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青铜器研究内容包括其型制、纹饰、铭文、成型技术、装饰技术、修复与保护等诸多领域。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研究素以成系统而闻名,其青铜器的修复水平亦闻名于国内外。
作者钱青在青年时期学习雕塑和艺术设计,成绩优异,有多件作品留校获市级奖项。有此基础,上个世纪90年代被推荐入职上海博物馆的文物修复研究室(河南路老馆)并师从文物修复大师黄仁生先生学习青铜器的修复与复制。适逢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新馆)建设,她修复了大量的馆藏文物,涉及铜质、石质、玉质、角质、木质、金银质等各种材质,有青铜器、佛像、印章、钱币、工艺品杂项及家具配件等,专业技能得到大幅提升。自1993年进入上海博物馆以来,钱青在中国古代青铜器修复实践与研究领域取得不少成就,她的修复技艺也得到了上海博物馆同仁及青铜器研究专家的高度认可,2020年成为上海博物馆,也是上海地区从事文物修复专业的第一位正研究馆员。
犹记上海博物馆建设人民广场新馆时,老馆长马承源构想大厅楼梯栏杆扶手端部饰以铜质龙首,扶手栏杆成为两条巨龙、沿四层楼梯围绕于大厅中,既能体现出上博在青铜收藏和研究方面的特色,又突出展现中国传统的龙文化。钱青在接到马承源馆长要求雕塑龙首模型的任务之后,出色地将马馆长的奇思妙想付诸实施,本人则为之选择了仿金黄铜以失蜡法铸造成型,如今近三十年过去,上博大厅的龙首仍金光灿烂地喜迎各方观众,恢宏气势,丝毫不减当年。
此书稿是钱青从业三十余年的文物修复工作的经验之谈,通过她自身的工作内容展开,以一个一个的案例,修复前后的对比照片,说明文物修复前后的变化,展示了肉眼可见的修复效果。书中深入浅出地把青铜器文物修复中的各类问题做了剖析,从青铜器各种病害的成因,到如何检测及如何选用相适用的修复方法等,一一做了介绍,总结了以青铜器为主的立体类文物的修复及复制的方法。特别是书中总结和梳理的一些珍贵的老照片和资料,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书中从青铜器修复的历史谈至具体的修复个例,从古代的青铜铸造工艺谈到现代的复制方法,不仅对传统的青铜修复技艺做了详尽的介绍,还提供了上博化学做色的经验之谈,含金量极高。同时,作者能够在不影响修复效果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出发,与时俱进地选用新材料、新技术,更新完善迭代繁琐的旧工艺,展现了其修复理念、技艺的独到见解。总之本书内容既生动有趣,又全面系统。
读完这本书后深感作者对器物锈层的观察颇为细致,不仅通过传统的方法对锈进行色、形、分层等方面观察,还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检测成分、金相等方面说明锈的成因,然后说明各种锈蚀物应该分别采用何种方法才能有效、安全去除。此外,本书的修复章节中,除了以每件文物修复的流程为主线以外,会根据每件器物修复的损坏情况及修复难点归类,放置于相应修复流程中加以说明,重难点突出,便于读者学习和理解,是本书的又一特色。
本书立足大量图片、实物及文献资料,使读者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逐步了解青铜器修复技艺,是一本难得的技法类图书。它的出版为专业及业余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非常适合博物馆、文保工作人员、收藏家、工艺美术师及修复工作者和相关专业院校师生以及业余爱好者阅读。青铜器修复不仅是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对古代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传承和弘扬。以往学术界对青铜器的修复关注度不高,研究深度远不如青铜器鉴定领域,实践展示青铜器修复过程的更是少之又少,可说是一个不小的缺憾。本书内容正是以往文博学者较少涉及的领域,由上海博物馆专业背景的文物工作者切入这一研究工作,出版《海派青铜器修复技艺》,无疑是个很好的开端,必将促进相关学术与文化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原会长
中国艺术铸造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委员
上海博物馆研究员
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