11%的锡,硬度会增高到70~80度,比纯铜硬度提高一倍以上。而加入铅后的青铜冷凝时体积略有胀大,填充性更好,解决了纯铜流动性差,成品带有气眼的铸造缺陷。以上这些都使得青铜合金拥有了比纯铜更良好的铸造性能。
铜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之一,也是人类最早开始使用的金属。人类最早使用的铜是自然铜,在伊拉克发现了公元前10 000—公元前9 000年用自然铜做的装饰品。伊朗西部使用自然铜做装饰品的时间是公元前9 000—公元前7 000年。最早的青铜器可追溯到6 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埃及进入铜石并用的时期大约是在公元前4 000年。
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重要进步,它不仅在工具制造上提供了更坚硬的材料,还在武器和装饰品等方面展现了人类技术的进步。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是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料,考古学上把使用青铜的时代称之为青铜时代或青铜文明。
青铜时代一词是西方所输入,为丹麦考古学家汤姆森最先在他的《北方古物指南》中使用,称青铜时代为以红铜或青铜制成武器和切割器的时代。英国考古学家戈登· 柴尔德将青铜时代分为三段模式。第一段模式中,兵器和装饰品是用红铜或青铜的合金制作,但是专用工具很少,石器制作得很仔细。第二阶段,红铜和青铜在手工业中经常起作用,但不用于农畜活动,也不用于粗重作业。第三阶段,金属器具引进用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以上也是欧洲青铜时代的特征。
中国青铜时代与欧洲青铜时代的特征颇为不同,我们以大量使用青铜生产工具、兵器和大量使用青铜礼器为特征。
中国进入青铜时代之前,是一个漫长的技术和经验积累的过程。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过质地不纯的黄铜片,陕西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成分不纯的黄铜片(这个发现考古学界曾经有过争议),但在山东胶县三里河龙山文化遗址中也曾出土了两件铜锥,分析为铜锌合金。早期可能由于其铜矿含量的不同,冶炼出的不一定是纯红铜。1978年甘肃东乡林家出土的属于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青铜刀(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青铜器(公元前3 280—公元前2 740年)。
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 000年左右,用青铜、红铜、黄铜为铸料,热铸和冷锻同时存在,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和秦汉,分为发展、高峰、衰退阶段。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的冶铸技术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达到高峰。青铜艺术成为当时的亚洲大陆上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春秋晚期铁器的时代到来,并没有立即导致青铜工业的衰退。相反,由于战国时期生产技术普遍提高,使得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亦有新的发展。大约到了战国晚期,高水平的青铜铸造业由于冶铁工艺的突飞猛进而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但在某些特殊领域的产品中,仍继续发挥它的作用。汉代的青铜铸造工艺仍呈现出美丽的余晖。秦汉以后青铜器逐渐减少。
由于青铜具有低熔点、高硬度和易铸造的优点,使其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在人们逐渐对青铜性能有所认识后,便开始按照不同器类的需要选择各种不同的加锡比例,铸造出合金硬度不同的器物。春秋时期《周礼· 考工记》就已经提出了世界上最早有关青铜合金配比的“六齐”之说:“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青铜冶铸实践中已经认识到青铜的化学成分与其性能、用途之间的关系。
《周礼· 考工记》中“六齐”的配比
青铜器研究的对象就形态而言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商周青铜工业大部分的产品,有兵器、礼器、乐器、水器及其他生活用具。器型的形态只是青铜器的外形,通过研究器物外形可进一步探索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内容。青铜器研究内容之广,既有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也有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还有两者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所以青铜器研究已成为一门多课题的综合性学科。目前青铜器研究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古代青铜兵器生产数量大,对当时统治阶层极其重要,是国家机器的必要装备。对青铜兵器的研究是研究古代战争史、兵器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器普遍进入商周的社会生产和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青铜器对当时贵族阶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青铜器是贵族世家的标志,是庙堂中不可或缺的宝器。礼器使用的多寡,更是当时等级制度,上下尊卑的象征,在一定时期内被认为是神圣的原则。礼器这个词所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如以钟鼎为代表的宗庙常器,诸凡体现礼的器物,都在此范围。礼器的研究是青铜器研究的主体。
青铜器上多有铭文,而铭文的研究是青铜礼器研究的重要部分。青铜铭文因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也是当时语言的记载,保存着大量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方面的资料而显得特别重要。我国学术界素来就有重视历史典籍的优良传统,经过历代学者系统的研究,已形成了一门独立的青铜器铭辞学。
从造型艺术的角度来看,青铜器又是工艺美术品。青铜器艺术装饰承接了新石器时代的若干艺术传统而不断变化,形成独特的体系,成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重要部分。通常有青铜纹饰门类和断代研究、纹饰的社会功能研究、艺术造型和纹饰的图案规律研究等。
青铜乐器的类型、组合、用途以及其声学的研究。
中原地区以外的古代边远部落铸造的青铜器,有着浓郁的地方风格和独特的形式,体现了与华夏文化的交融,也是整个青铜器研究的一部分。
青铜的冶炼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最早一批成果之一。冶炼技术的发展一直为人们的生活、生产服务。各种铸造方法、青铜成分的配比、陶范和失蜡法浇注工艺等,都是青铜铸造技术的研究内容。
学习和了解青铜器的器型是学习青铜器修复的基础,以用途为标准可将青铜器器型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杂器,详见附录Ⅰ(222页);青铜器纹饰的学习也同样重要,笔者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归纳理解,详见附录Ⅱ(2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