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基础在文物修复中起的作用相当重要,几乎涵盖每个修复环节,如青铜器整体的塑形、整形、拼接、补缺、纹饰雕刻、做色做旧等都离不开美术基础,它将影响最终修复的视觉效果。文物修复需要的美术基础主要可概括为素描、色彩、造型三部分。
素描是绘画的基础、绘画的骨骼。素描广义上指一切单色绘画,起源于西方美术关于造型能力的培养。狭义上专指用于学习美术技巧、探索造型规律、培养专业习惯的绘画训练。青铜器的整体构图、青铜纹饰的绘画都离不开素描基础的训练。
以青铜器修复的补缺环节和复制最基础的翻模为例,第一步捏泥模中素描基础就尤为重要。捏泥模需要对比所需复制的原始文物的大小,根据长、宽、高按同比例进行塑形,另考虑到蜡的收缩率对模具尺寸会有所放大,当然这是后话。借助照片和所知尺寸进行捏制,这种对尺寸比率的把控能力,关系到最后与原来实物大小的一致性。否则翻制出来的石膏模型差之千里,就失去了复制和修复文物的意义和初衷。和捏制泥模最为相似的是素描练习,在进行素描作画时,就是画一笔看一眼石膏像,需对石膏像用笔作为参照依据,按比例反复核对。要像素描一样,做到心里有一个中心,有一个尺寸,最后复制出来的东西才能一样。有美术学习基础后,制作泥模时会有这样的思维模式,心中自然会有一个尺寸,知道比例,会反复核实比对器物细节的相互关系,从而做出相应调整。按照这种思维捏出来的泥模和实物自然更相似。
色彩可以分成两大类,无彩色系和有彩色系。有彩色系的颜色有三个基本特性:色相、纯度(也称彩度或饱和度)、明度,在色彩学上也称为三大要素或色彩的三大属性。饱和度为0的颜色为无彩色系。做色做旧处理是青铜器修复的重要环节之一,直接影响到修复后的展陈效果,可见颜色在修复中也极为重要,要求修复师对色彩有高度敏感的辨识和感知能力。
以调色为例,调色时一般从纯度高的颜色调起,调较暗的颜色时只要降低明度或纯度就可以了,原来调的颜色还能用上,不用频繁洗笔或换笔。如果想让颜色变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本身颜色中加对比色。但一定要谨慎多次少量加,控制好这个度,宁可不及,不要过头而使色彩变灰而返工,因为颜色加一层纯度就会降一度。在修复中做色时要注意几点:一是任何颜色都有材料上的局限性,不可能调出百分之百和原器表面一模一样的颜色;二是颜色在湿的状态与干透之后的显色是不一样的,有个别几种颜色对色温的要求也很苛刻,在太阳光(日光)与日光灯下的显色不同,甚至黄光源与白光源及瓦数不同所显色也不同,所以全色之前要对所用颜料足够熟悉和了解,并做过实验之后再进行;三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各色间的色彩关系一定要准确。
青铜器可分为“大”与“小”的两种造型。青铜器整体的器型为“大”形,纹饰为“小”形。青铜器无论简洁还是复杂,体积大小,从其造型整体而言都是端庄且严谨的,有建筑的美感。建筑的构造是规范化的各个部件的组合和重复,有极强的整体感,青铜器在这一点上与建筑有许多相似之处。反过来,现代建筑的特殊造型及简约的审美也与青铜器有某些相似之处。
对于中国古代雕刻来说,以线造型,线的流动不仅是身体上的衣裙,更重要的是外轮廓线的处理。同时,“以线造型”的“线”,既是形,又是体,更是精神的传递,是多方面的合一。同样在青铜器的纹饰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如“饕餮纹”“目纹”“火纹”等都是“以线代体”的表现手法,充分表达了雕刻的力度和精神的内涵,是青铜纹饰对后世雕刻艺术延续的影响。人们有一个误解,认为凡是线的语言都是平面的,但是忘记了在立体雕刻物上出现的线,已经是立体的了。在造型语言构造上,线的语言可以弥补立体造型的某种不确定的弱点,使形象变得更为具体、明确、生动,个性特征更加鲜明而微妙。在立体造型上的线,必然也在立体中呈现,这是平面造型中的线的作用所达不到的。对青铜器“大”形与“小”形的艺术把握和再现,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美术感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