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以上文物的修复方案需经过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会审通过,同时执行国家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标准行业规定,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其中《馆藏金属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馆藏青铜器病害与图示》,以及后来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 18894—2002)、《照片档案管理规范》(GB/T 11821—2002)等,都是文物保护界目前修复方案设计编写的依据,为修复与记录提供了规范的框架和内容提纲,这使得青铜器文物保护修复有章可循,从方案设计到操作更加规范,以保证国家文物在正确的方案指导下运用安全的操作方法和手段进行修复,保证修复质量,使精美的青铜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
要使已损坏的实物恢复原来的样貌,必须在尊重原始材料、原始状态和可靠的记录档案基础上进行。原始资料的收集,包括发掘出土后器物的照片,修复前器物断裂、变形、残损状态及已有残片数量的原始数据,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器物做前期检测分析,观察器物表面体貌信息,了解器物的基本组织结构和内部结构,分析金属基本成分、锈层物相、锈蚀结构、锈蚀成分、埋藏环境中可溶盐种类和含量等多种信息,为文物保护修复提供依据。完成以上的原始资料的收集,前期检测、绘图工作以后,就可以根据修复的用途和损坏的情况针对性地设计和制定修复方案了。
根据修复方案实施修复工作,在最终完成修复工作后,再把各部分的工作一并纳入修复档案,完善修复档案,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记录保存形式从早期的文字简单描述记录、手工测量和绘图,到拍摄图片和视频影像,再到现在3D扫描数据和各种仪器设备的检测数据、资料报告,以及相关的学术研究观点、前期有过修复的历史记录等,这些资料的收集和共享为后期的研究和修复提供极大的便利。上海博物馆青铜器修复团队,依据规范性文件,持续更新对青铜器病害的认识和记录,将之融入了日常的修复方案和修复档案制订中,在2017年以此规范为基础,制作了相应的修复档案线上管理系统,将规范性的病害分类纳入系统,使档案更便于今后的检索和研究。
保护修复操作技术流程图
文物遭到天然或人为的损害,只要还没有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就要靠修复来抢救。即使非常残碎的,只有片、块也要仔细观察研究,尽量做到接近原文物的样式和风貌,把残缺的部分复原。针对每一件器物的不同情况,或采用传统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方法,运用物理、化学或两者结合的手段进行清洗、去锈、整形、补缺、摹刻、焊接(粘接)、做色做旧、封护等修复和保护工作,使经过修复的器物恢复原貌、材质进行加固,达到文物修复技术标准要求,不仅使文物能长期收藏保管,而且也能进行陈列展览和对外交流。修复操作概述如下,详细内容将在第三章扩充展开。
多数青铜器出土时伴有大量的泥沙,有的甚至已结成板状,去除器物表面的泥土、污垢、灰尘、蜡或者油污等,是基本的清洁过程,有些锈蚀物也能在基本清洗中去除。
去锈是青铜器修复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首先需要辨识锈蚀物的特性、成分等,判断是否需要去锈,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锈都要去除。再由锈蚀物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去锈方法。根据锈蚀物的去除机理,又分为物理去锈法和化学去锈法。常用的传统的物理去锈可以借助各种刀具,现代科技可借助超声波和激光等去锈。化学去锈主要用各种无损器物基体的药剂,通过浸泡、擦拭、贴敷等方式去除表面的锈蚀物。
纠正因长时间埋藏或外力作用导致的器物变形。整形(矫形)是金属类器物有别于其他材质文物所特有的一种修复方法,主要是对仍有金属延展性的器物,通过外力使其恢复原来的形状。
很多器物出土时呈现破损状态,青铜器拼接工作并不复杂,但要想把个别已经变形十分严重、支离破碎、残缺不全、锈蚀粘连,甚至几个不同类型残片混在一起的青铜器碎片拼接在一起就不太容易。要做好先拼对,再接合的工作。拼对时根据器壁的厚度、器物的造型、纹饰的走向、锈色的分布情况来仔细观察,不可张冠李戴,更不可马虎行事。当两片碎片拼对吻合后,要作标记,然后逐块标记。接合时,对出土的青铜器中基体本身还保存有金属质地的器物,采用焊接;对已失去金属质地的器物多采用化学粘接材料,进行加固和粘接。
补缺是对青铜器上小面积残缺的空洞或大面积的缺损进行修补,修复其完整性的操作。早期修复是直接在已补配的铸铜件上雕刻青铜纹饰。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功率,目前采用的方法有在石膏上先手工雕刻纹饰,其上再翻石膏外范,范内用高分子环氧树脂材料制得缺损件,再进行补配。随着3D扫描和打印技术的兴起,目前也尝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但3D打印还是有其局限,对有特别精细青铜纹饰的还原性不够,有时还做不到完全原材质(青铜)的打印。对纹饰特别精细美丽的青铜器还是运用石膏和硅橡胶相结合的翻模法进行类似古法陶范浇铸青铜件的方法补配修复。
对修复好的青铜器物需做必要的部分或整体的封护处理。在不能很好控制温湿度的环境中,封护可以起到与外界的隔离作用,从而有效地降低和减缓青铜器的电化学反应,避免可能随之产生的再次腐蚀,有助于青铜器建立新的平衡体系,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延长其寿命。传统修复中封护环节使用川蜡,目前用微晶蜡、骈苯三氮唑酒精溶液、丙烯酸类树脂B72、三甲树脂等材料进行封护,从而更好地保护青铜器。
青铜器修复环节中的做色做旧是指在青铜器修复完成前,对修复部位进行修饰美化的一道重要工序,其目的是使修复后的部位与原有部分在颜色和质感上协调一致,以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方法有手工着色、化学浸渍、电化学或热处理等。